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濤
(西藏大學理學院)
岡底斯成礦帶是我國重要的多金屬礦產成礦帶之一,近年來,在地質大調查項目的推動下,該成礦帶取得了重大找礦突破,相繼發現了雄村、甲瑪、驅龍、朱諾、廳宮、沖江等一系列超大型—大型與斑巖型有關的銅鉛鋅多金屬礦床,由此形成了聞名遐邇的岡底斯斑巖銅礦帶[1-4]。隨著地質工作的深入,在岡底斯斑巖銅礦帶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地區相繼發現了洞中松多、蒙亞啊、亞貴拉、拉屋、新嘎果、浦桑果、勒青拉等一系列大—中型矽卡巖型鉛鋅礦床,構成了著名的南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成礦帶,并與中岡底斯成礦帶、北岡底斯成礦帶、班公湖—怒江成礦帶構成了大岡底斯成礦省[2]。則學礦區位于南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成礦帶內,區內成礦地質條件良好,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本研究通過總結則學層控熱液矽卡巖型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為在該區進一步開展鉛鋅礦找礦勘探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則學層控熱液矽卡巖型鉛鋅礦床位于西藏自治區中南部謝通門縣,大地構造位置分屬拉達克—岡底斯弧盆系之隆格爾—工布江達復合島弧次級構造單元旁多—門巴斷隆帶內,屬南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Cu-Au-Mo-Fe-Sb-Pb-Zn成礦帶、念青唐古拉(弧背斷隆)成礦亞帶[5-8]。區域地層復雜,構造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多期次、多階段的構造巖漿活動為多種礦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9]。
區域內地層(圖1)由老至新依次出露有:①下石炭統永珠組(C1y),巖性主要為細粒石英砂巖、長石砂巖;②上石炭—下二疊統拉嘎組(C2P1l),巖性主要為變質粉砂巖、粉砂質板巖夾灰色中厚層狀含礫變質砂巖;③下二疊統昂杰組(P1a),巖性為一套青灰色砂—粉砂質黏土板巖組合;④中二疊統下拉組(P2x),巖性為一套灰色—灰白色塊狀大理巖、中厚層狀細晶灰巖、結晶灰巖等;⑤古新統典中組(E1d),巖性主要為蝕變安山質角礫熔巖、杏仁狀安山巖、安山質凝灰角礫巖夾流紋—英安質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凝灰熔巖及火山碎屑巖等;⑥始新統年波組(E2n),巖性主要為流紋質晶屑凝灰熔巖、流紋質巖屑凝灰熔巖等;⑦上新統鄔郁群嘎扎村組(N2g),為一套火山巖夾碎屑巖組合,主要巖性為中酸性火山巖、安山巖、火山角礫巖等;⑧第四系(Q),主要巖性為沖洪積物和殘坡積物。

圖1 則學礦區區域地質特征

區域構造發育(圖1),以近EW向構造跡線為主,以斷裂構造為主。由南至北依次發育則學藏布逆沖斷層、羅拉—甲嘎逆沖斷層等。區域斷裂走向以EW向為主,傾向分別向北、向南,組成一背沖斷層系。其中羅拉—甲嘎逆沖斷層橫穿礦區,對礦區成礦起到明顯的控制作用。
區域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較發育,總體呈EW向展布,主要巖性有花崗斑巖、二長花崗巖、黑云二長花崗巖、二云二長閃長巖等,多呈巖瘤、巖株狀產出。侵入時代為漸新世—中新世。古近系火山巖直接不整合于上石炭—下二疊統地層之上,其間缺失中生代沉積,為該隆起帶的主要特征。
