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煒
張家玲說:“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人如此,書亦然。阿巴斯自述自己喜歡讀書的原因,不外乎書本給予了他更多的生命,在他生命的深處開出花來,氤氳芬芳。
書本在生命深處增加的生命,不張揚、不躁熱,平平淡淡而深情似水,滋養(yǎng)著生命的花朵,書本為人們鑄就進步的階梯,一步一步到達知識的巔峰;書本亦為人們打開神秘的山洞,去探尋阿里巴巴留下的精神寶藏。“人不可一日無書”,因為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之花需要書本來滋養(yǎng)。
書本在生命深處增加的生命縱然不能在時間上得到延長,但它足夠厚重,讓遠行的人佇立仰望。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其短暫的一生就有書籍相傳,亦使自己的生命之花經(jīng)久不衰。童年時深受榮蝶仙先生的熏陶,程硯秋與書籍有了莫名的糾纏。在觀察到書本中的精華與糟粕時,他用心靈透過書本紙張與先人對話,更在其中得到技藝的升華。著名的“青衣段步法”就是這最好的注腳。程硯秋與書本的對話、心靈的交流,讓他在舞臺上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讓生命的花朵愈加燦爛。
當然,在某種意義上而言,自己的生命與書本給予的生命具有本質(zhì)上的差異。如果說自己的生命是人作為一種動物而言的生理現(xiàn)象,那么書本給予的生命則超越了這一生理活動,而烙出了人類特有的能動性——精神力的印記。無論是上世紀末“垮掉的一代”頹廢而落魄的文學藝術,還是當下占據(jù)輿論熱點的網(wǎng)絡文學熱,無不是作者飽含深情地對著時代的遙想與呼喚,而那些最柔軟的東西,從書本中脫離,進入一代代人的心靈深處,滋養(yǎng)著那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
然而,令人憂慮的是,隨著“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愈演愈烈,“淺閱讀”的雜草也欲擠進人們那方寸之地,開始胡亂生根發(fā)芽。書本本是先人智慧的結(jié)晶,這就需要我們厘清書本與娛樂戲謔的界限,清除那放肆的雜草,給生命之花以安靜祥和的凈土。
既然土地已經(jīng)平整,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讓我們在書本的滋養(yǎng)下,靜待生命之花的發(fā)芽吧。
(作者單位:四川省遂寧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