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要:沂蒙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以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內涵的沂蒙精神,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傳承和傳播沂蒙精神與文化有著多種多樣的方式和途徑,沂蒙題材影視是相當重要的路徑選擇。沂蒙題材的影視創作既需深具沂蒙特色,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和現代文化與審美接軌。
關鍵詞:沂蒙影視;影視創作;文化傳承
一、沂蒙題材影視概況
沂蒙題材的作品多與戰爭相關,其中含有對沂蒙人民、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的刻畫,目的便是借以表現沂蒙的精神與文化。
回顧已有的沂蒙題材的影視作品,較早的可以追溯到由劉知俠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多種藝術形式的《紅嫂》,近期則有根據著名作家趙東苓同名小說改編的轟動全國的42集電視連續劇《沂蒙》;而在2009年9月影片《沂蒙六姐妹》公映后,這部將鏡頭瞄準以“支前女性”為代表的戰爭中的女性角色和生存狀態的催人淚下的作品一舉獲得中國電影政府最高獎——華表獎。上述這些作品都是以沂蒙紅色文化為基礎創作的,體現了沂蒙老區人民在戰爭年代無私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另外,除了這些紅色影視作品外,近年來臨沂市廣播電視臺還巧妙利用自然資源打造了《沂河》等電視系列片,它不僅記錄了沂河的歷史發展變遷,沂河兩岸的風俗民情和自然神韻還展現了臨沂的新風貌和新姿態。此外,臨沂各縣區也積極挖掘地方性的沂蒙文化資源,推出了反映蘭陵菜農生活的《鄉村都市情》以及帶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柳琴電視劇《一個錢的天子》《蒙花和大川》等。
總體來看,沂蒙題材的影視作品多以紅色文化為基礎,而反映沂蒙地區的自然、歷史、民俗以及現代人生活等的影視作品相對較少,因此,如何在影視創作上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是我們下步應該著重予以重視的。
二、沂蒙題材影視創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弘揚沂蒙文化和精神的需要
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作并傳播沂蒙題材的影視作品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沂蒙文化與精神,從而實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
(二)加大宣傳,推動經濟發展的需要
沂蒙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景色優美,飲食文化豐富,這些若能融入到影視創作中,就會起到宣傳推介作用從而帶動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發展。
三、沂蒙影視作品的制作與創新
對于沂蒙影視的制作,首先要對已有的作品進行總體把握,從已有作品中汲取營養,對其繼承發展,同時融入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內涵,以更合適的方式進行影視創作。
(一)沂蒙文化為影視創作提供了眾多可用的資源,除了沂蒙文化,作為革命根據地的沂蒙有著豐富的革命素材及原生態的抗戰場地,當前很多抗戰影視以大人物、大事件作為作品的切入點,而抗戰中也有許多不為人所熟知的小人物的動人故事,從經歷過抗戰的老人口中得知的抗戰故事為素材的影視創作往往更加真實、生動,創作形成的影視劇也會更有吸引力。
(二)我們并不能只拘泥于紅色文化的影視化創作,從歷史角度出發,以沂蒙文化中的歷史文化為憑借進行創作也是沂蒙作品創新的重要方面。像蘭山區的王羲之故居,沂南的諸葛亮故居,沂水的姬王崮景區,齊長城遺址,費縣的古城遺址以及平邑的南武陽古城遺址等的歷史文化遺址,不僅留存著當時的資源,還有著精彩的歷史故事,在原址上進行影視作品的拍攝,盡可能的還原最真實的歷史也是影視創作的不懈追求。
(三)在內容上還要注重展現地域的人文形象及氣質性格。云海輝曾說:“在影視劇創作中,對地域人文形象的挖掘絕不是表現在操著地方口音這樣簡單的符號上。”對于沂蒙題材影視作品,若寫農民,則要在各方面符合其特征而不能缺乏真實性,在其言語、行為、乃至思維方式上都應當是一個農民而不是像一個農民。
(四)對于沂蒙影視作品的制作,我們除了關注內容上的變化還應注重形式上的創新。
首先,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將其中的3D技術應用到沂蒙題材的文化制作中將會給人一種視覺沖擊,從而更具吸引力。
其次,將沂蒙文化融入到動畫片中,既符合兒童的娛樂需求,又將沂蒙紅色文化中的感人故事以及精神品質以動漫形象展現,就實現了聲音與畫面的巧妙結合。
近年來,真人秀綜藝成為喜聞樂見的影視形式,在沂蒙影視制作中,選用名人到沂蒙地區進行節目錄制,通過他們的經歷展現各景區的文化特征不失為一種好的創作形式。
沂蒙題材影視的創作要想新奇有吸引力不僅要在內容上創新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創新,嘗試多種形式適應社會需要才能創作出優秀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云海輝.影視創作與地域形象傳播探析[J].現代傳播,2014,(9).
[2]尚玉峰.沂蒙題材影視創作策略研究[J].電視指南,2017(12)下.
[3]宋希芝.戲曲行業民俗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指導教師:尚玉峰)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