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鴿 壽震宇 徐嘉辰
(1.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中央電視臺;3.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有限公司;4.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5.華唯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礦產資源為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以及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1-4]。自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加速,對各類礦產資源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使得各類礦產資源的開發強度不斷提升。由于我國礦產資源開采技術裝備水平總體不高,礦山安全監管與社會監督體制不夠完善,致使各類礦山安全生產事故頻發。近年來,盡管我國礦山安全生產形勢呈現出總體穩定、趨于好轉的態勢,但事故總量仍然偏大,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5]。目前,學術界對于改善礦山安全生產狀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對于媒體在礦山安全生產工作中所發揮的監督作用未得到高度重視[6]。本研究結合《焦點訪談》欄目積極參與報道甘肅省隴南地區尾礦庫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實例,對媒體監督對于改善我國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作用進行探討。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要求礦山開采必須具備保障安全生產的條件,執行開采不同礦種的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礦山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對危害安全的事故隱患須采取預防和處理措施。此外,該部法律還對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礦山企業主管人員的法律責任等進行了明確界定。由于礦產資源開發涉及的利益主體較多,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非常復雜,故而需要有媒體作為第三方,以客觀公正的角度來監督礦山安全生產工作。
目前,我國媒體在報道礦山安全生產工作時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在報道、監督礦山安全生產方面,一些媒體與礦山企業處于對立面上,部分礦山企業對于媒體監督報道工作往往采取回避阻撓的態度,導致媒體無法充分發揮對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作用,是由于礦山企業面對媒體采訪時一般認為媒體報道對于維護企業形象不利,無法正確理解媒體監督對于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所發揮的促進作用,此外,媒體對于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報道一般集中于安全生產事故、企業安全管理漏洞等方面,對于安全事故背后的復雜原因或企業面臨的難題、企業先進的安全生產管理經驗、礦山安全生產基礎知識等方面報道較少,存在著僅曝光污點不報道難點、亮點的現象,無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發揮媒體對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宣傳和監督作用;②媒體對礦山安全生產全過程的參與度不足,媒體對礦山安全生產的報道大多集中于事故發生后的情況,很少關注礦山存在的各類安全隱患,缺少對礦山日常生產工作的監督[7-8];③媒體對安全生產監督報道的形式及內容有待于進一步創新,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以及新的媒體形態與傳播技術的出現,大眾接收信息的方式和習慣也發生著改變,而目前媒體對于礦山安全生產方面的報道仍處于傳統媒介報道階段,未能充分利用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載體以及圖文影音相結合的報道方式。
媒體除了積極報道礦山安全生產事故外,還應提高對礦山安全生產監督工作的參與度,通過積極參與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相關活動,與政府一同介入企業的安全生產檢查工作,深入生產一線對礦山企業在日常生產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主動報道,并對先進的安全生產管理經驗進行宣傳和推廣,以便更好地發揮媒體對于提升礦山安全生產水平的促進作用。
媒體對于礦山安全生產事故的介入報道時間節點一般在事故發生后,屬于“結果型”、“事故描述型”的報道模式。該類報道模式雖然可以引起社會對安全生產事故的關注,但對預防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以及事故預警所發揮的作用較小。為進一步提升媒體對于改善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作用,有必要加強媒體對于礦山安全生產全過程的介入與報道力度,在災害預防、隱患排查、安全糾偏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媒體不僅僅報道安全事故救援及事故造成的損失,而應更多的報道事故發生前的各類安全隱患,促使政府及礦山企業切實開展好安全隱患排查及安全糾偏工作,將各類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降低礦山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概率。因此,媒體對于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作用應著眼于安全事故的預警報道[9]。
近年來隨著傳媒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傳統的礦山安全生產報道模式的關注度急劇下降。總體上,中老年人一般易于接受報紙刊物、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形式,而青年人則易于接受微信、微博等平臺推送的新聞事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優勢,故而有必要對兩者進行充分結合,整合各類媒體資源,對礦山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督報道。
