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羽瑤
摘要:《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為讀者展示了一個舊中國背景下的社會風貌,詳述了“祥子”的墮落之路。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將從民間視角入手,分析《駱駝祥子》這篇作品中人物的啟蒙悲劇,以進一步加深相關同學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關鍵詞:《駱駝祥子》;民間視角;啟蒙悲劇
《駱駝祥子》最初發表在1936年9月的《宇宙風》雜志上,老舍先生對《駱駝祥子》的評價是“這是我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從現代文學的角度來看,《駱駝祥子》被認為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老舍先生通過描寫祥子的墮落之路,來向讀者展示一個黑暗的舊社會。無論是從文學價值還是從寫作手法來看,《駱駝祥子》都可以被認為是“時代的經典之作”,因此應該得到同學的重視。
一、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駱駝祥子》的創作背景是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在那個年代下,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整個國家都處于一個極端混亂的狀態,底層人民的生活困苦。正如“祥子”所面臨的環境一樣:周圍的社會環境險惡,無情殘酷的社會力量最終壓垮了祥子[1]。在文章的最初階段,祥子以一個上進青年的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他強壯、堅韌、樸實、正直,有自己的的理想,并愿意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下,祥子這一類的人仿佛就是一塊寶石,在黑暗的環境中璀璨奪目。但是即使像祥子這樣“完美的人”,依然被多種因素影響而被徹底的毀滅,最終被拋棄到流氓者的行列中。
作品中的祥子吃苦耐勞、心地善良,曾經三次獲得了自己所期望的“人力車”,但是也因為諸多原因又失去了“人力車”,再加之虎妞、小福子的死,最終導致祥子墮落。在對《駱駝祥子》這個作品進行品讀后,可以認為,整個作品中的“悲劇”是必然的。從時代的角度來看,作品出現的年代社會動蕩,匪患盛行,最終讓悲劇有了社會根源,并且老舍先生在描寫這些內容的時候,一再使用了“好人削成壞嘎嘎”等具有警示性的語句,這些語句一針見血地概括出《駱駝祥子》中啟蒙悲慘的社會緣由。
二、民間視角下的啟蒙悲劇分析
(一)對《駱駝祥子》故事內容的品讀
《駱駝祥子》是以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為描述對象的小說,通過這種描述方法,作者就能清晰的展示不同時間下主角的心理波動,進而讓讀者更好的了解這個人。
在《駱駝祥子》文章結構的初期,祥子也像傳統社會的農民一樣,就像農民希望獲得一塊土地那樣想要擁有一個自己的人力車。所以在進入城市之后,祥子對自己充滿著信心,認為自己有的是力氣,能夠自食其力,這也是普通百姓進入城市之后的原始理想。甚至祥子也有自己的“野望”,希望像劉四爺那樣當一個“有人有車”的老板[2]。但是隨著故事的深入,現實就開始朝著偏離夢想的方向發展了,在作品中,老舍先生強調了祥子地位的問題,甚至低到了“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地步,正如第十一章中一個人力車夫的話:我們都像螞蚱一樣,沒有能力使自己發達起來。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在那個時代下,普通的人民大眾是沒有任何地位的。同時在文章中,老舍還塑造了“二強子”與“老馬”的形象,他們曾經都和祥子一樣,都年輕體壯過,也滿懷夢想的成為了人力車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夢想逐漸破滅,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趕緊生個兒子,讓兒子來代替自己。但是實際上兩個人物的結局是:老馬的兒子死了,后來他的孫子也死了,所以老馬成為了乞丐;二強子的兒子小,所以只能把女兒賣了。
在整篇文章中,老舍先生提出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下,人力車夫根本就無法保障自己的生活,也許在年輕的時候輝煌過,但是在年老體衰的時候就可能遭遇悲慘的下場。因此可以認為,老舍先生在創作《駱駝祥子》時看到了一個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小市民的樂天知命的樂觀主義已經被“悲情”的啟蒙精神所取代。
(二)《駱駝祥子》人物啟蒙悲劇的解讀——以祥子為例
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中解釋了祥子悲慘命運的必然性,加深了同學們對祥子這個角色啟蒙悲劇的思考。在整個文章的創作中,老舍先生從民間文化形態的價值立場出發,通過祥子的人物形象對當時的黑暗社會進行了批判。
從啟蒙主義來看,當時中國現實社會中人們始終是麻木的、奴性的,也正是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祥子的形象出現了,在故事的初期,祥子仿佛已經成為了一個“集萬千優點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個當時時代下人們的新形象。但是在實際上,祥子的這個人物形象依然會受到很多民間因素的影響,例如祥子需要努力的拉車賺錢、所喜歡的女孩也會死亡等,正是通過這種寫實的方法,讓祥子的這個人物形象,更貼近了讀者的生活,讓讀者能夠感受到“祥子”仿佛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也在為了自己的生存、幸福而努力的拼搏甚至掙扎。
同時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生存”已經成為每個人必須要關注的問題,這就決定了生活必須要與金錢聯系在一起,這是啟蒙思想中必須要認可的一種現象,也正是在這種物質性文化的影響下,祥子的這個角色開始發生改變,并逐漸在讀者心中展示了一個逐漸墮落的過程。從祥子的拼搏過程可以發現,祥子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完全就是一句空話,他必須要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欺騙與敲詐,并且只能在這種環境下迎接自己最終的結局。例如,當祥子被虎妞欺騙后,祥子惱火“沒有在平時結交幾個朋友可以團結一起”;而在虎妞去世之后,老舍先生筆鋒一轉“他已經逐漸入了車夫的轍”。此時,祥子已經開始在自己的失敗中“奮斗”,并逐漸否定了自己之前的努力。最終,那個要強、有夢想、偉大的祥子消失了,成為了一個自私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祥子的悲劇,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更看到了“民間”與“啟蒙”的關系,那就是在傳統社會的環境下宣傳啟蒙是不可行的,必須要讓全社會理解啟蒙,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三、結論
《駱駝祥子》展示了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物形象的悲劇是這個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這就要求學生在品讀這個作品時,能夠從人物形象的悲劇性入手,深入了解《駱駝祥子》,進而加深對這個文章的認識與理解。
參考文獻:
[1]賈艷春.駱駝祥子悲劇分析——社會背景原因分析[J].現代交際,2017(12):19-21.
[2]張秀英.探析《駱駝祥子》中祥子悲劇的成因[J].科技視界,2014(05):191+283.
(作者單位:懷化市鐵路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