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燁
摘要:該文以高校官方微信平臺推送文本為研究對象,發現其通過語言的策略性表達來吸引高校學生群體的閱讀,主要體現在積極運用流行語以迎合讀者閱讀興趣,傾向使用口語語氣以增進交流感,非常規化使用標點符號以增強情感表達等方面;過度策略化也導致了語言的不規范化使用。
關鍵詞:高校微信推送;語言特點;策略性表達;交流性;欠規范性
微信公眾平臺自2012年8月面世以來,以其便捷性、交互性等特點成為組織、企業、媒體、個人等進行信息傳播、服務交互、觀點表達、情感交流等活動的聚集地,各高校也不例外。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大量涌現,成為各高校信息發布、風采展示的窗口、師生交流、文化塑造的陣地,并以其優于高校官網、高校微博等信息發布平臺的清晰性、易檢索性受到學生的廣泛關注。目前,關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操作系統、運營、傳播等方面,而對其語言運用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然而高校微信推送文本的作者和受眾基本為高校學生群體,因此關注其語言運用特點有助于探尋年輕人尤其是高校學生群體的線上語言交流特點。深思這些特點也有助于反思語言運用的規范性。本文以黑龍江大學為例,選取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中關注量、學生密切度、影響力較大的“黑大青年”公眾號2017年春季學期共222條推送文本為研究對象論述微信推送文本語言的策略性表達,也為分析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媒體中的優勢、更好實現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功用與價值提供助益。
一、詞匯上積極運用流行語
流行語是一類在某段時間內傳播范圍較廣、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微信推送中所用到的流行語大多為同一時期火爆于微博等網絡中的流行語。文本編輯者通過積極運用流行語使信息更加鮮活地傳播給讀者。例如:
(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玩手機。” “手機依賴癥”已經成為社會“流行病”,“低頭族”已經成為街頭最龐大的群體。
(二)又是一年兩度立新學期flag的時候!
(三)聽說你們又雙叒叕在陽光講壇互懟?
例1中“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玩手機”是風靡網絡的流行語,套用著名電影《大話西游》中的經典臺詞,針對的是目前人們沉迷手機而影響人際交往的社會問題。如此套用既精準地描繪了目前因手機而產生的人與人的交往困境,又具備詼諧、自嘲的特點。在推送文本的編輯中積極運用流行語有助于使語言更符合讀者的閱讀心理,引發其閱讀興趣。例2中“立新學期flag”源于網絡流行語“立flag”,flag表示“旗幟”,“立flag”的意思是說“確立目標”,包含信念堅定和斗志昂揚的情感色彩。本次推送主要為新學期伊始介紹各專業課程,采用“立flag”一詞既可以表明號召大家新學期確立新目標的意義,同時更具感染力,更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例3中的“又雙叒叕”也為網絡流行語。因四字拆分開成為10個“又”字,所以用來表示事物變化更替相當高頻或一件事反復出現的含義。這篇推送的內容是有關校辯論賽的報道,采用“又雙叒叕”不僅可以表示辯論賽一年一度召開的盛況,也傳達出比賽的激烈氛圍,且以其網絡流行語的詼諧性和形象性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并且留有深刻的印象。
高校官方微信推送中采用的“網絡流行語往往能夠與受眾的心理產生共鳴,相比傳統語言規則能夠更加策略性地表達民眾的所思所想”[1],并且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新聞體語言變得詼諧幽默。
二、語氣上傾向于口語化表達
