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昆 堅潤堂 余 璨 楊 帆 李加多
(1.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青海鴻鑫礦業有限公司)

祁漫塔格地區地處秦祁昆造山系內重要的“構造結”之上[17],屬于東昆侖造山帶的西部延伸。該區北與阿爾金造山帶、茫崖—阿帕早古生代蛇綠構造混雜巖帶相鄰,北東以昆北斷裂帶與柴達木陸塊相接,南以昆南斷裂帶為界與巴顏喀拉—羌塘地塊相隔(圖1)。

圖1 祁漫塔格地區構造分區[18]
Ⅰ—塔里木陸塊;Ⅱ—阿北—敦煌地塊;Ⅲ—阿爾金造山帶:Ⅲ-1—紅柳溝—拉配泉蛇綠構造混雜巖帶;Ⅲ-2—阿中地塊;Ⅲ-3—阿帕—茫崖早古生代蛇綠構造混雜巖帶;Ⅳ—東昆侖造山帶:Ⅳ-1—昆北(祁漫塔格)早古生代巖漿弧;Ⅳ-2—昆中微地塊(復合巖漿弧);Ⅳ-3—昆南古生代增生楔雜巖帶;Ⅴ—巴顏喀拉褶皺帶;Ⅵ—柴達木陸塊:Ⅵ-1—柴達木盆地北緣(蛇綠)構造混雜巖帶;Ⅵ-2—柴達木盆地;Ⅶ—祁連造山帶;①—阿爾金北緣斷裂;②—阿爾金南緣斷裂帶;③—昆北斷裂帶;④—黑山—那陵格勒河斷裂;⑤—白干湖斷裂;⑥—昆中斷裂帶;⑦—昆南斷裂帶;⑧—柴北緣斷裂
區內經歷了多期次的構造運動,新元古代中期,隨著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在塔里木—柴達木陸塊南部形成了初始特提斯洋,寒武紀早期進入東昆侖始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擴張階段[19],早奧陶世開始持續向北俯沖消減[20-21],于北側形成了祁漫塔格山早古生代末期火山巖漿弧[22],晚奧陶世俯沖結束,碰撞開始[23];志留紀,在祁漫塔格山島弧北側發生了局部伸展作用,形成了北部的白干湖、阿牙克等A型花崗巖體[24-25];早—中泥盆世,東昆侖地區已由碰撞擠壓環境轉向后碰撞伸展環境,并同時發育有巖漿混合作用,形成了大量過鋁質花崗巖(I型或S型)[26-27],同時,區內早、中泥盆統地層缺失以及晚泥盆世牦牛山組磨拉石建造發育也表明東昆侖地區在晚泥盆世已進入造山后崩塌階段[28-30]。復雜的構造運動為巖漿侵入提供了有利條件,區內巖漿巖巖性復雜且分布廣泛,中酸性到基性—超基性巖均有出露,巖性以花崗巖、花崗閃長巖、正長巖及閃長巖為主,區域內Fe、Cu、W、Sn等礦床均與該幾類巖體密切相關,自北向南可劃分為東昆侖北Fe-Cu-W-Sn-Pb-Zn成礦亞帶、東昆侖中Cu-Ni-Au-W-Sn成礦亞帶及東昆侖南Cu-Co-Au-W成礦亞帶,牛苦頭Fe-Pb-Zn多金屬礦床即為位于東昆侖北成礦亞帶上的矽卡巖型礦床的代表。


圖2 牛苦頭礦區地質特征

牛苦頭礦區主要出露奧陶—志留系灘間山群及上石炭統締敖蘇組上段、下段。





圖磁異常區14#勘探線剖面

礦區礦石礦物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赤鐵礦、白鐵礦,脈石礦物以石榴子石、透輝石、透閃石、黑柱石、綠泥石、綠簾石、石英、方解石。礦石結構為他形粒狀、半自形晶粒狀、交代乳滴狀結構和交代殘余結構,構造以稀疏—稠密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致密塊狀為主[33-34]。區內蝕變較強,自巖體向上具有明顯的蝕變分帶特征,依次為鉀硅化帶→石榴子石透輝石化帶→透輝石透閃石化帶→綠簾石綠泥石化帶。

