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冬梅, 邵玉卿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01)
齲齒是臨床兒童口腔科最為常見的一類慢性細菌感染性疾病,由于小兒刷牙習慣、營養不均以及不良飲食習慣等原因,近年來小兒齲齒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臨床治療小兒齲齒多采用傳統的齲齒充填修復治療技術,需要在對牙體組織進行一定的固位型和抗力型的制備后,再采用銀汞材料或單凝單組份復合體進行充填修復[1]。有臨床研究顯示,傳統充填修復技術對患兒牙體組織的損傷較大,且遠期療效情況往往不甚理想,患兒繼發齲發生率及充填物脫落率均較高,嚴重影響患兒齲齒治療的積極性及有效性[2]。我院現采用粘結性能較好的新型玻璃離子充填材料對患兒乳磨牙齲洞進行充填修復治療,并比較其與傳統充填修復技術的臨床療效差異,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就診的齲齒患兒12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均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兒童口腔學》中乳磨牙齲壞診斷標準[3],且齲齒根尖孔已發育完全且根管暢通。排除標準[4]:排除乳磨牙齲壞較深傷及根尖周組織者;排除乳磨牙齲壞過大傷及牙髓或引起牙髓病變者;排除齲齒合并有牙痛史者;排除伴有根尖周炎、瘺管、膿腫者;排除窩溝齲明顯,探針可插入,但挖匙不能進入者;排除齲洞直徑小于1mm者;排除合并嚴重全身性或系統性疾病中;排除不能按時隨訪復查者;排除應哭鬧不能配合治療者。所有患兒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關于本次研究的知情權同意書,研究符合醫學倫理會審核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3~7歲,平均(5.11±2.13)歲,齲齒72顆,平均(1.02±0.23)顆;試驗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3~6.5歲,平均(5.23±2.04)歲,齲齒78顆,平均(1.10±0.35)顆。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齲齒情況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均無明顯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備洞修復治療,明確牙位后,使用高速渦輪手機擴大齲洞,將腐質清除干凈,根據齲壞類型制備相應的固位型和抗力型窩洞,高壓水槍清洗牙洞后,棉球隔濕,消毒窩洞,吹干窩洞后,采用單凝單組份復合體(CharmFil Flow,日本松風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63632059)進行窩洞充填,調頜后拋光。
試驗組患兒采用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治療,明確牙位后,根據患兒齲壞洞型大小選擇合適的挖匙以及2~4# Carisolv微創器械對齲洞進行充分清理,去凈釉質和釉牙本質界的齲壞組織后,對深層感染程度較輕的牙本質可不進行去除,涂布清潔液,常規沖洗、消毒窩洞后,棉球隔濕,吹干窩洞,在齲洞表面涂布牙本質處理液[(美國 3M Unitek Corporation,國食藥監械(進)字2014第2633471號)]10s后,將1:1調拌好的玻璃離子充填材料(日本松風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43635637)緊壓入窩洞后,清除多余充填材料,調頜后拋光,涂凡士林。
比較兩組患兒充填修復治療完成后半年及1年復查時,充填物完整保留率、充填物部分脫落率、充填物全部脫落率、繼發齲發生率情況。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若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或方差不齊,則應用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充填修復完成后1年內,對照組患兒充填物完整保留率明顯低于試驗組(P<0.05),且對照組患兒充填修復完成后半年復查及1年復查時的充填物部分脫落率及全部脫落率均明顯高于同期試驗組(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充填修復治療后1年內充填物脫落情況[n(%)]
完成充填修復治療半年后復查,對照組患兒繼發齲發生率明顯高于試驗組患兒(P<0.05),且治療后1年復查,對照組患兒繼發齲發生率也明顯高于試驗組水平(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充填修復治療后1年繼發齲情況[n(%)]
Table 2 Incidence of secondary caries of children within 1 year after completing filling therapy in two groups[n(%)]

組別例數(n)牙數(n)復查半年復查1年對照組60726(8.33)13(18.06)試驗組60780(0.00)5(6.41)χ25.647.84P<0.05<0.05
由于兒童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頜面部進行咬合平衡關系建立的重要時期,兒童早期罹患齲病,不僅可影響牙齒的排列和頜骨的發育,嚴重者可造成咬合關系的紊亂,并進而造成患兒咀嚼效率的低下,同時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兒頜面部的整體發育情況,從而對患兒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影響[5-6]。傳統的小兒齲齒充填修復技術主要是使用高速渦輪手機對齲壞組織進行去除,然后再使用復合樹脂等充填材料進行窩洞充填修復,由于小兒對口腔治療的認知能力有限,高速手機在運轉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可引起患兒的恐懼表現,同時高速渦輪手機在對齲壞組織的去除過程中還可產生一定的熱量,對于近髓的腐質在去除時還可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表現,這些因素均可造成小兒對口腔治療的恐懼以及拒絕心理,對于小兒的定期預防性檢查和復查都是不利的[7]。同時,由于傳統充填材料自身性能的限制,在對患兒齲齒進行窩洞制備時,通常需要制備一定的固位型和抗力型,而這些制備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牙體組織的過度去除,不利于剩余牙體組織的有效保留[8]。
