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宏藝
摘要:近年來,韓國文化產業迅猛增長,韓國文化產品在亞洲文化圈的流行,不但推動了韓國經濟的新發展,同時也極大的增強了韓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作為與韓國同屬儒家文化圈的中國,是受其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韓國文化在當今的中國已經成為非常流行的文化現象,對中國的當代文化形態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韓國文化;中國;影響
眾所周知,韓國曾經是享譽世界的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其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也為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韓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又為韓國經濟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韓國文化在亞洲文化圈的迅速流行,也帶動了韓國本土產業相繼走出國門。例如,曾經在全亞洲風靡一時的韓國古裝電視劇《大長今》,帶動了韓國美食在全亞洲的推廣,僅在中國,就有多個韓國美食品牌如雨后春筍般紛紛落戶。這種依靠流行電視劇帶動本土特色飲食向國外擴張的做法,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韓國文化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韓國文化的特點以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一、韓國文化的特點
在歷史上,韓國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其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所有周邊國家中最深厚的。所以,韓國在很多傳統的倫理道德、人情世故上都有深深的儒家文化特點,在韓國的很多電視劇中,無論是青春偶像劇還是家庭倫理劇,都有儒家文化元素的體現。例如,曾經風靡中國的《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百萬朵玫瑰》等等,幾乎都包含著儒家倫理內涵。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韓國積極開放國門,迎接全世界的機遇和挑戰。在積極引進外資、外企進駐韓國,積極躋身全球化的過程中,韓國也在努力的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例如《愛在哈佛》就是體現西方文化的很好的例證。韓國不僅敢于接受西方文化,還對自身的本土文化進行積極地改進和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韓國現代文化模式。這種兼顧東西方文化精華,又秉承開放進步的積極精神,使韓國文化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在人類文化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為其在全球范圍,特別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文化圈的盛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韓國文化在中國的興起
韓國文化在中國的興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時代需求。特別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正經歷改革開放的大浪潮,正處在文化轉型的空窗期,當時的中國急需看到世界的面貌,但又急需找尋自己的文化根源。與此同時,正在悄悄興起的韓國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積極尋求除本土以外的文化市場,而兼具現代與傳統特色的韓國文化正暗合了中國人的需求。于是,以韓國電視劇為先鋒的韓國文化產品,便在中國迅速生根發芽。因共同信奉儒家學說,韓劇在情感表達、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與中國人極為相似,這讓很多中國觀眾對韓劇產生自然的親切感。韓國的流行音樂和流行舞蹈,因為吸收了西方音樂的諸多優點,充滿活力和現代氣息,比傳統音樂更容易宣泄情感、表達自我,同時在審美情趣和情感表達上又兼具東方特色,在中國年輕人中產生了共鳴,迅速在中國年輕人中流行開來。之后,隨之而來的電子游戲、文學作品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游戲周邊、服裝、飲食、體育休閑、日用商品、旅游業等產業,也迅速的發芽破土,在中國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韓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因韓劇和流行音樂而流入中國的韓國明星、韓國妝容、韓國服裝都已經深深的印在了中國人的腦海里。現如今,從一部韓國電視劇到一支韓國口紅,從一個韓國明星到一件韓國衣服,人們很容易就在生活中的任何一處找到韓國文化的影子。就像歷史上中國對韓國的文化影響一樣,韓國文化已經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品位、行為思想。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朝鮮族聚居的中國東北地區,而且在中國的很多城市也都出現了這種現象。
中國的北京,甚至出現了專以模仿韓國人生活方式的“哈韓族”,他們相聚在一起,以購買和消費韓國商品為生活方式,以接受和傳播韓國歌曲和影視作品為娛樂方式,以自己無限地接近韓國文化為榮。
韓國文化對中國青少年中的影響尤為明顯,青少年充滿活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他們不斷的尋找新鮮的、富有活力且適合自己的文化元素,并樂意與這些文化元素一起成長。韓國的青春偶像劇和流行音樂正暗合了青少年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愿意選擇影視類和音樂類院校就讀,將自己的未來人生規劃成影視明星或是流行歌手,正是最好的體現。
四、結論
文化和經濟是一個國家前進的兩個車輪,文化負責內核,經濟負責載體,只有擁有了特色鮮明的優秀文化,才能進一步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現如今的中國,已經做到了經濟上的騰飛,急需要在文化上凸顯自己的特色,韓國成功的文化輸出可以說是中國最好的樣板。中韓兩國優越的地理優勢和頻繁的文化交流,給中國創造了很好的學習機會。中國可以從韓國的成功經驗中吸收養分,開闊眼界。“中國夢”不僅僅是經濟騰飛的夢,更是文化繁榮的夢。面對外來文化強勢沖擊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我們應該懷有自信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深入挖掘我國的優秀文化資源,敢于創新、敢于學習,才能夠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薛寶林,張丹.關于“韓流”的觀察與反思[J].理論觀察,2006(05).
[2]杜冰.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J].國際資料信息,2005(10).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