圖磁異常區4#勘探線剖面




表1 牛苦頭礦區主要礦體的特征參數
花崗巖普遍具有成礦專屬性。礦區內的侵入巖以中—酸性巖體為主,包括花崗閃長巖及二長花崗巖,總體屬于高鉀鈣堿性花崗巖。礦區含礦巖體形成于中—晚三疊世,東昆侖地區由于俯沖作用致使地殼物質重熔為花崗質巖漿,在擾動作用的影響下混入地幔物質,形成富含成礦物質的花崗質巖漿,分異后的巖漿熱液在往上運移的過程中,經歷了長期的演化階段,最終形成了富含成礦元素的高溫、高鹽度成礦流體,最終在締敖蘇組碳酸鹽巖接觸帶附近形成了矽卡巖型礦化(體)。
礦區內層間裂隙及斷裂構造發育,控制著礦體的礦化分布及空間形態:①礦區內以NNW及NW向斷裂為主,錯斷破壞了原始地層而發生褶皺或脆性破裂,為含礦熱液在碳酸鹽巖及大理巖地層中運移提供了通道及賦礦空間;②發育于地層、巖漿巖內的剪性節理、張性節理等小型構造,成礦流體自巖石類或其余節理裂隙進入進而發育矽卡巖礦(化)體的有利部位,嚴格控制著礦體的產狀及形態;③大理巖、灰巖等碳酸鹽巖的層理構造及層間構造在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易產生錯動,為含礦熱液提供了最易灌入的構造薄弱帶。除接觸帶外,該類裂隙也分布于圍巖層理中,致使礦區內的矽卡巖型礦(化)體常呈復雜的分枝狀。

(1)侵入巖。礦區礦床形成于中、晚三疊世,發育的侵入巖體(枝)與碳酸鹽巖地層的接觸部位為有利的賦礦空間,尤其是近接觸帶為尋找厚大、富礦體的主要部位,巖體多呈舌狀、巖枝狀及不規則狀侵入于具有硅化的不純碳酸鹽巖中,為尋找富礦體的有利部位。
(2)物化異常。正低緩地磁異常為尋找鐵礦化的有效地球物理標志,負地磁異常及異常邊部為尋找多金屬礦(化)體的間接標志。
(3)構造。礦床嚴格受NW向斷裂構造控制,構造復合部位、巖體接觸帶及不同巖性的接觸部位為成礦有利部位[35-36]。
(4)地層巖性。上石炭統締敖蘇組與中—酸性侵入巖的接觸帶上形成的矽卡巖為尋找接觸交代型礦化的關鍵部位,灘間山群黑色含碳質硅化大理巖為找礦的直接標志。
(5)礦化。礦區地表露頭的褐鐵礦化、磁鐵礦化、孔雀石化及鉛釩等可作為直接的找礦標志。
(1)奧陶系祁漫塔格群(灘間山群)及石炭系締敖蘇組為與成礦關系密切的地層單位及沉積建造,其中,石炭系締敖蘇組為矽卡巖型鐵礦(化)體的主要賦存層位,鐵多金屬礦體多賦存于中酸性侵入巖與碳酸鹽巖地層的接觸部位。

