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琪
摘要:村上春樹是日本后現代主義作家,其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后時期作家”。本文基于其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了其作品的獨特風格以及另類孤獨,并剖析了孤獨背后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村上春樹;孤獨;精神內涵
村上春樹是日本杰出的作家,其作品風格多變,深受大眾喜歡。但仔細研讀村上春樹的作品,總是能感受到其所透出的淡淡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使其作品更加動人,下面我們就從作品的背景、風格的角度來剖析一下孤獨背后的精神內核。
一、村上春樹作品的背景
出生在戰后昭和的村上春樹比前輩們幸運得多,趕上了一個黃金時代。經濟短時間內得以飛速發展,歐美的文化思潮極大地沖擊了日本,國民自我意識覺醒,本土人文意識生根發芽。對民主的訴求和對變革的呼吁,伴隨著學生運動和現代媒體被傳遍開來。戰后昭和是一個文化狂歡的年代,也必定是大師輩出的時代。以芥川龍之介和夏目漱石為代表的精致細膩的私小說被重新解構,以川端康成為代表的日本傳統美學被重新審視。日本涌現出了一批及受歐美文學影響的小說家。
彼時的歐美文學連同經濟飛速發展,百花齊放。受二戰影響,“垮掉的一代”風靡一時。不再順從世俗陳規和體面的傳統價值標準成為了青年人的精神標桿。隨著資本主義陣營的聯合,這種精神東渡日本,青年人失去傳統意義上所謂的“精神領袖”,開始在現代社會中迷茫掙扎,感到深深的孤獨。
二、村上春樹作品的獨特風格
雖然同樣是描寫孤獨,村上春樹卻和前輩的手法大相徑庭。沒有哀麗的黃昏或月色,三弦琴和秋之七草的婆娑,沒有絲毫主觀上的寂寞寥落。僅僅是深夜里的一盞霓虹,酒吧里搖滾爵士朋克一類的CD唱片作為BGM,便將黃金年代里的“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詮釋得利落到位。與前輩的物哀文學所反應的日本傳統美學定義下的孤獨相比,村上春樹的孤獨更能為年輕人所理解,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情況下,金錢成為了一切活動的核心,人們心中普遍感到空虛,而村上春樹正是抓住了這一孤獨的內核,將傳統日本文學對于孤獨的敏感和這種空虛結合訴諸于筆下,于是,民族的成了世界的。
村上春樹的小說主人公是孤獨的,沒有家人,即便是有關系也不好,是家里不大重視的那個。交心的朋友很少,而且往往聚少離多。經歷過愛情,但從來沒有好結局,即便結婚婚姻也形同虛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傳統家庭模式被瓦解,現代家庭模式脆弱而冰冷,不同于卡夫卡筆下的“異化”世界,人們的關系沒有因金錢而虛偽地綁在一起,而是因為不同的利益各自疏離。小說里主人公會將自己鎖在一個無形而軟質的套中,沒有像別里科夫那樣對抗變革,斷絕一切新事物的勇氣。往往隨波逐流,迷惘恐懼甚至分裂。正如《挪威的森林》最后所寫,渡邊在接到電話那頭小林綠子所問的“你在哪里”之后,自問道:“如今我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我猜不看。到底這里是那里?映入我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們,行色匆匆地從我身邊走過去。而我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綠子的名字。”
三、孤獨背后的精神內涵
村上春樹小說《天黑以后》寫到了零點之后東京的夜生活,反映了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逃脫:于是淺井愛麗面對看似光鮮而一團亂麻的生活選擇昏睡不起,妹妹瑪麗因為在家中不受關注而離家出走;人同樣在面對紛擾的現代社會時矛盾不已,準備成為律師的高橋哲也有沖破法律道德高墻的沖動,白川在夜色中壓抑不住人性之惡,本性暴露現代都市朝九晚五的快節奏生活,使得都市人群在白天(即與大對數人接觸的時間)壓抑原本的想法。村上春樹將夜作為人性的另一面的反映,反映了人在快節奏社會下的真正訴求和內心沖動。夜晚的霓虹華美,音樂別致動人,但越是繁華,就越顯得人寂寞。
村上春樹筆下的孤獨,其實理解成“孤寂”更為妥當,孤獨是人主動與他人產生隔閡,而“寂寞”則是被世界拋棄,因而“孤寂”更符合他所想表達的雙向隔閡的光怪陸離的世界。
參考文獻:
[1]莊幼紅.探析村上春樹小說中的后現代主義“孤獨”情結--以《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為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
[2]村上春樹.天黑以后[M].南海出版社,2012.
[3]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張建輝.淺析村上春樹小說中的孤獨意識——以《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為例,青年文學家 ,2017(21).
(作者單位: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