微信公眾平臺屬于自媒體運營,因此高校官方微信推送在發布通知、報道新聞時往往區別于正統官方媒體客觀嚴謹的語言特點,更傾向于口語化表達以增強交流感。這突出體現句末助詞的使用上。這些助詞既包括以“吧”為代表的傳統語氣詞,也包括“哦,呦,喲”等新興語氣詞,還包括“啦”和“嘍”這類句末“了”的變體;陳述句、祈使句中均有所使用。例如:
(四)第十八屆“朝陽杯”辯論賽來嘍
(五)維權課堂開講啦
(六)嘿!關于《黑龍江大學學生志愿服務證明書》有新通知啦
(七)快和小青一起來看看關于本次比賽的通知吧
前三例結尾處的“嘍”和“啦”均為句末語氣詞“了”的變體,將其更改為“了”后,不僅“大賽即將開始”這一新情況消失,還丟失了輕快、喜悅的情緒。并且,倘若去掉以上例句的句末語氣詞,語義并不會發生改變,但原句中親切活潑的口氣則會消失。這樣一來,交流感喪失,語言風格轉為嚴肅。
通過比對,我們發現高校官方微信推送文本中通過句末語氣詞的大量使用,使文本語言在語氣上更傾向于口語化,在傳達信息的同時附加親切、活潑的情感色彩,使文章更有交流感,也符合微信自媒體交流互動性強的特點。
三、標點符號的非常規使用
在自媒體語言中,情感的表達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文字,標點符號也逐漸成為微信推送文本中進行表情達意的方式。高校微信推送也不例外,作為青年學生的聚集地,微信推送中用標點符號的排列重組來表達情感的方式恰好符合青年學生的好奇心理和創新心理,體現了年輕人的語言特點。標點符號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與“!”的多次重復;其次是“~”的高頻使用。例如:
(十二)這一刻,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十三)小青內心OS:難道他們用的是俄語???
重復的目的在于強調和增強情感表達的程度。例句中用一個“!”即可表達堅定的語氣,三次重復則是用以加強和鞏固態度的堅決。同理,三個“?”的疊加不僅表達出疑問的語氣,同時也加重了疑惑程度,且附帶驚訝和錯愕的情緒。
(十四)看完以上的實習,有沒有覺得長知識了~
(十五)是不是覺得很棒棒呢?那就快行動起來吧~
“~”符號的流行運用是從自媒體語言的流行開始的。它在現代漢語中被定義為“代替號”,用以代替被省字符。而在自媒體語言中則常被置于句尾并替代原本的句末標點。在陳述語氣的基礎上傳達出不同的情感色彩。例14雖為疑問句,但作者對于對方作出回答的期望值并不高,此疑只是一種互動性手段。因此采用“~”代替“?”,從而使“~”所帶有的陳述語氣消減疑問語氣,又傳達出親近感,使語氣更為輕松。例15原本應用“。”或者“!”來表達陳述語氣和期待的心情,但卻使用了“~”。這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所攜帶的強烈的感嘆語氣;也彌補了“。”在情感表達上比較平實克制的不足。
但據2016年最新版《標點符號用法》規定,在語氣加重的需要下可以疊用問號與嘆號,通常先單用再疊用,且最多疊用三個。例12 與例13直接三個問號與嘆號疊用,具有一定的不規范性。同時“~”并非常規的句末標點符號,但卻在推送文本中大量使用。可見在高校微信推送文本中為增強情緒表達,以及提高文本的交流感與親切感,常會出現標點符號非常規化使用的情況。但不可忽視與否認的是,這已經成為年輕人線上交流的常態,這類非常規化標點符號的使用的確有助于情感的表達,并且新穎有趣。那么如何使之與漢語規范化使用進行調和,還值得我們深思。
通過對高校官方微信推送文本語言的探析,發現其語言運用通過積極采用流行語詞匯,傾向使用口語化表達,以及標點符號的非常規化使用進行策略性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恰體現了互聯網時代下年輕人線上交流的語言特點:創新性、流行性強卻不注重語言規范。日常交流中無論是線上和線下都以語義的正確傳達為唯一目的,語言規范常常被人們忽視。新興的語言表達方式體現了語言可以隨社會發展而不斷策略性傳情達意的優越性。在不造成歧義和不違反語言規律的前提下,可以對語言的多樣化使用放寬要求,從而促進語言的生動性和自我革新,并從中窺探出語言系統的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葛厚偉,別君華.強勢網絡流行語模因的傳播要素與社會性[J].中國出版,2017(05):53-56.
[2]陳建偉.網絡流行語研究[D].廣西大學,2008.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