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春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云岡礦)
根據第三次全國煤炭資源預測與評價結果,我國煤炭資源總量約5.57萬億t,探明儲量10 202億t,其中可開采儲量1 891億t。2015年,我國煤炭產量達37.5億t,為2005年產量的1.76倍,占世界煤炭產量的47%,2016年1—11月全國煤炭產量為30.5億t。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約占71%,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數量達1.08萬處,其中年產120萬t以上的大型煤礦1 050 座,較2010年增加400 座,產量比重由58%提高至68%;年產30萬t以下的小型煤礦有7 000多座。由于長期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煤炭企業面臨很多問題,大量資源枯竭型城市相繼出現。現階段,我國資源枯竭型礦業城市數量約占全國資源型城市的1/10。
山西煤炭資源豐富,累計查明煤炭保有資源量2 674億t,約占全國查明煤炭資源儲量的25%。山西煤炭資源開采具有開采歷史久、開采強度大的特點。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省6大煤田中,共有生產礦井562座。山西煤炭資源的開采強度達到23.3%,與陜、蒙兩省(區)相比,高出陜西14.3%、內蒙14.7%。該省許多煤礦已進入資源嚴重匱乏期,如大同煤礦集團云岡礦自1973年3月投產至今,已開采40多年,礦井已進入衰竭期,礦井剩余儲量460萬t[1-2]。本研究以該礦為例,對資源枯竭型礦井衰退期的開采方案進行設計,以有效提高剩余煤炭資源的開采效率,延長礦井服務年限。
云岡礦于1966年10月開工建設,1973年3月投產,設計生產能力為270萬t/a。該礦于1985年10月由山西省煤礦設計院完成改擴建設計,設計生產能力為500萬t/a,于1991年4月完成修改設計,設計生產能力達到600萬t/a,2005年礦井核定生產能力為480萬t/a。井田位于大同市西18 km、云岡鎮西,地處大同煤田東北部、侏羅系賦煤區北端,大同向斜西翼(圖1)。井田東鄰青磁窯逆沖斷層,地層總體走向NW,傾向NE,發育有較多的短軸褶曲,地層傾角一般為2°~6°,較大斷層及褶曲附近地層較陡,傾角達11°~30°[3-4]。井田面積為59.000 3 km2,可劃分為南北兩翼共11個盤區,礦井主要開采侏羅系中統大同組煤層。該礦1966年建井時批復的儲量為99 122萬t,保有儲量99 054萬t。截至2014年12月31日,該礦累計查明儲量106 000萬t,1973年投產時累計探明的資源儲量為61 149.9萬t,保有儲量41 429.2萬t,其中111b資源量6 458.4萬t,122b資源量15 589.8萬t,333資源量19 381 萬t。
云岡井田賦存有侏羅系含煤建造,侏羅系地層共含煤12層,自上而下依次為2#、3#、4#、5#、7#、8#、9#、10#、11#、12#、14#、15#煤層,其中,4#、5#、9#、10#、15#煤層不可采。經過40多年開采,云岡礦累計生產煤炭1.6億t,其中2#、3#、7#煤層已開采完畢,目前正在開采8#、11#、12#煤層,截止到2016年,8#、11#煤層的剩余可采儲量僅為100萬t左右(表1)。自2007年以來,云岡礦連續7次年產原煤超過500萬t,高強度的開采導致剩余可采儲量逐漸減少。相較于2010年、2011年,云岡礦2012—2015年原煤產量略有減少,但減少幅度不大,2016年原煤產量為217.3萬t,較2010年、2015年分別降低了61.6%、57.6%,可見從2016年起,該礦已開始進入開采末期(表2),礦井剩余可采煤量僅為460萬t。由于開采煤層資源枯竭,原煤產量呈現下滑趨勢,礦井剩余動用儲量逐漸減少,2017年全年計劃動用儲量138萬t,2018年計劃動用118萬t。

