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階段,實體經濟都是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兩者誰也離不開誰。樹要有根,不是吊在天上,而是植根于地下;企業得有實業主業,不能僅僅靠資本運作。房價不能永遠地無邊無際漲下去,泡沫總有破的那一天;虛擬經濟不是神話,而必須立足于現實。沒有實體經濟做支撐,虛擬經濟只能如浮萍一樣,沒有著落,沒有方向,四處飄蕩。
近年來,在國內外矛盾交織的條件下,中國實體經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困境。
實體經濟的困境,在于成本不斷提升。由于全社會的“脫實向虛”,實體經濟的成本不斷提升,造成企業的利潤率不斷下降。2016年,前有吉利李書福“制造業的利潤已經比刀片還薄了!”的斷言擲地有聲,后有福耀曹德旺在美國建廠的消息引爆網絡,都反映了中國制造業成本和企業經營環境之痛。確實,如今企業的人工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稅費負擔重、融資難融資貴,更有甚者是與政府打交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壓力山大”。
實體經濟的困境,在于資本市場價值扭曲。筆者前不久曾參觀一家有名的中藥企業,這家企業去年凈利潤20多個億,結果95%是從資本市場獲得的,因為企業是某證券的大股東。當前,很多實體企業都去玩“虛”的項目,搞家具的去玩房地產、搞農產品的熱衷于期貨、搞文化體育用品的去囤古董、高科技產品的去炒股票……主仆錯位、業務倒掛、價值鏈扭曲,是實體企業處境的真實寫照。在資本市場功能扭曲的條件下,企業主關廠炒房,直言“開工廠不如買幾套房”;有房一族則從房價漲幅與工資收入的對比中發現,“房子升值秒殺努力工作”;某上市公司巨虧上千億,卻靠12年前偶然買下的北京兩套學區房成功保殼,這個黑色幽默,讓人們笑不出來。
實體經濟的困境,在于當前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制造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近40年的高速增長,制造業功不可沒。雖然成就斐然,但是卻面臨大而不強的局面。當前,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世界第一。然而,這樣的“世界工廠”,高端產品和中低端產品都面臨嚴峻的挑戰,以出口為導向的裝備制造業面臨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核心競爭力正在減弱。在高端設備上,行業創新能力薄弱、研發設計水平低、關鍵共性技術缺失……在中低端產品上,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產業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質量、高價值產能不足。可以說,傳統產業代表的舊動力在減弱,以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動力不足,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的主要障礙。
黨的十九大正是著眼于對我國實體經濟處境深刻認識,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戰略判斷,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要闡述。這是對實體經濟認識的理性回歸,是對虛擬經濟的正本清源,這是對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
(作者為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