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霞
摘要:安東尼·赫克特是一位親歷二戰的美國詩人。戰爭在他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成為他詩歌的重要題材。本文選取他寫于不同階段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戰爭詩歌進行分析,發現他的戰爭書寫傾向于避開對交火、屠殺場面的直接描寫,反而流露出一股獨立于炮火硝煙之外的孤寂感。
關鍵詞:安東尼·赫克特;戰爭;創傷
安東尼·赫克特是美國當代著名詩人。他曾被征入伍,在二戰的歐洲戰場作戰,還曾采訪福洛森堡集中營中的囚犯。戰爭中,尤其是集中營中的殘酷景象給他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以致于他在多年后的午夜夢回中尚會尖叫驚醒。[1]本文選取他寫于不同階段的三首戰爭詩歌,通過分析與比較,揭示出詩人戰爭書寫的特點。
一、“一位死于戰爭的朋友”
“一位死于戰爭的朋友”發表于二戰結束后的第二年。此詩用第三人稱描述了戰場上一位臨死士兵的所見、所聞、所感。夜幕降臨,死亡已經像一條毒蛇瞄準了他。四周蔓延的炮彈轟鳴聲在他聽來,微弱如同女子哭泣。他思及死后將升入天堂,心中十分坦然。然而在照明彈的光芒中,他看到了七位天使。這時他開始疑惑,這些天使們是否真正來自于天堂。
臨死的士兵念及天堂,心情本是坦然的,然而在看到天使降臨后,平靜的心情竟被打破,變得疑惑起來。一位打響正義之戰的士兵當然具有資格升入天堂,然而若這場戰爭只是一場丑陋的陰謀,那么等待著這位士兵的又會是什么?恐怕不是天堂。士兵對天使的質疑實際上是詩人對戰爭正義性的質疑。
詩人本人曾表示他對自己所在的軍隊十分厭惡。他發現軍中長官卑劣愚昧,不可理喻,于是便向那些同他一道被征入伍的年輕人們尋求理解,指望贏得共鳴,結果卻大失所望。[2]這種缺乏理解的孤獨感正反映在詩人為此詩所選取的視角上——一位瀕死士兵。這位士兵與他周圍的現實世界有一層隔膜。他的聽力衰退,轟鳴的炮聲于他只是隱約入耳。他眼里見的是天使,是不屬于塵世的異象。他對外界的感知甚少,而外界對他也十分冷漠。沒有醫護人員搶救,沒有戰友關心,他孤身靜靜躺在原地等待死亡降臨。他與外界的溝通是切斷的。這正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戰爭剝奪人類交流互助的天性,將人變成一座孤島。
二、“冬天的烏鴉”
“冬天的烏鴉”一詩收錄于赫克特1992年出版的詩集《透明人》。此詩以旁觀者口吻描繪了戰爭結束后蕭條肅殺的場面。烏鴉們聚在樹上開會,它們對遍地的顱骨十分滿意??諝庵袕浡鵀r青融化的氣息。黎明將至,烏鴉們愈發開心。它們預見到墓園的擴張。在它們高談闊論時,刺骨寒風拂過,無數人的性命就此葬送。[3]
詩歌開頭寫到,“這是一群殯葬業者的會議”?!皻浽針I者”乃是靠死人牟利的。這便暗示了烏鴉的身份——戰爭策劃者。它們挑起戰爭,致使無數生靈涂炭,而自己卻從中大發橫財。詩中提到,黎明的到來讓烏鴉們格外高興。對詩人而言,黎明是別具深意的。曾經在一個黎明,他親眼見到己方部隊屠戮了一群揮舞白旗投降的德國婦女與兒童。他表示,這段經歷使他心中殘存的最后一絲愛國熱情蕩然無存。在他看來,黎明是黑夜尚未散盡時白晝所講述的一個謊言。[2]黎明的到來取悅了烏鴉正表明烏鴉是謊言的同伙。
當烏鴉們在高談闊論時,與它們電喇叭似的大嗓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周死一般的寂靜?!皩庫o的海淹沒了整個社區”[3]——這里的靜不僅指聽覺上的靜,也暗指生命的凋零,話語權的喪失。死去的人再也無法開口揭發陰謀,控訴戰爭,偌大世界只剩烏鴉一族的聲音。更為恐怖的是,隨著一陣寒風吹過,在悄然無聲間,還有更多人葬送在一個虛偽的承諾上。這個承諾正是戰爭策劃者精心編織出的慌言,哄騙不明真相的人葬送性命,為他人做了嫁衣裳。尋常百姓在國家戰爭機器面前,竟是深受蒙蔽,任其擺布,毫無反抗之力的。這不禁讓人感到深深的恐怖。