圖1 云岡礦區域構造特征

表1 云岡礦8#、11#、12#煤層剩余可采煤量 萬t

煤層編號盤區儲量8#40438.6811-2#31161.9412#40442.85406281.6541036.01

表2 2010—2016年云岡礦原煤產量 萬t
云岡礦剩余可采資源地質構造發育,根據鉆孔及生產揭露,井田內共有斷層202條,其中140條斷層集中位于404、406盤區,其中斷距大于10m的斷層有11條,5 ~10m斷距的斷層有10條,斷層走向以NE、NW向為主,少量為SN向,斷層以正斷層為主。除斷裂構造外,井田褶曲也較發育,共有褶曲和穹隆構造9個,軸向為NE、NW。井下揭露了40個陷落柱,形態各異,軸向多為NE、NW向,長軸長度為35~250m,平均75.3m,短軸長度為20~140m,平均43.5m,主要分布于410盤區。
隨著開采由簡單區域向復雜區域轉移,礦井面臨的水文地質條件也日趨復雜。目前,云岡礦開采8#煤層404盤區,上覆存在著該礦2#、3#、7#煤層采空區,且靠近十里河河床,充水和補給條件良好。11-2#煤層311盤區西南部附近存在上深澗、花園屯和破魯老窯溝煤礦小窯破壞區,影響著81123、81125、81127工作面安全掘進。12#煤層406盤區上覆有馬營洼、劉官莊、宏達小窯采空區,影響著406盤區8633、8615等工作面回采;12#煤層410盤區附近同層和上覆有黨家洼、五臺灣、瑞豐煤礦小窯破壞區,影響著410盤區西部81041、81043、81033工作面安全掘進和回采。目前礦井的積水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礦井防治水工作除考慮礦井周邊小煤礦采空區積水和上覆老窯、小窯破壞區積水外,還應考慮該礦上覆煤層采空積水[5-6]。
云岡井田以十里河為界限可劃分為南翼和北翼,共11個盤區,其中北翼分為301、303、305、307、309、311 6個盤區,南翼分為402、404、406、408、410 5個盤區(圖3)。
目前,云岡礦正在生產的盤區有8#煤層404盤區,11-2#煤層311盤區,12#煤層404、406、410盤區。云岡礦剩余盤區較少,其中11-1#煤層311盤區已進入回收煤柱階段,可采儲量進一步減少。因此,精采細采剩余煤炭資源、合理調配生產,是減少煤炭資源損失、實現平穩過度和延長礦井壽命的主要技術手段[7-8]。
(1)廣泛使用一次采全高單一長臂采煤法。8#煤層404盤區煤層厚度為2.80m,煤層傾角為2°,直接頂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及少量中砂巖、泥巖;11#煤層311盤區已進入回收煤柱階段,煤層厚度為2.08m,煤層傾角平均達3.9°,直接頂巖性為中—粗砂巖,厚0.6~8.54m。8#、11#煤層厚度變化小,煤層賦存穩定,屬中厚煤層,頂板條件好,宜采用一次采全高單一長臂采煤法生產。一般采用走向長壁綜合機械化采煤法開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圖2 礦井積水位置分布