尾礦庫作為一類人為形成的高勢能泥石流危險源,用于儲存礦石經選別出精礦后剩余的固體廢料,是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的重要設施和重大危險源[10-11]。20世紀早期國外尾礦庫的安全生產事故頻發,自1965年以來,美國、智利、南非等國共發生了56起較大的尾礦庫安全事故[12-14]。目前我國尾礦庫總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分布較為集中,絕大多數采用上游法筑壩。我國尾礦庫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數量大、小庫多、先天問題嚴重、基礎薄弱;尾礦庫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投入不足、大量隱患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理;停用庫大量存在,廢棄庫隱患突出,綜合治理任務艱巨;“三邊庫”(臨近江邊、河邊、湖邊或位于居民飲用水源地上游的尾礦庫)和“頭頂庫”(下游較短距離內有居民或重要設施,且壩體高、勢能大的尾礦庫)問題棘手,簡易閉庫問題普遍存在[15-16]。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12 655座尾礦庫中有危庫613座,險庫1 265座,病庫3 032座,正常庫7 745座,國內存在安全隱患的尾礦庫比例仍然較高(圖1)[17]。2001—2013年,全國共發生尾礦庫事故85起,其中死亡事故19起,死亡364人(圖1)。在85起事故中,排洪設施損壞事故24起,洪水漫頂事故13起(圖2)。特別是2008年9月8日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塔礦業有限公司980溝尾礦庫發生的潰壩事故,數十秒內壩體絕大部分垮塌,約19萬m3的尾礦攜泥石流下瀉,瞬間吞沒了下游的集貿市場、辦公樓等設施,波及范圍約0.35 km2,最遠影響距離達2.5 km,共造成281人死亡、3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 619萬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18-19]。

圖1 2001—2013年尾礦庫事故死亡人數分布

圖2 2001—2013年尾礦庫事故類型分布
據統計,甘肅省隴南地區共有尾礦庫142座,占全省尾礦庫總數的55%,其中尾礦庫下游1 km內有居民、大型工礦企業的“頭頂庫”40座。隴南地區的尾礦庫雖然經過多年整治依然存在較多安全隱患。對此,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牽頭會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隴南地區進行尾礦庫現狀安全隱患排查,同時,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邀請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組記者及相關安全生產專家于2016年7月25日—7月30日全程參與此次安全隱患排查行動,這是發揮媒體對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監督作用的一次大膽嘗試。
確保媒體報道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并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和專家的有效溝通是發揮媒體監督作用的重要舉措。在現場,媒體記者與檢查組專家分別以各自的調查路徑對現場進行了深入勘察,并對尾礦庫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種種質疑。媒體記者結合相關問題對專家及尾礦庫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需將深奧的專業理論知識“翻譯”成公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將現場安全隱患排查成果向公眾介紹,便于全社會深入了解尾礦庫安全排查工作進展,并促使礦山企業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進行及時治理。
作為媒體,為確保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須在新聞報道中遵循平衡原則[20-21]。節目中,記者遵循了調查性報道的平衡原則(圖3),不僅采訪了企業工作人員、專家,同時也采訪了基層政府管理者,探究了政府相關部門在尾礦庫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中的難點。據了解,目前政府各部門對尾礦庫的監管存在著多頭管理的問題,往往一座尾礦庫的管理部門涉及國土、環保、水利、安監、林業、工信、發改委等多個部門。該類管理模式的產生原因是由于尾礦庫的建設及用地涉及到多部門審批,由于各地具體情況不同,尾礦庫的實際管理部門也各不相同。尾礦庫的多頭管理模式一般各成體系,各自為政,相互影響,降低了尾礦庫安全監管的效果。

圖3 媒體平衡性報道模式
評判媒體調查性報道的刊播效果主要是考察其是否起到了社會監督的作用。只有政府與媒體之間保持持續互動,不斷將一些事態進展及時反饋給公眾,才能引發社會對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續關注,如此,方可形成“報道—關注監督—整改—反饋—報道”的良性循環(圖4),才能有助于提升我國礦山安全生產工作水平。

圖4 媒體對礦山安全隱患的報道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記者將此次尾礦庫安全隱患排查工作中的相關采訪成果進行了總結,并于2016年8月18日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以《危險的尾礦庫》為題進行了播出。節目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各方高度重視,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立即落實責任人,對排查出的各類安全隱患進行了限期整改,并對所轄地區礦山存在的安全隱患也進行了全面排查。2016年8月21日,甘肅省安全生產委員會在全省范圍內發布了《甘肅省安全生產安委會關于切實加強尾礦庫安全生產隱患綜合治理的通知》,要求國土、環保、水利、安監、林業、工信、發改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實施部門聯動,聯防管控,切實加強尾礦庫日常監管,嚴防尾礦庫新建項目和生產企業產生新的隱患,進而陷入“治理—發展—治理”的惡性循環。由此可見,通過此次報道,推動了尾礦庫安全監管工作的頂層設計,從更高的層面對尾礦庫安全監管工作進行了統籌規劃。在該檔節目播出后,記者就此事與甘肅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保持聯系,關注事態進展,當地政府也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媒體監督,并及時將相關信息反饋給記者。通過雙方良好的溝通,2016年8月25日,《焦點訪談》欄目對甘肅省的相關反饋信息進行了發布??梢?,通過媒體對礦山安全生產工作進行及時報道,不僅有助于促進問題得以高效解決,而且增加了公眾對政府的理解和信任,提升了礦山安全生產水平。