三、“黑暗與光明在你看來都一樣”
“黑暗與光明在你看來都一樣”一詩收錄于詩人2001年出版的詩集《黑暗與光明》。與前兩首詩直接描寫戰場不同,此詩寫的是戰后人們飽受煎熬的精神狀態。從日薄西山到夜幕四合,華燈初上,再到第二日的旭日東升。有一群人在不眠中度過這段時間流逝,見證這段光影變幻。
詩人曾在距他離開戰場54年之久的一次采訪中承認他至今仍飽受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的煎熬。[2]即使已遠離戰場多年,他的頭腦中還會不斷閃現死去的戰友,殺戮的場面,槍聲喊聲等等。這種病的臨床表現包括失眠、與周圍人疏遠等,正符合詩中所說的“熬過整個夜晚”、“冷漠的眉毛和沉默的嘴唇”。
詩中寫到,“對他們而言,上升的陽光/承擔了他們的暗淡,在他們失敗的時刻放射光芒?!边@指當飽受戰爭創傷的老一代人在日益衰老,走向死亡的同時,新的一代人也正如旭日般漸漸升起。詩歌的標題“黑暗與光明在你看來都一樣”出自《圣經·詩篇》。 其原文內涵是,黑暗與光明在全知全能的上帝看來都是一樣的。不論黑暗還是光明,上帝都將與他的子民同在。詩人想表達的是,對待創傷,唯有忍耐。舊的一代人忍耐著創傷,漸漸隕落。同時,新的一代人正在崛起,帶來新的希望。即使身處黑暗之中,也要保有信心,堅信冥冥之中自有一股力量保佑人們生生不息,指引人們走過整個族群的跌宕起伏。
四、結論
“一位死于戰爭的朋友”與“冬天的烏鴉”都是直接描寫戰場。與前者相比,后者更顯壓抑絕望。前者中,瀕死士兵一息尚存,還保有自己的意志和判斷力,對戰爭正義性發出質疑。而后者中,無數受害者們已經失去了生命,被永久剝奪了話語權??梢哉f“冬天的烏鴉”充斥著更多在寂靜的海水中被淹沒的窒息感。
與這兩首詩直接描寫戰爭場面不同,“黑暗”一詩隱晦描寫了戰爭給人帶來的長久性傷害,進而對怎樣應對戰爭創傷給出了答案,乃至延伸到對整個人類命運的思考——在時光的長河中,在生命的交替輪回里,沒有什么苦痛是跨越不了的。
三首詩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避開了對戰爭交鋒過程和屠殺場面的直接描寫。這或許是受到戰爭創傷的詩人心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他有意回避恐怖場面在詩歌中的重現,以免再次加深心靈上的折磨。詩人曾說過,戰爭中有些殘酷的真相是他沒有寫出來,并且永遠都不會寫出來的。[2]正是這種對血腥場面避而不寫的做法助長了他詩歌中的孤寂氣質。詩人本是戰爭親歷者,然而描寫起戰爭來卻總是像隔岸觀火,霧里看花?!耙晃凰烙趹馉幍呐笥选崩?,瀕死戰士仿佛處于戰場上隔絕出來的一小塊孤島,一個透明玻璃罩里,外界的戰火硝煙都似乎與他無關?!岸斓臑貘f”更是一片白骨皚皚,風雪交加的蕭條死寂。“黑暗與光明在你看來都一樣”里的人們則有著“冷漠的眉毛和沉默的嘴唇”。這種孤寂感恰好正是戰爭給人帶來的精神傷害的強有力證明。
赫克特作為一位親歷戰爭的詩人,他的戰爭書寫真實且沉重,給當代人敲響了一記警鐘,提醒著人們戰爭的陰謀與殘忍,告誡人們遠離戰爭——這也正是赫克特戰爭書寫的最大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Poetry Foundation.Anthony Hecht[On-line].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ts/anthony-hecht.22 June,2017.
[2]David Yezzi.Anthony Hecht&the trauma of war[J].The New Criterion,2017(8):30.
[3]安東尼·赫克特,張纓(譯).冬天的烏鴉[J].譯林,2014(5):5.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