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軍+肖祎
摘要:低碳時代下建筑空間形態設計需要達到建筑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提高建筑對氣候的適應性。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時代下建筑空間的形態,其次對低碳時代下建筑空間形態的設計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低碳時代;建筑空間;節能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重視低碳建筑的設計理念。將建筑空間設計中融入低碳理念,在滿足人們對建筑審美和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還符合我國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發展戰略。
一、低碳時代下建筑空間形態的分析
(一)建筑內部空間形態分析
低碳時代下建筑內部空間形態設計需要利用好室外空間并做好建筑空間組合。空間組合利用應依據自然環境的生態特性來設計。空間組合包括兩種方式:豎向重疊和水平并置。為了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現狀,將建筑功能空間與自然環境空間沿建筑豎向重疊,這種空間組合方式就是豎向重疊。水平并置的空間組合方式是將功能空間與自然環境空間在水平面上間隔布置。此外,為了提高建筑的微循環和采光性,還應將室外空間進行室內化利用。
(二)建筑外部空間形態分析
低碳建筑需要滿足建筑與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證建筑對外部環境不產生破壞,能夠融入外部環境。建筑空間形態主要分為三種:隱藏、融入和架空。架空的建筑空間形式是為了避免建筑空間設計影響原有生態環境。隨著城市空間越來越小,架空型建筑空間形態將越來越多的應用,節約地面空間。融入的建筑空間形態是指將建筑設計成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將建筑與自然環境完美的融合,使建筑與自然環境共存,進而避免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隱藏的建筑空間形態是建筑空間形態最常見的一種,在低碳建筑設計時,常在建筑主體上設計大面積的綠化,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弱化建筑的存在,還能延續地面綠化,使建筑達到隔熱、防塵促進微循環的目的。
(三)建筑空間界面形態分析
建筑空間的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設計是十分重要的,但需要做好建筑空間界面的設計。建筑空間界面包括兩種:異形建筑界面和雙層建筑界面。目前應用較多的是雙層建筑界面,顧名思義雙層界面就是在原有建筑內層外增加一層,對外部氣候進行緩沖,降低建筑能耗和提升舒適性。
二、低碳時代下建筑空間形態的設計
(一)總體設計思路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空間形態設計,是將人和自然與建筑協調發展,充分利用地域和氣候特點,創建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時代下建筑空間形態設計可以從空間界面形態、外部空間形態和內部空間形態三個方面來進行。對于建筑界面設計,應利用雙層建筑界面來降低建筑能耗和提升建筑舒適性;內部空間設計應優化建筑空間組合,合理設計建筑綜合體;外部空間應考慮綠化設計、建筑朝向和間距。
(二)建筑內部空間形體設計
為了使建筑功能綜合化,需要對建筑空間進行組合設計,構建建筑綜合體,協調城市建筑空間結構,達到建筑節能減排的目的。同時,對于建筑空間內部形態設計,還應增加庭院設計,充分結合自然環境的生態特性來進行組合設計。在建筑和綠化的排列方式上,應合理選擇疊放方式或并置方式,使建筑更好的適應當地氣候。
(三)建筑外部空間形態設計
建筑外部空間形態設計應盡可能降低建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保證建筑與外部自然環境的融合。因此,整體形態設計應使建筑能夠和周邊環境融合到一起,如果地面空間不足,可以采用架空方式來設計,全方位的提高建筑的舒適感和藝術性。同時,建筑間距和朝向問題也十分重要。低碳建筑的設計理念是盡可能降低建筑能耗,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使建筑在夏季可以通風良好,在冬季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來取暖。對于建筑的朝向設計需要考慮通風和日照,減少采用人工的方式增加能源消耗和污染環境。合理的建筑朝向可以科學的吸收陽光并提升建筑的通風效果。此外,對于建筑通風來說,不僅只受朝向影響,其受建筑內部結構設計影響也較大。為了使建筑空間通風良好,冬暖夏涼且降低能耗,需要做好建筑通風設計。單體建筑的間距可以影響通風效果和建筑對日光的吸收,因此也應在設計中予以考慮。
(四)建筑空間界面形態設計
建筑空間界面形態設計時常采用雙層界面形態,可以采用簡單的雙層界面皮層,或引入庭院設計,采用高垂直開放空間,有效的緩沖氣候,提高建筑舒適性和降低材料消耗。
三、結語
低碳時代下,建筑空間形態設計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應該保證建筑能夠達到與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最大限度的節約能源消耗,使建筑對氣候的適應性增強。因此,低碳建筑應結合周邊環境,合理選擇建筑間距和朝向,科學設計界面形態和內部空間組合,應用好自然環境生態特點。
參考文獻:
[1]肖毅強.關于低碳時代建筑空間形態設計的思考[J].南方建筑,2011(01).
[2]王攀,楊益.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7(35).
[3]華素青.低碳經濟下建筑的發展方向[J].科技經濟市場,2017(09).
[4]王汪洋.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應對策略解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5(28).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