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燕,姜艷艷,繆麗琳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院婦產科,廣東 東莞 523945)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剖宮產,而兇險型前置胎盤發病率在不斷提高。兇險型前置胎盤發病時患者出血兇猛,尤其多發于粘連性胎盤或植入性胎盤患者中,一旦發生,常常難以控制出血,因此常以切除產婦子宮為主要解決方法[1]。在產婦剖宮產手術時尋找止血效果好、創口小的止血方法是產科關注的難點問題。水囊壓迫止血是一種手術時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主要應用于產后出血治療,國內有關水囊壓迫止血治療兇險型前置胎盤的研究較少[2-3]。本研究總結了近5年于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院接受治療的兇險型前置胎盤患者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院接受治療的86例兇險型前置胎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救治的48例患者為對照組,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救治的38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采取“8”字縫合及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治療方案,觀察組采取宮腔填塞聯合水囊壓迫止血治療方案。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22~34歲,平均年齡(29.23±4.21)歲,終止妊娠平均孕周(34.18±5.12)周,一次剖宮產32例,二次剖宮產1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范圍21~35歲,平均年齡(28.14±3.89)歲,終止妊娠平均孕周(35.61±4.79)周,一次剖宮產23例,二次剖宮產15例。兩組患者年齡、孕周、一次剖宮產、二次剖宮產等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4]:①所有孕婦均無其他妊娠合并癥發生;②患者年齡在18~45歲之間;③患者無精神、意識障礙;④所有患者均經B超診斷為兇險型前置胎盤;⑤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內容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符合相關倫理規定。
1.2.1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術前做好輸血、輸液及新生兒搶救準備,采取8字縫合添加B-Lynch縫合手術對子宮進行縫合,紗布規格為60mm×400mm,層數為4層,紗布高溫消毒后待用。用圓鉗將紗布一端放入宮腔,隨即左右交替對側填塞宮腔,采用8字縫合方法縫合子宮腔口。
1.2.2觀察組治療方法
觀察組術前同樣做好輸血、輸液及新生兒搶救準備,采取宮腔填塞聯合水囊壓迫止血治療方法。如果無胎盤植入,患者娩出胎盤后給予卡孕栓欣母沛、常規縮宮素促進患者子宮收縮,快速使用無菌紗塊按照Z字型從患者宮底至宮頸有序填塞宮腔,填塞時子宮宮腔內不留空隙,于患者子宮切口下段放置導尿管水囊,并于另一端從子宮下段送至患者陰道外口,常規縫合宮腔切口。若患者伴有胎盤植入,需要在手術時緊貼患者子宮宮壁修剪胎盤組織,修建后再采用宮腔填塞紗塊添加子宮下段水囊壓迫進行止血。往水囊內注入150mL生理鹽水進行壓迫止血,并進行記錄。
①不同時間點出血量統計:嚴密觀察患者術后24小時出血量、48小時出血量、取出水囊及紗布后陰道流血量。采用容量法及稱重法計算患者術后出血量,具體操作方法為將產婦使用的敷料及消毒單及墊巾等進行及時稱重,稱重后及時密封,手術后重量減除手術前稱重為出血量,并且按照血液比重將出血重量除以1.05換算為毫升數。容積法計算出血量則按照負壓吸引袋刻度讀取患者出血量。②并發癥發生率統計:統計患者再出血發生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發生率及子宮切除率等,并對比兩組患者異同。③不良反應情況統計:對患者于術后出現的發熱、嘔吐、惡心、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之間的差異。

觀察組術后24小時出血量、術后48小時出血量及取出水囊及紗布后陰道流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amount of bleeding in different

time point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S)
觀察組再出血發生率、DIC發生率及子宮切除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n(%)]
Table2Comparisonof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fpatientsbetweentwogroups[n(%)]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Table3Comparisonofpostoperativeadversereactionsofpatientsbetweentwogroups[n(%)]