則學礦區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依次為上石炭—下二疊統拉嘎組(C2P1l)和下二疊統昂杰組(P1a)、中二疊統下拉組(P2x)、始新統年波組(E2n)和第四系(Q)(圖2)。
(1)上石炭—下二疊統拉嘎組(C2P1l)。主要分布于礦區北部,呈近EW向條帶狀展布,出露面積較大。該組巖性為灰色—淺灰色薄—中厚層狀變質粉砂巖、粉砂質板巖夾灰色中厚層狀含礫變質砂巖、生物碎屑灰巖和安山玄武巖、玄武巖,產珊瑚、腕足、雙殼等化石。巖石普遍遭受低級區域變質作用,砂巖具有變余砂狀結構,粉砂質板巖具有顯微鱗片變晶結構,部分見千枚狀構造。拉嘎組上部地層中常見陽起綠簾矽卡巖及鏡鐵礦體,呈透鏡體順層分布。拉嘎組與上覆中二疊統下拉組(P2x)為不整合接觸,部分地段為斷層接觸,與始新統年波組(E2n)為噴發不整合接觸。
(2)下二疊統昂杰組(P1a)。主要分布于礦區南部,巖性為一套青灰色砂—粉砂質黏土板巖。礦區內該地層呈單斜狀產出,總體走向NW330°~350°,傾向NE,傾角25°~45°。
(3)中二疊統下拉組(P2x)。分布于礦區中部,出露面積較大,總體呈近EW向條帶分布。該組巖性為一套灰色—灰白色塊狀大理巖、中厚層狀細晶灰巖、結晶灰巖。受則學藏布逆沖斷層的影響,在斷裂帶附近大理巖多成碎裂狀、角礫狀等,并形成結晶灰巖塊體。礦體主要產于中二疊統下拉組(P2x)碳酸鹽巖斷裂帶中或下拉組(P2x)與上石炭—下二疊統拉嘎組(C2-P1l)的不整合面上或其附近。
(4)始新統年波組(E2n)。礦區內出露面積較小,巖性主要為灰綠色—灰白色凝灰質砂巖、礫巖、流紋質沉角礫凝灰巖、流紋質凝灰巖、熔結角礫凝灰巖夾流紋巖。

圖2 則學鉛鋅礦區地質特征

(5)第四系(Q)。以沖洪積物和殘坡積物為主,覆蓋厚度變化較大。
礦區構造主要表現為線性斷裂構造,發育有2期共3條斷層,即F1、F2、F3斷層,其中F1斷層與礦化關系密切(圖2)。
(1)F1逆沖推覆斷裂帶。即區域性則學藏布逆掩沖斷層,為早期斷裂,分布于礦區北側,呈近EW向橫穿整個礦區,向西延出圖外,東段被二長花崗巖充填,中部被后期NW向F2、F3斷層錯斷。斷層總體走向近EW,傾向N,傾角50°~70°。在礦區內F1斷層以硅化破碎蝕變帶的形式產出,出露寬度10~200 m,破碎帶由次生石英巖、含鉛鋅礦陽起石透輝石矽卡巖、碎裂狀灰巖、碎裂巖、構造角礫巖等組成,褐鐵礦化、鉛鋅礦化、高嶺土化強烈,整體破碎帶呈黃褐色,并有上升泉水滲出。在其布扎礦段(圖2左側),較老的拉嘎組(C2-P1l)變質粉砂巖超覆于較新的下拉組細晶灰巖、結晶灰巖上;在措左礦段(圖2右側),下拉組(P2x)灰巖超覆于年波組(E2n)火山巖之上,表明F1斷層為逆沖推覆斷層,為礦區內主要的導礦構造。
(2)F2、F3斷層。呈NW向平行展布于礦區東西兩側,斷層走向、傾向及傾角大體一致。斷層呈NW—SE走向,傾向NE,傾角較穩定。根據地層錯斷規律和斷層破碎帶特點,認為F2、F3斷層均為正斷層,且為同一期構造。
礦區巖漿活動較強烈(圖2),對成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巖性主要為二長花崗巖,分布于礦區東部,呈圓形—橢圓形產出,在礦區內僅出露巖體的一小部分,面積約2 km2。巖體侵位于昂杰組(P1a)砂板巖中,與圍巖呈侵入接觸關系,侵入界面波狀起伏,界面彎曲呈港灣狀。在礦區北西部見一花崗斑巖巖脈,規模較小,呈等軸狀分布,巖石呈灰白色,具有斑狀結構,基質具有蝕變微粒結構,塊狀構造。
