袁越
心理學界通常把謊言分成3類,分別以白色、黑色和藍色來代表。小孩子一般在3歲時開始學會說“黑色”謊言,也就是專門利己、毫不利人的謊言,比如“是小狗把杯子碰掉的”,或者“是他先打了我”。他們之所以會這么做,是因為他們意識到父母是無法看出他們心里在想什么的,于是人類的自私本性開始起作用了。
小孩子長到7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學會說“白色”謊言,也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謊言,比如“你的衣服好漂亮”,或者“我喜歡吃你做的飯”。如果一個小孩子學會了撒這種善意的謊言,就說明他真的長大了,知道在某些情況下不妨撒個小謊,以此來維系某種人際關系。
小孩子再長大一些,才能學會說“藍色”的謊言。這種謊言的特點就是既利己又利人,只不過這一次利的只是少數人而已。比如為了讓自己班級在體育比賽中獲勝,很多孩子都會不惜撒謊——隱瞞本班代表隊在比賽中作弊的事實。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李康曾經調查過7~11歲年齡段的孩子,發現他們年紀越大,撒的藍色謊言就越多。李康教授認為,這一結果說明藍色謊言與一個人社會閱歷的增加有關。在他看來,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動物,我們天生就知道應該如何與別人打交道。但與此同時,人類還有很強的部落屬性,我們從漫長的進化中學會了抱團,知道如何團結親朋好友一起來爭奪有限的自然資源。藍色謊言就是部落或者集團之間相互爭斗的最佳武器,撒這種謊就是為了維護小團體的利益,即使得罪其他大部分人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