圖3 云岡礦盤區劃分
采煤機可選用雞西煤礦機械廠研發的MG300W型雙滾筒采煤機,采高2~4.5m;支架可選用鄭州煤機廠生產的ZFQ-2400-16/24型輕放支架,支撐高度達1.8~4.2m。回采過程中須控制采高、頂煤及底板,時刻關注煤層厚度變化,及時調節支架高度,減少因煤層高度變化而造成的頂底板煤炭資源損失[9]。
(2)合理應用傾斜長壁后退式低位綜采放頂煤工藝。12#煤層厚度為0~13.83m,平均7.08m,煤層厚度變化大。大采高綜采工藝對煤層厚度、穩定性要求較高,適用于煤厚變化較小、賦存穩定的厚煤層,一般最大厚度小于6m,平均厚度約4.5m。放頂煤綜采工藝對厚度變化較大的厚煤層適應性強,不會因煤層厚薄不均甚至局部不可采而丟失大量煤炭,有利于提高資源采出率。因此12#煤層宜采用綜采低位放頂煤工藝生產。為提高放頂煤回收率,放頂煤工作面可根據放煤量適當加寬后部刮板輸送機的寬度,優化放煤工藝,選定合理的循環進度和放煤步距、放煤方式,確保足夠的放煤時間,見矸關窗。云岡礦放頂煤工作面宜采用低位、間隔、多輪往復均勻放煤方式,放煤口高度距工作面底板為0.2~0.5m。該放煤方式丟煤少,混矸少,易實現高產高效。
(3)調配生產,實現穩產。礦井設計部門需根據采掘部署合理安排采掘銜接,對待采區域按煤層厚度、地質構造發育程度、開采難易程度、煤柱等要素進行劃分,實現薄煤區與厚煤區相互搭配,地質構造簡單塊段與復雜塊段相互搭配,優劣煤質相互搭配,確保礦井有序開采,實現穩產。
(4)推廣小煤柱、無煤柱化開采方式[10-15]。云岡礦以往開采的綜采工作面之間多留設20m厚區段煤柱,嚴重影響了采區回采率,且因臨空巷道布置于采空區頂板側向應力集中區,致使臨空巷壓力顯現大。實施沿空掘巷或留設小煤柱,可使得臨空巷道布置于應力降低區,減小臨空巷道壓力顯現,不僅可實現安全開采,而且有助于提高采區回采率。因此,應在該礦大力推廣沿空掘巷技術,確保放頂煤開采無區段煤柱,或采用留設5~8m厚小煤柱的方式開采。實踐證明,因地制宜的實現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的錯位布置,實現小煤柱回采,同時對于一些落差較小的斷層實行跨斷層跳采[16-20],可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資源。
在礦井剩余資源開采方案設計中,針對煤層賦存情況以及盤區地質構造特征,合理設計部署中厚煤層工作面、薄煤層工作面,在邊角煤、殘采盤區、村莊下壓煤和小窯破壞區開采時,應通過科學設計、合理布置工作面,有效克服綜采工作面遭遇斷層、陷落柱的問題。
工作面布置應以走向長臂工作面為主,局部邊界和地質構造復雜地帶采用短臂工作面、可變采長的工作面。云岡礦404、410盤區斷層構造發育,考慮到斷層位置、落差以及被切割塊體的大小、形態等,對于一些落差大于采高的走向斷層,應將其留設于采面之間的區段煤柱內;對于長度較小的斜交斷層,通過調節工作面長度,可實現高效回采;將傾向斷層作為回采邊界,減少回采過程中煤炭資源損失;對于一些落差較小的斷層,可以采取強行通過方式。此外,煤層被傾向或斜交斷層切割時,可布置傾向長壁工作面。走向長臂工作面一般設計長為200m,順槽巷道、切眼布置位置可根據斷層、陷落柱等地質構造影響因素進行適當調整。如在布置12#煤層81005工作面時,由于受到一條走向NNE、落差4.7~5.1m正斷層的影響,可將該斷層作為51005回風巷道的邊界,將一條走向NNW、落差1.3~2.1m的正斷層留設于采面之間的煤柱內;對于走向EW、落差0.6m的小斷層,可采取強行通過方案,將X2陷落柱作為采面邊界(圖4)。

