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利
摘要:根據檔案資料相關記載進行深入研究考察,了解山海關地區清末營盤炮臺建造的歷史背景以及分布情況。
關鍵詞:河北山海關;清末;營盤炮臺
一、概述
山海關古稱榆關,位于河北省東部,北依燕山,南臨渤海,為控遏華北與東北的咽喉要路,海防要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關設衛后,山海關成為拱衛京師屏障,畿輔要塞。至滿清一統天下,山海關成為中腹重鎮,拱衛京師的地位和作用相對弱化,城防、海防一度松弛。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加強天津到山海關地區防務,頻繁調重兵在山海關駐防,修建營盤,構筑炮臺,海陸設防嚴密。
二、現存資料記載
根據文物部門檔案資料記載,山海關地區清代營盤和附屬建筑遺址共有8處,按所在村落分別命名為:大劉莊東北營盤、崔莊營盤、洼子營營盤、小灣村北營盤、劉道莊營盤、黃金莊營盤以及東洼子營火藥庫、后棉花莊火藥庫。
通過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我們結合原有檔案資料進行實地勘察,發現部分遺址因自然和人為擾動已無明顯痕跡,現存遺址共5處,分別為崔莊營盤、劉道莊營盤、黃金莊營盤、首山營盤和后棉花莊火藥庫遺址。
在原有文物檔案中對營盤等修建的歷史背景介紹甚簡,僅稱“清末海氛不靖,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在山海關駐扎軍隊,修建營盤,構筑炮臺”而已。為進一步探究遺跡的修建年代、數量、分布等情況,筆者查找相關史籍方志和文獻資料,結合實地考察進行系統研究,對清末山海關地區營盤、炮臺等軍事設施分布情況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三、清末山海關清軍駐防概況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有英國兵艦闖入山海關老龍頭沿海一帶進行偵察測繪和襲擾。清政府為應對危機,急調開州協副將向榮統領提標三屯協、山永協官兵在石河口、秦王島設防,于石河口等處建大炮臺二座,小炮臺三座,置大銅炮四門,鐵炮一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都統一等侯哈郎阿統領吉林、黑龍江官兵,在石河口設防。至此山海關一帶駐防官兵達3400人,火炮210門,海防力量有所加強。[1]此后,駐防清軍頻有增、裁。
至清光緒初年,因列強侵擾海防再度吃緊,清政府頻繁調動軍隊加強山海關防務。光緒五年(1879年)春,兩江總督曾國荃統湘軍駐山海關,在城東威遠臺和城西紅瓦店一帶筑圍蓋房,以聯聲勢。秋,軍門劉維楨、楊維干統領湖北忠義軍駐東關外二里店一帶,占用民地,修治營壘,建筑炮臺,至第二年秋撤防;同年,李鴻章命曾國荃統率安徽、湖北、山西各軍赴山海關駐守。
光緒八年(1882年)春,軍門曹克忠統津勝軍駐扎關外,采用劉營舊基,重加修筑,次年奉命遣散。同年,李鴻章命于山海關內外筑三合土大炮臺一,土炮臺二,瀕海營墻均仿炮臺建筑。因寧海城臨海受敵,于炮臺墻外,悉以沙土掩護。[2]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于山海關設置水雷營,有官兵108名。
光緒十三年(1887年),新任直隸提督郭松林到秦皇島“勘察口岸”,在山海關老龍頭等處分駐營壘,添筑炮臺。
光緒十六年(1890年)于山海關改建增建寧海城之“定遠”、鐵門關之“靖遠”、老龍頭之“鎮遠”等三座永久性炮臺。[3]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秋,宮保宋慶率武衛軍左軍駐關。前八營統于軍門程允和,扎關外,后八營統于軍門馬玉昆,扎關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奉調馳援津京。9月中旬,清庭又派兵增援山海關,統領直隸練軍、貴州鎮遠鎮總兵楊玉書統馬隊4營、步兵2營駐扎山海關以西至洋河口遏制西路;盛京育字軍統領李春步隊1營、馬隊2哨、仁字軍分統根喜步隊4哨、馬隊3哨、仁字軍總統、青州副都統訥欽馬隊5營、步隊2營,在關城東二里店原武衛軍左軍舊營和止錨灣一帶布防,遏守東路;淮軍總兵記名提督鄭才盛督帶5營防守老龍頭一帶炮臺;山海關副都統富順統馬、步兵2營防守關城四門;副將梁嵚統領山永協左右營及綠營官兵和鄉團、鋪團及整編的義和團,分守東、西羅城及關城南北兩翼長城一線,總兵力達一萬五千余人。[4]
四、營盤炮臺分布情況研究
通過對史籍方志、檔案、文獻及清末山海關照片、地圖等資料的研究和實地勘察發現,山海關地區清末所建營盤、炮臺等軍事設施達30余處,其建筑圍墻均為夯土所筑,多呈方形,于墻頂部設炮位,內駐守軍,通稱營盤或炮臺,分布于山海關城周邊丘陵高地及沿海要處。以下按所處方位分別加以說明:
(一)山海關城南
在山海關城南至沿海地帶,當時建有5座主要海防炮臺,由南向北分別為:定遠、靖遠、鎮遠、控遠和應遠炮臺。
1.第一炮臺:定遠
位于山海關城南4公里處海邊,在明代寧海城基礎上改建。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為三合土夯筑。臺墻高二丈五尺,底寬一十五丈,頂寬四丈五尺,每方底寬一百丈。[5]因寧海城臨海受敵,于炮臺墻外,以沙土掩護。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對定遠炮臺進行改、增建,設炮位5處,大小口徑火炮數十門。據相關圖片資料顯示,定遠炮臺部署的是當時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火炮。現于老龍頭澄海樓下,僅存定遠炮臺長12米、寬3.5米的三合土墻體遺跡留存。
