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春節一過,又迎來了春雨綿綿、溫暖潮濕的天氣。“乍暖還寒,最難將息”的時候,連墻壁都“出汗”,而人們受到濕氣的侵襲也容易變得疲倦和昏昏欲睡,呼吸系統疾病、感冒、胃腸不適和皮膚病等也逐個現身。專家提醒,溫濕季節,不妨經常用茯苓、淮山、薏米、扁豆、赤小豆這幾味比較平和的中藥材煲湯飲用,有健脾祛濕的功效。
春濕困脾又傷肝
春天來了,不少人覺得“春困”,感覺頭身困重、四肢乏力、肌肉酸脹或舌苔厚膩,這可能是濕氣重了。許多人都不把它當一回事,總是想著忍忍過去就算了??蛇@樣行嗎?
根據《黃帝內經》記載,濕邪為病,有外濕與內濕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淋雨涉水,居住潮濕等外界濕邪侵入人體所致,癥見惡寒發熱、頭漲腦重、肢體浮腫、身重疼痛等,多屬肌表經絡之病。內濕則是一種內在的病理產物,指脾腎陽虛、運化失職,導致體內水液停滯而濕濁內生。癥見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尿少、面黃、浮腫、舌淡苔潤等。
春天天氣相對潮濕,空氣中含水量較大,外濕困阻脾胃陽氣,引起人體血氣運行不暢、經脈不通。而春天又是肝氣主導的季節,肝氣旺盛,肝勝脾(木克土),以致脾胃不能很好地運化水濕,因此很容易引起水濕內困。內外濕“夾擊”,春天覺得身體不適的患者自然不會少。“現在內外兼濕的患者比較多。一部分為體質較弱的老人小孩和慢性病患者,本來脾胃功能較差,運化水濕的功能不強,加上外界濕氣重,易感受濕邪。另外還有不少年輕人,自視身體強壯就貪涼飲冷、起居不慎,或冒雨涉水,而導致外感濕邪?!敝嗅t認為濕邪有粘膩的特點,因而夾有濕邪的感冒,比一般的感冒更加難治。
祛濕先要辨體質
祛濕,顧名思義就是要把體內多余、異常的水分排走。雍主任說,要根據不同的體質有針對性地祛濕。除了內濕外濕之分外,內濕又分為濕熱和寒濕。濕熱是指熱與濕同時存在,春季濕熱典型特征為舌苔黃厚膩、小便短赤,皮膚出現瘙癢或起濕疹。寒濕典型特征為舌苔白厚膩、小便清長。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的祛濕茶,大部分是祛濕熱的,較少有健脾的功效,所以并不適合寒濕體質的人。“脾虛體質的人喝太寒涼的藥物反而更傷脾,最后很可能導致‘濕更重?!币虼耍顫袂白詈孟日堘t生辨別體質。不明體質的情況下,不要隨便亂喝祛濕茶或者煲涼茶。
少酸多甘養脾胃
濕氣一般夾“寒”而來,除了注意保暖外,多吃溫補、健脾胃的祛濕湯,讓濕氣隨大小便排出,無疑是祛濕的好方法。春天的煲湯水要達到去濕調養身體的效果,就應該以升補為原則,不能一味使用燥熱補品,以免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
專家特別指出,老人小孩在祛濕時各有側重。比如老年人煲祛濕湯時不宜選藥性太過寒涼或燥熱的原料,因為老年人機體功能逐漸減退,并且多氣血虧虛,煲祛濕湯時可以加入適量的補氣養血湯料,選用黨參、大棗、枸杞子、淮山藥、薏苡仁等配伍煲湯,能起到益氣健脾、淡滲利濕之效。而小孩煲祛濕湯時則應注意選料用量不宜過多,因為小兒各種器官功能還沒發育完全,即中醫所指的“脾常不足”,應考慮加入健脾消食的湯料,可選用淮山藥、玉米粒、芡實、山楂等煲湯,以助消食和胃、健脾利濕。
除了煲湯祛濕外,春天飲食還應“養脾胃氣”,少吃酸味的食品,多吃甘味的、祛濕的食品。“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則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復發的原因之一?!备饰妒澄锸淄拼髼?、山藥和薏米。此外還有:小米、糯米、高粱、豇豆、扁豆、黃豆、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而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則要少吃,它們會阻礙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
專家推薦,在溫濕季節,市民可以經常用茯苓、淮山、薏米、扁豆、赤小豆這幾味比較平和的中藥(各類濕癥都可以吃,每種藥材30克左右),搭配冬瓜、瘦肉、魚(如有利水作用的白鯽魚)等清淡食材煲湯喝,既營養又有利濕的功效。
(編輯 宋 瑾)
(投稿郵箱:656582829@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