圖4 12#煤層81005工作面布置示意
云岡礦經過多年開采,礦井資源逐步枯竭,據統
計,剩余能夠圈出工作面的可采儲量僅為240萬t。11-1#煤層309盤區受破魯老窯溝煤礦小窯破壞區的影響,加之西部2條走向NNW、落差大于5m正斷層的控制,使得309盤區被切割形成暫時無法開采的區域,云岡礦該類情形較多(圖5)。11-2#煤層311盤區西南部附近存在上深澗、花園屯煤礦小窯破壞區,12#煤層406盤區上覆存在馬營洼、劉官莊、宏達小窯采空區等。此外,由于煤層賦存條件、地質條件、構造復雜程度的變化,使得正規開采、切塊布置方式遺留下大量邊角煤,同時受到斷層等構造切割留下了多處三角塊段或窄條段,合理回收該類邊角煤柱,能夠提高采區回收率,延長礦井服務年限。

圖5 11-1#層309盤區開拓平面
云岡礦歷經40余年的開采,資源瀕臨枯竭,為延長礦井服務年限,實現礦井衰竭期間生產的平穩過渡,本研究通過分析該礦井水文地質條件,設計了3種開采方案,即通過合理選擇采煤工藝,精細化開采、合理配采以提高資源回收率;針對煤層賦存情況和地質構造特征,優化工作面布置,降低邊角煤柱的損失率;有效回收各類殘存邊角煤柱,以延長礦井壽命。該類方案的成功實踐有效提高了礦區煤炭資源回收率,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礦井的生產價值,為礦區可持續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1] 于 斌.大同礦區綜采 40a開采技術研究[J].煤炭學報,2010,35(11):1772-1777.
[2] 喬 飛.云岡礦力博艱難再鑄輝煌[J].山西煤炭,2014(4):14-17.
[3] 袁 遠, 曹代勇,林中月,等.大同煤田構造控煤特征研究[J].中國煤炭地質,2011,28(8):63-65
[4] 劉海平.大同礦區復雜條件下綜采工作面過地質構造措施[J].工程技術,2015(3):153-154.
[5] 陳 濤,李玉兵.復雜條件下上覆采空區積水綜合防治技術[J].煤礦安全,2016,47(9):85-88.
[6] 米曉波,高宇平.大同煤田采空區積水探放技術綜合應用與研究[J].山西煤炭,2014,34(2):73-75.
[7] 王曉平.精細化開采方法在鎮城底礦的探討與實踐[J].煤炭科學技術,2011(S):9-11.
[8] 陳 哲,張 磊.淺論如何有效進行煤礦企業精細化管理[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5(4):80-81.
[9] 趙 帥.對放頂煤開采減少煤量損失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4(14):101-102.
[10] 晏鵬程,滿昌華.沿空掘巷無煤柱開采技術在曹莊煤礦的應用[J].山東煤炭科技,2011(5):19-20.
[11] 王平虎,王 春.晉城區域兼并重組礦井沿空留巷技術應用研究[J].煤礦開采,2017,22(2):31-33.
[12] 曹俊文.斷頂卸壓留巷無煤柱開采技術在屯蘭煤礦的應用[J].現代礦業,2017(3):119-121.
[13] 王志強,周立林,月煜程,等.無煤柱開采保護層實現傾向連續、充分卸壓的實驗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4,31(3):424-429.
[14] 趙 鵬,謝凌志,熊 倫.無煤柱開采條件下煤巖體支承壓力的數值模擬[J].煤炭學報,2011,36(12):2029-2034.
[15] 張國鋒,何滿潮,俞學平,等.白皎礦保護層沿空切頂成巷無煤柱開采技術[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1,28(4):511-516.
[16] 李欽民.淺析長走向跨斷層開采[J].中國科技博覽,2015(19):288-289.
[17] 耿 貴.綜采工作面跨斷層技術綜合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6(5):31-32.
[18] 賈 昆,李永紅,張鐵軍.大采高綜采工作面跨斷層開采[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報),2011(S):46-49.
[19] 何葉榮,孟祥瑞,徐雪戰,等.基于三維可視化的綜采工作面過斷層開采工藝仿真研究[J].煤炭技術,2015,34(2):77-79.
[20] 許延春,高玉兵.高承壓水條件下工作面過斷層理論分析[J].煤礦安全,2015,46(9):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