此外,在老龍頭西側海岸處,現有一方形夯土臺,高約2米,周長約50米,應為當時所筑炮位;建于石河入海口東側的北京軍區招待所,在2008年修繕施工時曾出土4門鐵竹節炮,證實此地也曾設有炮位。
2.第二炮臺:靖遠
位于寧海城以北現鐵路療養院內,建于1882年,夯土所筑,臺墻高二丈五尺,底寬一十丈,頂寬三丈八尺,每方底寬七十五丈。[6]于1890年增建。其炮位應設于東側面海的明長城白鋪3號敵臺之上。現靖遠炮臺遺跡尚存,該炮臺依附東側明長城筑西、南、北三面夯土墻體,現存南、北墻各長125米,西墻長100米。其北門保存完好,青磚砌筑券門,門額青石鐫刻楷書“靖遠”二字。
3.第三炮臺:鎮遠
位于山海關城南小灣村北側。建于1882年,臺墻高二丈五尺,底寬一十丈,頂寬三丈八尺,每方底寬七十五丈。[7]鎮遠炮臺東側設有水雷營,北側建有洼子營營盤。上述建筑現已無存。按其所處位置,鎮遠炮臺應為檔案中所載的小灣村北營盤。
4.第四炮臺:控遠
位于山海關城南肖莊村南側,建于1882年前后,周長約600米。現遺跡無存。在控遠炮臺西側現山橋小學一帶,原有綏遠營盤,周長約300米,現遺跡無存。
5.第五炮臺:應遠
位于山海關城南南涂莊村東側。該炮臺對長城墻體進行加厚增筑,依東側長城筑南、西、北三面墻體。西墻長約140米,南、北墻長各約110米,其炮位設于長城東側突出的兩個敵臺之上。現其西、南、北墻體已無存。
距應遠炮臺以東1000米處,有衛遠營盤,即為檔案資料所載的崔莊營盤,原占地面積約23800平方米。現僅存東側和南側夯土墻體,各長170米,高3-5.5米。西、北兩面墻體全無。在衛遠營盤的北側大劉莊有營盤2座,金家莊有營盤1座,現均已無存。
(二)山海關城東
山海關城東二里店子村、呂家溝村一帶原有營盤等建筑共11座,應為清末武衛軍左營駐守營地。現僅存威遠城遺址,在二里店子村東歡喜嶺上,現存夯土墻體呈方形,四角向外突出有角臺。殘高2-7米,墻頂寬8-15米不等。南北長152米,東西寬155米,周長614米。此營盤為光緒五年(1879年)春,兩江總督曾國荃統湘軍駐防山海關時,以明代烽燧威遠臺為中心而筑的。此外,二里店子村南還設有練兵場,面積約124800平方米,為清軍操練之處。現該地稱東大營,為駐關部隊所用。
(三)山海關城北
1.劉道莊營盤
位于山海關城東北的劉道莊村北側,現存營盤夯土墻周長522米。北墻全長124米,僅余西側長57米夯土墻,墻高4米,寬6.5米;西墻全長150米,現存126米夯土墻體,寬1-1.6米,高3.5-9米;東墻全長148米,存南側76米夯土墻體,寬1.5-7米,高5-9.7米;南墻大部已無,僅存西南角長15米、寬1.5米、高5.3米夯土墻體。營盤內辟為農田。總占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
2.黃金莊營盤
位于山海關城東北的黃金莊村西北側,南臨長壽山路。此營盤座落在山坡高地上,夯土墻輪廓尚在,南、北墻長110米,東、西墻長100米。墻高1-2米,寬1-2米。營盤內被辟為農田,總占地面積約11000平方米。
3.后棉花莊火藥庫
位于山海關城西北的后棉花莊村西北側。現存夯土墻遺址,北墻長66米,東、西墻長50米。夯土墻高1-5米,寬1-3米。南墻已被辟為農田。總占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
4.首山營盤
位于山海關城西北的回馬寨村小陳莊首山南側山下,現存夯土墻體周長381米,東墻長95米,西墻和北墻長92米,南墻長102米。遺址夯土墻高3米,寬2-3米。南、北各有一門。總占地面積約9070平方米。
五、結語
山海關地區這些清末營盤、炮臺等建筑遺跡,反映了當時清軍布防的情況,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同時,它們也記錄了中國那段屈辱歷史,當時清軍營盤炮臺設防如此嚴密,駐守精銳達一萬五千余眾,但卻未能阻止外國殖民者的侵略。1900年10月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駐守清軍卻奉命不戰而退,將營盤炮臺拱手讓于侵略者,使山海關飽受蹂躪,百姓流離失所。《辛丑條約》簽訂之后,列強在清軍營盤的基礎上,修建起他們的營房建筑,成為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據點。至今,在山海關城南至沿海地帶原清軍營盤炮臺處,八國聯軍營盤建筑赫然留存。
參考文獻:
[1]郭澤民.中國長城山海關詳考[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2][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
[4]黃景海,高祝捷.山海關庚子事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5][6][7]劉鎮偉.中國古代地圖精選[M].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秦皇島市山海關長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