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達
摘要:“一帶一路”為中國文化打開了“走出去”的新局面,視頻是文化傳播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因此字幕翻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譯者在考慮目的語受眾接受度及主體性的體現從根本上決定著翻譯質量與文化傳播的成敗。本文旨在透過字幕翻譯探尋譯者主體性的體現,提出在字幕翻譯中譯者需要充分發揮主體性以實現文化傳播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字幕翻譯;譯者主體性
視頻在中國文化走向國際上具有重大作用,高質量的字幕翻譯甚至會融入目的語本土文化中。黃會林等發表于《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上的報告指出“近70% 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的字幕翻譯難懂,字幕翻譯問題成為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戰略區域傳播與接受的最大障礙”(黃會林,2016:21,25)。本文將透過字幕翻譯探尋譯者主體性的體現并就字幕翻譯提出一些見解,期望對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一、淺析譯者主體性
譯者主體性是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本質特性,即翻譯主體能動地操縱原本(客體)、轉換原本,使其本質力量在翻譯行為中外化的特征。譯者主體性亦即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方夢之,2003:82-83)范存中認為“嚴格地說,譯品最好能和原作品相等——內容相等,形式相等,格調相等,只是所用的語言不同,這就是馬建忠所說的譯品與原著完全一樣,而讀者看了譯品能和看原著一樣,但這是一個不可能完全實現的理想。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兩種語言(任何兩種語言)之間,總是存在著差距。”(張柏然等,1997:13-14)這些差異“讓人們意識到即使譯者自己甘愿做‘仆人,也無法在翻譯中抹去自己的痕跡。譯者的主體性是翻譯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因素,譯者有必要對此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在翻譯中擺正自己的態度。”(許鈞,2009:116)綜上譯者應對其主體性有充分的認識并在翻譯中適當發揮。
二、字幕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
《走向大同》中包含大量詩歌和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句且字幕翻譯具有空間與時間限制,譯者需要發揮主體性使漢語解說與英文翻譯達到完美統一。以下為具體示例。
1北魏平城,儼然一座化蛹為蝶、化鳳生翅的歷史“化境”。以儒化佛,化佛入儒;化佛入道,化道入佛。儒道里有佛教,佛法中有儒道。
The capital,Pingcheng,became the main focus of the evolution of this multi-faceted faith.
此例中,加粗句是對 “化境”的具體解釋。若譯者對于原文進行對應的“忠實”翻譯的話則譯文將會臃腫不堪,此處譯者僅僅使用三個單詞就將整個句子的深意完全表達,實在是翻譯功力深厚的體現。此處譯者對原文的整合為譯文增色且充分符合字幕翻譯的要求。該譯文充分考慮了受眾與譯入語文化,高度完成翻譯任務。
2“六月六,西葫蘆熬羊肉”,獨特的飲食文化,飄逸著塞上風情誘人的生動。
Lets read some folk song sentences:“On the 6th day of the 6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vegetable marrow and mutton cooked together”.The unique food culture is mixed with the charming and vivid scenery of Datong.
譯者在譯文起始加了解釋語以幫助理解。譯者還對原文進行了解讀,即“六月六”為農歷六月初六。這樣的增補可以幫助受眾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最后作者考慮到受眾可能會不理解“塞上風情”,在譯文中直接將該詞所指的具體對象即大同翻譯出以助理解。
綜上,譯者主體性受到譯者本身翻譯功力的制約,對語言特點、文化特色等理解越深的譯者其主體性的體現就越強,多數情況下會對譯文產生正向作用。
三、結語
譯者主體性是翻譯中不可忽視的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譯者可以隨意改寫原文。在鼓勵譯者發揮主體性的同時也應強調其他方面的能力以提高翻譯質量。譯者作為翻譯主體應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不受制于強勢語也不打壓其他語言,實現文化傳播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82-83.
[2]黃會林,朱政,方彬,孫振虎,丁寧.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的傳播與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2):21.
[3]聶還貴著,王國振譯.走向大同:漢英對照[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3.
[4]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16.
[5]張柏然,許鈞.譯學論集[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13.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