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寧
摘要:2003年,我國發布了第一部翻譯行業國家標準《翻譯服務規范第1部分:筆譯》(GB/T 19363.1-2003),后于2008年修正為《翻譯服務規范第1部分:筆譯》(GB/T 19363.1-2008);2005年又發布了《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GB/T 19682-2005)。國家試圖通過以上標準對翻譯服務提出量化標準,這些標準的提出對于規范我國翻譯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通過實踐也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擬基于功能目的論的理論視角,結合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困境,認為以往“忠實原文”這一標準很難適應復雜的翻譯實踐要求,相關的翻譯行業標準存在改進的空間。
關鍵詞:翻譯標準;忠實;功能目的論;翻譯實踐
當前,在語言服務行業,我國共出臺了三部國家標準,分別為《翻譯服務規范第1部分:筆譯》(GB/T 19363.1-2003),后于2008年修正為《翻譯服務規范第1部分:筆譯》(GB/T 19363.1-2008)(以下簡稱《筆譯》)、《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GB/T 19682-2005)(以下簡稱《質量要求》)、《翻譯服務規范第2部分:口譯》(GB/T 19363.2-2006)(以下簡稱《口譯》)。國家頒發諸多的翻譯標準目的在于規范整個翻譯行業,讓譯者在從事翻譯服務過程中有據可循,同時也為了提升譯文的整體質量水平?!?016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發布,該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國約有72495家語言服務及相關服務企業,當年中國語言服務行業創造產值約2822億元。語言服務業作為新興服務業的組成部分,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可見,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語言服務行業發展迅速,涉及各行各業。然而,頒發了近10年來的翻譯質量標準卻沒有做出適時的改變。翻譯國家標準中要求的翻譯譯文質量依然以“忠實原文”為核心要義,也沒有就各種不同類型的文本提出相應的翻譯標準。那么當前的翻譯標準能否指導現實的翻譯實踐?又存在哪些優點與不足?我們又應該如何改進?
一、對我國現有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的解讀
2003年11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筆譯》并于2004年6月開始實施,成為了我國翻譯行業史上第一部國家標準,該標準于2008年修訂。在修訂的版本中,規范了翻譯服務方的條件、翻譯業務、質量要求、顧客反饋和質量追蹤、一致性聲明等方面。2005年又發布了《質量要求》,規定了翻譯服務譯文質量的基本要求、特殊要求、其他要求、譯文質量評定等;提出翻譯質量的基本要求為:忠實原文、術語統一、行文通順;在譯文質量評定的基本原則中指出“以譯文使用目的為基礎,綜合考慮其他相關聯因素?!睆纳鲜鰳藴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兩個標準在較大程度上規范了翻譯行業的服務標準,促進了翻譯服務行業的發展。
然而,在現實的翻譯實踐中,譯者遇到的問題往往多于以上標準中提出的問題。從我國發布的翻譯標準來看,該標準沒有盡可能詳細地預測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v觀兩個關于筆譯質量的標準,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翻譯標準評定仍然過于理想化。例如,在《筆譯》和《質量要求》中都對譯文的質量提出了要求,前者要求是“譯稿應完整,其內容和術語應當基本準確。”后者的要求是“忠實原文—完整準確地表達原文信息”,可見“忠實原文”仍然在我國翻譯標準中占據主要地位。
誠然,“忠實原文”的確是翻譯的重要準則,其產生與發展也具有其獨特意義。在中國,東漢時期便出現了佛經翻譯,當時梵文的倒置語序在譯文中往往也不改變,結果就是沒有佛學基礎的人無法理解譯文(芒迪:2014:26)。后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翻譯佛經的譯者不再拘泥于原文的形勢,開始對語序等做了些許改變。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科技翻譯,由于之前的“忠實”準則為人所遵從,因此此后的翻譯也一直遵循著這一標準。學者呂世生指出:如此一來,這一概念變成了翻譯活動的思維定勢,以致當新的翻譯實踐成為其反例時,人們已渾然不覺,學術共同體對此表現了集體無意識。而在西方,與中國的情況大體相似的是,翻譯的歷史發展起源于《圣經》的翻譯。人們視之圣典,因此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也絲毫不敢做出改變,只是按照原文的形式進行翻譯。由此可見,“忠實”這一標準存在有其歷史意義,也為早期的翻譯實踐,尤其是文學翻譯提供了參照的標準。
然而,隨著中西方在政治、貿易、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加上每一交流都存在特殊的要求,因此,如果仍然按照先前的翻譯標準來從事任何領域的翻譯活動顯然是行不通的。從頒發至今的十多年間,翻譯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相應的翻譯標準改革也勢在必行。