(1)加強對尾礦庫安全應急預案演練的報道,通過微信平臺消息推送、通知告示等手段提前通知庫區周邊民眾,增加民眾在演練中的參與度,切實達到演練效果。加強事后總結報道,對演練的應急方案、演練中發現的問題及整改情況進行報道。
(2)各類媒體平臺(尤其是新媒體平臺)在具備相應條件時可增設一些有關尾礦庫安全知識及風險、礦產資源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及技術裝備、礦山安全與健康培訓、發達國家先進的礦山安全管理經驗、典型礦山安全生產案例等特色專欄,通過開展該類專題報道,便于公眾有針對性地了解與礦山安全生產密切相關的信息,增加全社會對于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關注度。
(3)尾礦庫的安全狀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狀態,通過開通企業安全生產微信公眾號來定期推送干灘長度、庫內水位、壩體位移等與尾礦庫安全密切相關的數據,以便公眾了解尾礦庫的實時安全狀態。
(4)媒體應積極主動參與監督礦山安全生產工作,并以客觀、公正的角度進行報道,促使企業及時有效地對自身存在的各類安全隱患進行整改。通過及時向社會反饋企業有關安全隱患的整改情況,來充分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提升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水平。
[1] 王雪峰.礦產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J].國土資源導刊,2007(3):11-13.
[2] 李萬亨.礦產經濟與管理[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3] 馬偉東.金屬礦產資源安全與發展戰略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2008.
[4] 周維新.礦山安全監察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
[5] 余文挺,田舉博,蔡 蓓,等.我國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生產現狀及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20):1-2.
[6] 余國華.礦山安全生產監管對策研究——以昆明市東川區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06.
[7] 張 慧,梁美健.新聞媒體對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的監督研究[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4(1):84-86.
[8] 王矜均,陳 鮮.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構建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和諧新局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0):101-10:2.
[9] 閻濟欣.加強安全生產中的新聞預警功能[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4(2):29-30.
[10] 田文旗,薛劍光.尾礦庫安全技術與管理[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6.
[11] 田文旗,謝旭陽.我國尾礦庫現狀及安全對策的建議[J].中國礦山工程,2009,38(6):42-49.
[12] VILLAVICENCIO G,ESPINACE R,PALMA J,et al.Failures of sand tailings dams in a highly seismic country[J].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14,51(4):449-464.
[13] 束永保,李仲學.尾礦庫潰壩災害事故樹分析[J].黃金,2010,31(6):54-56.
[14] KOMNITSAS K,KONTOPOULOS A,LAZAR I,et al.Risk assessment and proposed remedial actions in coastal tailings disposal sites in Romania[J].Minerals Engineering,1998,11(12):1179-1190.
[15] 佚 名.七部門出臺綜合治理尾礦庫方案[J].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2013(6):7-8.
[16]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AQ 2006—2005 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17] 于廣明,宋傳旺,潘永戰,等.尾礦壩安全研究的國外新進展及我國的現狀和發展態勢[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S):3238-3248.
[18] 閃淳昌,張振東,鐘開斌,等.襄汾“9·8”特別重大尾礦庫潰壩事故處置過程回顧與總結[J].中國應急管理,2011(10):13-18.
[19] 佚 名. “危礦庫”有望變身“聚寶盆”——我國大力推進尾礦庫綜合治理與利用[J].有色冶金節能,2013,29(4):54-56.
[20] 劉 敏.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J].傳媒觀察,2016(2):43-44.
[21] 張紅梅.論“新聞平衡”報道及其對媒體公信力的影響[D].重慶:重慶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