則學層控熱液矽卡巖型鉛鋅礦床按其產出位置及成因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以斷裂構造控礦、熱液交代為主形成的矽卡巖型鉛鋅礦體,二是分布于斷裂上盤不整合接觸面上的熱液交代矽卡巖型礦床。兩種成因的礦體在形態、規模、圍巖、空間位置、礦石組構等方面各有不同,主要表現在前者受斷裂控制明顯,常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地表出露寬度較穩定,礦體頂板巖性以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為主,礦石以半自形—他形晶結構,角礫狀、塊狀、脈狀構造為主;后者受矽卡巖控制明顯,形態變化多與矽卡巖形態變化有關,常呈透鏡狀產出,礦石以中—粗粒半自形晶,稠密浸染狀、條帶狀、塊狀構造為主,礦體頂板巖性以大理巖、砂質板巖為主。
則學鉛鋅礦區根據礦體產出的空間位置可分為2個礦段,即布扎礦段和錯左礦段。布扎礦段位于礦區西側,目前在布扎礦段已圈定出工業礦體5條(表1),按其產出位置及成因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分布于則學藏布主斷裂帶中以構造控礦、熱液交代為主形成的矽卡巖型鉛鋅礦體,即Ⅰ-1#、Ⅰ-2#、Ⅰ-3#礦體;另一種是分布于則學藏布主斷裂帶上盤、下拉組與拉嘎組不整合面上的熱液交代矽卡巖型礦體,即Ⅱ-1#、Ⅱ-2#礦體。錯左礦段勘查程度較低,僅局部控制了地表礦(化)體,但根據礦石對比分析可知該區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表1 則學層控熱液矽卡巖型鉛鋅礦床礦體特征
則學層控熱液矽卡巖型鉛鋅礦床的礦石礦物以閃鋅礦、方鉛礦為主,黃鐵礦、鏡鐵礦、黃銅礦次之;脈石礦物主要有透輝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石英及綠泥石等。
(1)閃鋅礦。呈深褐色或黑褐色,條痕白—褐色,以不規則顆粒狀、團塊狀或細脈狀產出,粒徑0.1~5 mm,常被方鉛礦交代和穿插,鏡下見乳滴狀、不規則狀黃銅礦及磁黃鐵礦細小晶體分布于閃鋅礦中,常與方鉛礦伴生產出。
(2)方鉛礦。呈鉛灰色,部分略帶藍色調(圖3),條痕呈灰黑色,金屬光澤,半自形—他形晶粒狀,3組解理發育,呈粒狀集合體產出,集合體呈脈狀、似網狀分布,鏡下見黑三角孔發育,晶面有彎曲和傾斜現象,粒徑一般為0.1~3 mm,常與閃鋅礦伴生產出。

圖3 則學鉛鋅礦礦石組構
(3)黃鐵礦。呈淡黃色,粒度較小,常以分散狀或粒狀集合體的形式分布于礦石中,反光鏡下為黃白色,自形—半自形結構。
(4)黃銅礦。黃銅色,非均性微弱,可見黃綠灰色偏光色,呈他形與閃鋅礦連生,常呈乳濁狀嵌布于閃鋅礦內。
以構造控礦、熱液交代為主形成的矽卡巖型鉛鋅礦體的礦石以半自形—他形晶結構,角礫狀、塊狀、脈狀構造為主;熱液交代矽卡巖型礦體的礦石以中—粗粒半自形晶,稠密浸染狀、條帶狀、塊狀構造為主。根據礦石的物質組分、結構、構造等因素,礦區礦石主要可劃分為細脈浸染狀鉛鋅礦石和致密塊狀鉛鋅礦石兩種,以細脈浸染狀鉛鋅礦石為主。
礦區圍巖蝕變較發育,分布廣泛,常見有硅化、矽卡巖化、大理巖化、黃鐵礦化、角巖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其中與區內鉛鋅礦成礦關系較密切的是矽卡巖化、硅化、大理巖化、黃鐵礦化等。硅化主要發育于構造斷裂帶及旁側的巖石、礦化體中,表現為細小硅質脈充填于巖石裂隙中,或成次生石英巖的形式分布于F1斷裂破碎帶中。矽卡巖化主要分布于F1斷裂破碎帶及拉嘎組上部地層中,Ⅰ#、Ⅱ#礦體的賦礦巖石為矽卡巖,矽卡巖礦物主要為透輝石、石榴石,部分為透閃石、綠泥石。大理巖化廣泛發育于下拉組灰巖地層中,尤其是破碎帶經過之處大理巖化尤為強烈,巖石大多變為細晶大理巖。黃鐵礦化分布于F1斷裂破碎帶中,與次生石英巖、構造角礫巖共生。