[1] 諶宏偉,羅照華,莫宣學,等.東昆侖造山帶三疊紀巖漿混合成因花崗巖的巖漿底侵作用機制[J].中國地質,2005,32(3):385-396.
[2] 杜玉良,賈群子,韓生福.青海東昆侖成礦帶中生代構造-巖漿-成礦作用及銅金多金屬找礦研究[J].西北地質,2012,45(4):69-75.
[3] 豐成友,王雪萍,舒曉峰,等.青海祁漫塔格虎頭崖鉛鋅多金屬礦區年代學研究及地質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41(6):1806-1817.
[4] 豐成友,趙一鳴,李大新,等.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地區矽卡巖型鐵銅多金屬礦床的矽卡巖類型和礦物學特征[J].地質學報,2011,85(7):1108-1115.
[5] 高曉峰,校培喜,謝從瑞,等.祁漫塔格地區構造-巖漿作用與成礦[J].西北地質,2010,43(4):119-123.
[6] 高永寶.東昆侖祁漫塔格地區中酸性侵入巖漿活動與成礦作用[D].西安:長安大學,2013.
[7] 李智明,薛春紀,王曉虎,等.東昆侖區域成礦特征及有關找礦突破問題分析[J].地質論評,2007,53(5):708-718.
[8] 李洪普.東昆侖祁漫塔格鐵多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與成礦預測[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
[9] 李世金,孫豐月,王 力,等.青海東昆侖卡爾卻卡多金屬礦區斑巖型銅礦的流體包裹體研究[J].礦床地質,2008,27(3):399-406.
[10] 劉云華,莫宣學,張雪亭,等.東昆侖野馬泉地區矽卡巖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條件[J].華南地質與礦產,2005(3):18-23.
[11] 潘 彤,孫豐月.青海東昆侖肯德可克鈷鉍金礦床成礦特征及找礦方向[J].地質與勘探,2003,39(1):18-22.
[12] 潘 彤.青海祁漫塔格地區鐵多金屬成礦特征及找礦潛力[J].礦產與地質,2008,22(3):233-235.
[13] 舒曉峰,王雪萍,張雨蓮,等.青海虎頭崖地區多金屬礦床成因類型的厘定及找礦方向[J].西北地質,2012,45(1):165-173.
[14] 王 松,豐成友,李世金,等.青海祁漫塔格卡爾卻卡銅多金屬礦區花崗閃長巖鋯石SHRIMP U-Pb測年及其地質意義[J].中國地質,2009,36(1):74-84.
[15] 王 力,孫豐月,陳國華,等.青海東昆侖肯德可克金-有色金屬礦床礦物學特征研究[J].世界地質,2003,22(1):50-56.
[16] 伍躍中,喬耿彪,陳登輝.東昆侖祁漫塔格地區構造巖漿作用與成礦關系初步探討[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1,35(2):233-242.
[17] 李文淵.祁漫塔格找礦遠景區地質組成及勘查潛力[J].西北地質,2010,43(4):1-9.
[18] 李榮社,徐學義,計文化.對中國西部造山帶地質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J].地質通報,2008,27(12):2020-2025.
[19] 莫宣學,羅照華,鄧晉福,等.東昆侖造山帶花崗巖及地殼生長[J].高校地質學報,2007,13(3):403-414.
[20] 黎敦朋,李 靜,張漢軍,等.東昆侖祁漫塔格山志留系白干湖組濁積巖特征[J].陜西地質,2003,21(2):39-44.
[21] 陳雋璐,黎敦朋,李新林,等.東昆侖祁漫塔格山南緣黑山蛇綠巖的發現及其特征[J].陜西地質,2004,22(2):35-46.
[22] 崔美慧,孟繁聰,吳祥珂.東昆侖祁漫塔格早奧陶世島弧:中基性火成巖地球化學、Sm-Nd同位素及年代學證據[J].巖石學報,2011,27(11):3365-3379.
[23] 劉 彬,馬昌前,張金陽,等.東昆侖造山帶東段早泥盆世侵入巖的成因及其對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指示[J].巖石學報,2012,28(6):1785-1807.
[24] 郝 杰,劉小漢,桑海清.新疆東昆侖野牛泉石英閃長巖與英安斑巖的40Ar-39Ar同位素年齡[J].地質通報,2003,22(3):165-169.
[25] 高永寶,李文淵.東昆侖造山帶祁漫塔格地區白干湖含鎢錫礦花崗巖:巖石學、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巖石成因[J].地球化學,2011(4):324-336.
[26] 趙振明,馬華東,王秉璋,等.東昆侖早泥盆世碰撞造山的侵入巖證據[J].地質論評,2008,54(1):47-56.
[27] 諶宏偉,羅照華,莫宣學,等.東昆侖喀雅克登塔格雜巖體的SHRIMP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巖石礦物學雜志,2006,25(1):25-32.
[28] 豐成友,李東生,吳正壽,等.東昆侖祁漫塔格成礦帶礦床類型、時空分布及多金屬成礦作用[J].西北地質,2010,43(4):10-17.
[29] 劉成東,張文秦,莫宣學,等.東昆侖約格魯巖體暗色微粒包體特征及成因[J].地質通報,2002,21(11):739-744.
[30] 吳祥珂,孟繁聰,許 虹,等.青海祁漫塔格瑪興大坂晚三疊世花崗巖年代學、地球化學及Nd-Hf同位素組成[J].巖石學報,2011,27(11):3380-3394.
[31] 高永寶,李文淵,馬曉光,等.東昆侖尕林格鐵礦床成因年代學及Hf同位素制約[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8(2):36-47.
[32] 張曉飛,李智明,陳 博,等.東昆侖祁漫塔格地區灘間山群矽卡巖化成礦作用[J].西北地質,2012,45(1):40-47.
[33] 蔣成伍.青海省格爾木市四角羊—牛苦頭地區矽卡巖型鐵多金屬礦礦化特征及成礦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34] 趙 炎,陸 慶.安徽銅陵盛沖Pb-Zn-S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J].現代礦業,2017(7):156-160.
[35] 趙獻昆.云南文山小平壩鎢多金屬礦區花崗巖及矽卡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5.
[36] 吳夏濤.青海柯柯賽成礦帶鐵礦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J].現代礦業,2016(10):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