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李敏 王京焱 董藝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醫療康復服務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城市養老指數藍皮書2017》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達到2.4億,2050年將達到4.8億,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這對我國老年健康服務業發展,具有巨大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北京作為全國醫改示范點,正在全面提升老年健康服務業的發展。
老年健康服務資源不均衡
11月18日至19日,在由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老年健康服務業分會、中國醫療產學研創新聯盟、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及多家三甲醫院聯合主辦的“2017全國老年健康服務業年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副司長莊寧表示:目前,我國都在強調全民健康覆蓋,這需要從三個維度考量:一是強調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老百姓能夠享有相對應的醫療服務,15分鐘之內可以享受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二是高水平、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醫療服務要有水平、有質量的;三是財政保護機制,就是要有好的醫療保障制度,來避免因為疾病造成過大的疾病負擔。
從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契合了目前我國整個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莊寧說:“我們需要順應經濟新常態,要為老百姓提供體系層面上預防醫療康復醫養互利系統連續,無縫銜接的服務模式,同時我們也希望從制度保障上建立起能夠支撐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醫養互相結合的制度保障。”
“現在中國老齡化已經洶涌澎湃,在所有OECD(經合組織)國家里,我國老齡化速度僅次于韓國,服務的需求在不斷地升級。”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司副司長莊寧表示,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窗口期比OECD(經合組織)國家短得多,預計203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將占全部人口的17.3%。
中國老年健康服務資源非常不均衡,很多養老床位都是空置。莊寧認為:“我相信就是因為服務不配套,很多老年人住到了養老院里,因為社區解決不了的,很多才住到養老院里,才住到老年醫院,才住到康復醫院。”
積極發展老年健康服務
同時,我國老年醫療服務市場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由于老年人口占比越來越大,老年人又是疾病多發群體,加上國家醫療保健制度的不斷完善,老年醫療服務市場需求將有望快速增長。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國家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我國醫療行業競爭將會加劇,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老年人對于醫療服務的質量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老年健康服務業分會會長繆志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我國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推進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加強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導和綜合干預,強化老年人健康管理。
北京衛生計生委主任雷海潮指出,在醫療衛生和健康領域要為老年人提供更加整體化、更加人性化和更加舒適性的服務。要關注老年人在醫療衛生服務中的需求特點,要讓老齡人更長時間的保留在社會當中,保留在社區當中,以此來保持他們的健康和活力。
如何發展老年健康服務?在雷海潮看來,首先,要積極建立公共衛生委員會來根據老年人的特點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健康和醫療服務;其次,在推進醫療機構轉型的過程中,不僅強調醫學的設施、裝備、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要發生變化,更要去關注老年人的人文關懷的服務,真正創造一個適老型社會;最后,在老年人衛生服務資源發展不充分不平衡時,應該致力于研究如何使老齡人的醫療衛生服務及時到位,又不至于浪費資源。
據雷海潮介紹,在“十三五”期間,北京老年服務體系發展建設主要注重三方面:一是在康復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推進建設社區和家庭康復服務,三級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的有關方案,培養和培訓更多康復治療師。二是在公共服務方面,服務內容也越來越廣泛。三是在老年人的用藥服務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措施:全部的公立醫療機構加居民醫療保險的定點機構,都取消了藥品加成政策,重視利用中醫藥為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創建老年友善的醫院。
醫療保險應對老齡化
在2010年,北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之初,建立了門診統籌,參保人員不僅是住院費用給予保障,門診一方面有個人賬戶,每年大概能夠提供2萬元的醫療費用的保障,退休人員只需要繳納3塊錢,是為了應對門診和住院的大病風險指出。
北京市醫保中心主任杜鑫認為,在職工保險方面,一個顯著的特點在制度設計層面,過去啟動了兩江試點,即在全國范疇內推動的統賬結合的模式,由統籌基金去解決大病,由個人賬戶解決小病。
“在居民保險里,分為學生兒童,在勞動年齡段內的無業人員,以及老年人,城鎮的無業老年人,進行的不同繳費水平的城鎮居民保險。”杜鑫說,“在待遇水平方面,無論是起付標準還是報銷比例,都是向退休人員進行政策傾斜。60歲以上參保人員一共是214萬人,就診人數是204萬,60歲以上整個的就診率95.3%。”
據了解,北京市醫改以來,社區的服務量增長接近20%,三級醫療機構的門診量大概下降了10%,引導了分級診療秩序的建立。在新增的醫療機構里,70%以上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養老機構的內設醫務室,強調基層的機構如何更好的為參保人員提供服務。
參保人員的范圍,并不是在一個年齡段的人員才會享受到護理保險;基金的籌資,籌資一定是政府、社會、單位、個人的一個共同籌資;保障對象,現在考慮的是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導致的失能參保人員,護理保險針對的更多的是失能人員,并不是全體人員。
杜鑫認為,解決居民醫保應從幾個維度進行考量:一是考慮多層次的保障,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一定是一個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并不是政府的全責責任;二是提高保障水平是必須的,來源于現有醫保基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現在醫療機構產生的處方,全部納入到總額指標;三是進行付費方式的改革,考慮多層次的制度建立,是在總額控制下進行的多元化復合式的付費方式的相結合,考慮的就是年齡因素和平均住院日,此外,在付費方式改革方面,也會對特殊的群體,在給付標準上有所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