兇險型前置胎盤由于子宮下段肌肉組織較薄導致肌肉收縮力差,因此附著的胎盤不能完全脫離、同時也不能胎盤脫離,因此患者術中容易產生出血,出血量較大難以控制。兇險型前置胎盤臨床病因不明,多項研究表示兇險型前置胎盤可能與胎盤絨毛組織侵蝕能力和蛻膜能力之間產生平衡的情況[5]。患者子宮蛻膜發育不良,因此胎盤絨毛容易形成前置胎盤或者胎盤植入[6]。據有效研究數據表示,兇險型前置胎盤發生率可達38%,是無剖宮產史患者發生率的35倍左右,因此降低剖宮產率提高患者止血效果是預防兇險型前置胎盤的關鍵[7-8]。
國內對剖宮產中出現的出血狀況常用的治療方法是進行宮腔填塞并進行縫合,但是常規宮腔填塞縫合治療兇險型前置胎盤出血創口較大,且患者術中、術后出血量較大,因此尋找創口小、止血效果更好的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水囊壓迫止血是一種有效的止血方法,通過在患者子宮切口下段放置水囊并填充生理鹽水進行止血,目前主要應用于剖宮產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而近年來有國內學者將水囊壓迫止血方法用于產婦產后出血治療,同時止血效果較好。本研究結果發下,觀察組術后24小時出血量、術后48小時出血量及取出水囊及紗布后陰道流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可能原因是宮腔填塞聯合水囊壓迫止血使患者宮腔內壓力高于患者動脈壓,因此動脈出血減少,同時水囊壓迫子宮內膜表面靜脈,減少患者滲血,因此靜脈出血減少從而起到止血作用。宮腔填塞聯合水囊壓迫止血能夠刺激患者子宮肌層,引起患者子宮收縮,從而起到止血作用[9]。觀察組再出血發生率、DIC發生率及子宮切除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能原因是患者宮腔填塞聯合水囊壓迫止血治療止血效果較好,降低患者出血量同時減少患者出現大出血狀況,因此子宮切除率及DIC發生率等均下降明顯。觀察組患者發熱、嘔吐、惡心及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均少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宮腔填塞聯合水囊壓迫止血不良反應發生少,較常規止血治療方法療效更佳。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次研究結果與多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是本次研究選取的患者例數較少,樣本提供的數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待往后增加一定的樣本量進行完善與改進。
綜上所述,宮腔填塞聯合水囊壓迫止血在兇險性前置胎盤治療中止血效果顯著,再出血發生率、DIC發生率及子宮切除率較低,不良反應發生較少,適合臨床推廣。
[1]周潔瓊.兇險型前置胎盤40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5):567-569.
[2]Kohari K S,Roman A S,Fox N S,etal.Persistence of placenta previa in twin gestations based on gestational age at sonographic detection[J].J Ultrasound Med,2012,31(7):985-989.
[3]Chen K H,Chen L R,Lee Y H.The role of preterm placental calcification in high-risk pregnancy as a predictor of poor uteroplacental blood flow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J].Ultrasound Med Biol,2012,38(6):1011-1018.
[4]繆麗琳,姜艷艷,文海燕.宮腔填塞聯合水囊壓迫止血治療兇險性前置胎盤30例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6,34(3):314-315.
[5]陳霞.宮腔水囊壓迫治療前置胎盤剖宮產術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3,24(2):213-215.
[6]?;?黃敏,王宇,等.子宮瘢痕處妊娠人工流產術后出血水囊壓迫止血1例及文獻回顧[J].生殖醫學雜志,2016,25(8):745-747.
[7]Balayla J,Bondarenko H D.Placenta accreta and the risk of adverse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J].J Perinat Med,2013,41(2):141-149.
[8]Nishida R,Yamada T,Yamada T,etal.Viable delivery afte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a cesarean scar pregnancy[J].J Ultrasound Med,2013,32(9):1682-1684.
[9]楊娉,肖俏.宮腔水囊填塞、宮頸鉗夾及陰道紗條填塞在產后出血中聯合應用的價值[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6):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