二、翻譯功能的目的性與當下翻譯實踐的復雜性
正如筆者上文所說的那樣,我國的翻譯標準中對翻譯的總體質量要求是忠實原文,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質量要求》中也寫到譯文質量評定的基本原則是以譯文的使用目的為基礎,綜合考慮其他相關的因素??梢娭贫ㄔ摌藴实膶W者也發現了僅僅依靠“忠實原文”這一項基本原則已經無發滿足當今復雜的翻譯環境。然而,遺憾的是,在該標準中并沒有明確的提出在評價譯文質量時究竟依照何種標準,若“忠實原文”與“譯文目的”相悖時,究竟應該遵循哪一原則?不僅如此,在該標準中,制定者也沒有給出相應的案例讓譯者做參考,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當今的翻譯質量評價標準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關于譯文忠實與目的究竟誰主誰次的問題,德國功能目的論學派給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同時該理論在各種翻譯題材領域也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下面筆者將簡要介紹一下德國翻譯功能理論的發展過程及其核內涵。
(一)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了翻譯功能理論。其代表人物為凱瑟琳娜·賴斯(Kantharina Reiss)、漢斯·費米爾(Hans 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該理論打破了傳統的語言層面的關于翻譯方法的研究,讓翻譯方法不再局限于直譯與意譯、歸化與異化等方面,打開了翻譯學研究的新視角。
凱瑟琳娜·賴斯是功能翻譯理論的奠基人。她的理論核心是文本類型和語言功能理論。她提出了三種文本類型—信息功能文本、表達功能文本以及操作功能文本,并認為每一種文本在翻譯時都有其獨特的側重點。然而,賴斯的理論仍是建立在以原文本為中心的“等值”基礎之上的。(Nord:2001)
漢斯·弗米爾進一步發展了翻譯功能理論,擺脫了賴斯“以原文本為中心的‘等值”的局限性,提出了以文本目的為翻譯活動的第一準則,創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論—目的論(skopostheory)。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Nord:2001)
賈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鑒交際和行為理論,提出“翻譯行為”理論。她主要區分了兩個概念—翻譯和翻譯行為。她認為,翻譯是一種狹隘的概念,使純粹的語言層面的關于原語文本與譯入語文本的轉換過程;而翻譯行為不僅僅包括“翻譯”這一語言層面的行為,同時特包括了譯者為完成一個翻譯任務所做的所有工作,包括了在翻譯過程中涉及的跨文化問題,以及與顧客溝通等問題。(Nord:2001)
克里斯汀娜·諾德全面總結和完善功能派理論,提出了“功能加忠誠”的指導原則。功能指的是譯文能夠達到其預期目的;忠誠指的是譯者應對原文、原作者、譯文接受者忠誠,協調各方關系。諾德發現了弗米爾提出的目的論的兩大不足—因文化而造成的對翻譯的評價的不同以及譯者與原文作者之間觀念的不同。基于此,諾德又提出了忠誠法則,要求譯者對譯文接受者就自己翻譯的內容作出解釋與說明,同時也要求譯者尊重原文作者,翻譯的內容要基于原文,而不能獨立于原文而自由發揮.(Nord:2001)
(二)功能目的論三大原則
綜上所述,翻譯功能目的論提出了三大原則以指導翻譯實踐—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誠原則。
1.功能目的論三大原則之目的原則
目的原則(skopos rule)是功能目的論中最重要的一條法則。弗米爾是這樣解釋目的準則的:“每個文本均為既定的目的而產生,亦為此目的服務。由此,目的準則是指:譯/釋/讀/寫皆遵循某種方式,此方式可以讓文本在其使用環境下運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譯本的人,并完全按照他們所希望的方式運作。”(Nord:2001)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弗米爾在其目的理論中原文的地位放得更低,賦予了譯者更多的自由,認為所有的翻譯都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
由于翻譯文本、讀者需求以及翻譯情景的多樣性,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勢必無法做到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滿足如上的需求。而目的法則則為譯者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參照標準。
下面,我們以商務翻譯中的一些例子來證明目的論在解決現實翻譯中發揮的作用。
例:
原文:團結湖北京烤鴨店為全聚德掛爐烤鴨。為保證賓客品嘗到精美風味,全部現吃現烤。精選純北京白鴨。以果木掛爐烤制,只需40分鐘就能品嘗到為您特別烤制的色澤棗紅,香酥脆嫩,濃香四溢的正宗烤鴨。(彭萍:2015)
譯文:Tuanjiehu Beijing Roast Duck Restaurant uses only the finest Beijing Ducks which are only roasted after your order.Preparation takes only 40 minutes after which we will serve you with a delicious,golden red Beijing Duck with crunchy skin.
