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頭
并不是從現在起人類才開始生活在機器的陰影之下。AI在不久的未來危及人類的工作只是這片陰影的一個角落。機器真的要和人類競爭嗎?人類真的要被機器所取代了嗎?
一個世紀之前,紡織機替代了家庭土布制作,機器搶了人類的工作。在今天,人類擁有了更多的紡織機,也產生了更多人口,但是已經沒有人再去探討紡織機和人搶奪工作這件事情了。樂觀的人解釋說,這是因為生產力提升之后,產生了更多新的需求,于是也就出現了更多的工作崗位。總體來說,人類因為機器而受益,彼此之間并非競爭關系。
在AI出現之前,人和機器的關系里有一條隱藏的線索:每一臺機器后面都需要站著一個人,機器需要人去操控。而AI的出現打破了現狀,起碼在一部分機器后面,很快就不需要站人了,機器擁有了自己的智能,它可以自動運作。
機器不再是人類的雙手、雙腳、眼睛、鼻子、耳朵的強化和延伸,當AI觸及智能的領域,強化和延伸就變成了取代。例如自動駕駛,它的著眼點并非如何讓人類把車開得更好、更快、更安全,而是如何用機器操控機器,從而用機器代替人類。
但這不是我今天想要討論的重點。人們喜歡問自己的職業在未來是否會受到沖擊,問自己的孩子應該學什么專業才能幸存,仿佛機器已經拿著公文包站在自己的工位前,等待著自己收拾東西滾蛋一樣。
事情不是這樣的,最起碼,許多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并非正解。
以20年前為例,當時我還在讀大學。那時候的說法是:一個大學生必須學好英文和電腦,爭取再考一張駕照,這是未來社會的必需。
今天回頭來看,英文最大的用途不過是看看美劇,電腦的最大用途不過是做做PPT、寫寫報告,駕照的最大用途不過是方便自己堵車。我們現在就身處當年所說的未來里,我們現在知道,學電腦不是為了學操作、學Word、學Excel,而是得到一把打開網絡世界大門的鑰匙。
重點根本不是技能,而是學會網絡化生存。當年五筆打得飛快、嫻熟使用排版軟件的人,在今天的社會,競爭力有一絲一毫的優勢嗎?
成功了的那些人,是成功想象了未來,并努力把想象變成現實的人。馬云認為在未來的世界里,人們通過網絡進行商品交易;馬化騰認為未來的世界里,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網絡電話號碼本,還有一種網絡通信工具。技能并不能抵御明天的來臨,也不能保證自己在未來的競爭力。同樣,設法找到那些AI代替不了的工作,并不是人類在機器時代降臨之后的最優解法。
真正的重點在于構想出一個機器和人和諧共存的世界,并且在那樣一個設定的世界里,找尋屬于自己的機會。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仔細觀察這個世界,觀察資金和技術的流動方向,看看是誰在悄然建立技術壁壘,把人群分開;看看是誰在吸納資金,默默把熱點領域轉移;是誰在提供機會的可能,為通向未來人機共存的世界而鋪平道路。
武器不會殺人,殺人的是操控武器的人;AI也不會和人爭奪工作,和人爭奪工作的是那些試圖重新在這個世界分配財富、設計未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