(1)地層巖性。礦區中熱液交代矽卡巖型礦體受矽卡巖控制較明顯,礦體多分布于矽卡巖內靠近與圍巖接觸的一側,產出形態受矽卡巖形態的影響較大。
(2)構造。熱液交代型矽卡巖礦體受構造控制明顯,礦體多分布于F1破碎帶內或次級小構造內,因此,F1破碎帶及與其相關的次級構造為主要的導礦構造和容礦構造。
(3)蝕變。礦區內蝕變種類繁多,以矽卡巖化、硅化、大理巖化、黃鐵礦化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矽卡巖的形態與規模直接影響著礦體的形態與規模,硅化常分布于破碎帶兩側和礦化體中。
(1)地層巖性。中二疊統下拉組(P2x)灰巖及上石炭—下二疊統拉嘎組(C2P1l)上部含鏡鐵礦矽卡巖化變質粉砂巖為區內鉛鋅礦的重要賦存部位,特別是厚度較大的蝕變破碎灰巖為矽卡巖型礦床重要的找礦標志。
(2)構造。近EW向的F1斷裂帶產狀變化處及其旁側的次一級小裂隙、灰巖與砂質板巖的接觸面等為較好的找礦標志。
(3)礦體露頭、矽卡巖。為最直接的找礦標志。
(4)圍巖蝕變。矽卡巖化、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為礦區尋找鉛鋅礦的有利標志。
詳細分析了西藏則學層控熱液矽卡巖型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機制,認為礦區中二疊統下拉組(P2x)灰巖及上石炭—下二疊統拉嘎組(C2P1l)上部含鏡鐵礦矽卡巖化變質粉砂巖為區內鉛鋅礦的重要賦存部位,特別是厚度較大的蝕變破碎灰巖為矽卡巖型礦床的重要找礦標志;F1破碎帶及與其相關的次級構造為主要的導礦構造和容礦構造;則學層控熱液矽卡巖型鉛鋅礦床的礦石類型以細脈浸染狀鉛鋅礦石為主,矽卡巖化、硅化、大理巖化、黃鐵礦化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
[1] 王方國,李光明,林方成.西藏岡底斯地區矽卡巖型礦床資源潛力初析[J].地質通報,2005,24(4):378-385.
[2] 李光明,潘桂棠,王高明,等.西藏岡底斯成礦帶礦產資源遠景評價與展望[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1):22-27.
[3] 李光明,劉 波,屈文俊,等.西藏岡底斯成礦帶的斑巖-矽卡巖成礦系統[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5,29(7):482-490.
[4] 冷秋鋒,鄭文寶,唐 攀,等.西藏新嘎果鉛鋅礦礦床地質特征[J].礦床地質,2014(S):97-98.
[5] 潘桂棠,李興振,王立全,等.青藏高原及鄰區大地構造單元初步劃分[J].地質通報,2002,21(11):702-705.
[6] 潘桂棠,丁 俊.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圖(1∶150萬)說明書[M].成都:成都地圖出版社,2004.
[7] 潘桂棠,王立全,李興振,等.青藏高原區域構造格局及其多島弧盆系的空間配置[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1,21(3):1-26.
[8] 王 策,鐘康惠,熊義軍.則學矽卡巖型鉛鋅銀礦床成礦模式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2017(12):1-4.
[9] 耿全如,王立全,潘桂棠,等.西藏岡底斯帶石炭紀陸緣裂陷作用:火山巖和地層學證據[J].地質學報,2007,81(9):1259-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