分析:譯者成功地使用了減譯和改譯的翻譯方法?!叭鄣隆边@個名字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對外國讀者來說卻毫無意義。如果,我們直接按照字面將這則廣告翻譯成“ after the recipe of Quanjude may be attractive to Chinese advertisement literally into “after the recipe of Quanjude,a famous roast duck restaurant in Beijing…”,那么讀者可能就會直接去全聚德吃烤鴨了,若是這樣,這則廣告就沒有達到吸引讀者來團結湖吃烤鴨的目的。同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將一些描述性的詞句,比如說“掛爐烤鴨”,“以果木掛爐烤制”都省略掉了,因為這些描述性的詞句即使是對中國讀者來說也是十分復雜的。譯者刪減了一些復雜的信息并將句子進行了重組,這樣一來譯文就只剩下了那些具有吸引力并且能為英語讀者所接受的部分。
2.功能目的論三大原則之連貫法則
功能目的論的第二條法則是連貫法則。連貫法則是指語內連貫。其要求是“由譯者產生的信息(目標文本)必須能夠用與目標接受者情景相連貫的方式解釋?!保╒ermeer:1989)即譯文在目的語讀者看來是連貫的、可讀的。眾所周知,中英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中文喜歡重復,形式上的對仗,善用四字格來尋求音韻美和形式美。而英文卻喜歡簡潔,抓住主要信息。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體會中英文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用譯入語讀者可以理解的方式處理原文,讓譯文在讀者看來通順流暢。在這一點上,連貫原則便能很好的指導實踐。
下面,我們仍然摘取商務英語中的案例來證明連貫原則是如何指導翻譯實踐的。
例:
原文:我司經營的品種中有舉世聞名的貝雕工藝品;色彩艷麗、種類繁多的人造花卉;令人愛不釋手的小工藝品;體態生動活潑的各式玩具;款式新穎、穿著舒適的各種工藝鞋;稀有名貴的鉆石珠寶;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的玉石雕刻;格調高雅的抽紗工藝品等50余類商品。
譯文:Our famous products include shell carvings,a variety of colorful artificial flowers,small handicrafts,lively toys,fashionable and comfortable shoes,rare jewelry,fine jade carving and elegant embroideries.(彭萍:2015)
分析:原文中出現了很多四字成語,如:愛不釋手、生動活潑、巧奪天工、格調高雅等等。這些詞語在中文看來十分有氣勢,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在翻譯成英語時卻只做了簡單的處理。原因是中英文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如果翻譯亦步亦趨,則會讓人覺得冗長多余,甚至會讓英文讀者覺得莫名其妙。
3.功能目的論三大原則之忠誠法則
功能目的論的第三條法則是忠誠原則。即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保持語際連貫,這一點與我們常說的“忠實原文”大體一致,這里不再贅述。
功能目的論的三大法則中目的原則居于首位,任何翻譯都應根據其翻譯目的而制定相應的翻譯策略。其次是連貫原則,最后是忠誠原則。也就是說連貫原則和忠誠法則應服從目的原則,忠誠法則也應服從連貫原則。
三、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僅僅依靠“忠實原文”這一標準已經很難正確地引導所有的翻譯實踐。這一標準存在的局限性在于我們對于“翻譯”的傳統觀念仍舊停留在語言層面,仍在追求文字之間的對等關系,試圖將“譯者”這一身份加以隱藏。但事實上,目前翻譯已經成為了一種服務行業,我們應該越來越重視以顧客的滿意程度為導向的翻譯,同時重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下面,筆者將從幾個方面就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改進建議。
(一)對“忠實原文”這一翻譯標準作出詳細的界定
“忠實原文”是指導翻譯實踐時間最長的翻譯標準,上文筆者也分析了其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可見,“忠實原文”這一標準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指導了我們的翻譯實踐。然而,不同的歷史時期,每位翻譯實踐者對這一標準卻擁有自己的解讀,這也就意味了即使大家都聲稱自己的譯文是忠實原文的,也沒有人可以對此作出客觀的正誤判斷,因為譯界并沒有對此作出一個詳細客觀的標準界定。
(二)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制定不同的翻譯標準,并給出一些案例供譯者參照
正如上文所說,目前翻譯行業的文本類型種類繁多,包括了商務翻譯、社科翻譯、法律翻譯等。而每一種文本的類型卻大不相同,因此緊緊依靠同一的翻譯標準是無法指導所有的翻譯實踐的,因此也就要求在制定翻譯標準是,制定者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功能目的論為參考,按照不同的文本類型,制定不同的翻譯標準。
參考文獻:
[1]翻譯服務規范第1部分:筆譯.(GB/T 1936.1-2008).
[2]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GB/T 19682-2005).
[3]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J].中國翻譯,2004.
[4]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M].李德鳳,何元建,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5]彭萍.實用商務翻譯[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5
[6]王華樹.牛穎.當前我國翻譯服務標準的局限性探析[J].東方翻譯,2014
[7]Vermeer,H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9.
[8]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