隨著人們對齲齒相關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口腔材料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學者提出采用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進行齲齒修復,尤其是在小兒齲齒修復中進行應用,不僅能為剩余牙體組織的保留提高有效保障,還可明顯降低患兒的不耐表現和恐懼反應,提高患兒的接受程度[9]。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主要是依賴于手工器械對齲壞組織進行清除,操作過程中不使用高速手機,可有效避免手機的應用對患兒牙髓組織的不良刺激,同時明顯減少患兒的疼痛感及恐懼感,易于被患兒接受[10-11]。且非創傷性充填修復配備簡便,操作方法簡單,治療時間短,配合情況良好。另有報道指出,應用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進行齲齒充填具有治療與預防齲齒的雙重效果,且部分新型玻璃離子材料還可以釋放出氟離子,防止繼發齲的發生,明顯保障齲齒治療的成功性[12]。有研究采用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治療幼兒園患齲兒童,同時配合良好的溝通交流,患兒修復1年后的頜面洞成功率為85.52%,鄰頜面洞成功率為83.05%,提示非創傷性充填技術在幼兒園應用是可行的,不僅可以同步完成齲病早期充填治療和齲齒預防,降低幼兒齲齒的發病率,同時也方便家長,幫助減輕家長頻繁就診的負擔[4]。
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在手工器械清除窩洞后使用了窩洞清潔劑以及牙本質處理液,同時結合使用Carisolv微創技術,在保障窩洞的干燥環境以及充填材料粘接的有效性的同時,提高對齲洞內遺留的感染牙本質的清除效率,然后使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粘結性材料玻璃離子進行非創傷性去腐之后的窩洞充填,該充填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耐磨性和黏結性強,是代替復合樹脂充填后牙咬合面洞的理想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充填的成功率,同時不損傷牙本質及口腔軟組織。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使用傳統技術的對照組,試驗組患兒在充填修復后半年和一年復查時,充填物完整保留率明確偏高(P<0.05),其充填物部分脫落率、全部脫落率以及繼發齲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能有效保障齲齒患兒的有效充填率和充填成功率,降低繼發齲的發生率。對試驗組充填體脫落患兒進行隨訪發現,大部分脫落充填體為鄰面洞,由于領面局部隔濕困難,且常伴有食物嵌塞引起的牙齦出血癥狀,因此玻璃離子充填物的粘結力受到影響,提示進行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治療時,應做好患牙的隔濕工作,同時對于鄰面洞固位形欠佳的患者,還應注意加強隨訪,保障充填有效性。
綜上所述,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能有效保障齲齒患兒的充填有效性,提高充填物的使用效率,同時明顯減少繼發齲的發生,為提高小兒齲齒治療的成功性提高保障。
[1]張波, 劉賢廣, 李業東,等. 幼兒齲齒充填中兩種預防牙科畏懼癥方法的比較[J]. 醫學綜述, 2013, 19(24):4572-4574.
[2]Shanbhog R,Godhi B S,Nandlal B,etal.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untreated dental caries evaluated using PUFA index in orphanage children from India[J].J Int Oral Health,2013,5(5):1-9.
[3]佛瑞肯,何門格.齲病非創傷性充填[M].胡德渝,譯.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馬治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對乳磨牙齲的療效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1):67-68.
[5]Arrow P.Restorative outcomes of a minimally invasive restorative approach based on 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 to manage early childhood cari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Caries Res,2016,50(1):1-8.
[6]胡靜,陳增力,劉繼延,等.不同去齲技術在乳牙齲病治療中的應用療效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4):668-671.
[7]王雯, 尚永一. 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在兒童乳牙齲齒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4, 24(6):111-112.
[8]de Medeiros Serpa E B,Clementino M A,Granville-Garcia A F,etal.The effect of 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 on adhesive restorations for dental caries in deciduous molars[J].J Indian Soc Pedod Prev Dent,2017,35(2):167-173.
[9]李文靜.改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對小兒齲齒的治療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16):155.
[10]Shenoy R, Jain A, Kundabala M.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 for dental caries among pregnant women attending primary health centres: a small scale demonstration[J].J Interdiscip Dent,2014,4(2):71-75.
[11]黃琴秀.兒童齲齒采用改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10):94,96.
[12]Gon?alves C F, E Silva M V,Costa L R,etal.One-year follow-up of 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 for dental caries in children undergoing oncohematological treatment: a pragmatic trial[J].BMC Oral Health,2015,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