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焦慮叫:我沒有加入3點鐘社群,會不會錯過區塊鏈!
1
3點鐘焦慮
春節這幾天,本來喜慶洋洋的,卻彌漫著一種莫名的焦慮,叫做“我沒有加入3點鐘社群”,翻譯一下就是: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區塊鏈,我會不會錯過!?
3點鐘社群是一個區塊鏈微信群,據說是集中了幣圈和鏈圈最牛逼的大佬們,更有佟麗婭、高曉松等娛樂圈人士加盟其中。“3點鐘”據說是一個口號,在區塊鏈即將到來的日子里,睡覺都是浪費時間,大佬們也是每天縱橫論戰到3點鐘。
而這個3點鐘社群的聊天記錄更是有意無意地不脛而走,成為在各個公眾號和群聊中刷屏的病毒。這一看,大佬們的畫風都是這樣的:
于是,沒加入3點鐘社群的人們開始焦慮了:大佬們都在聊區塊鏈,我沒加入他們的群怎么辦?我不懂技術,弄不來區塊鏈怎么辦?我不懂金融,弄不來區塊鏈怎么辦?好多人一夜之間發財了,眼下是不是就是末班車了……
區塊鏈,比特幣,就像一個幽靈,漂浮在中國大陸之上。
你看,今天大家面對區塊鏈、這種又不安又興奮的感覺,與前幾年傳統行業企業家小老板們面對互聯網浪潮的反應,何其相似……只不過這一次首先不安的,是上一波的受益者、互聯網人。
想當年,真是一個收割智商稅、焦慮稅的好時代,有些人只要包裝一句“互聯網思維”,就能讓小老板們乖乖掏錢,賺得盆缽滿溢。
那么請問,現在焦慮得要死了,怎么辦?
答案很簡單,看歷史。
2
還記得dos嗎?
80后小的時候,有一種焦慮,叫:我不會計算機,長大以后怎么辦?
那還是286、386的時代,電腦絕對是未來的浪潮,是大勢所趨,幾乎每個人都確信這一點,但是……
還記得你上機練習的第一臺終端嗎,當你啟動電源,看到黑壓壓的屏幕上一堆字符串向你襲來,記得那一刻窒息的感覺嗎?還記得最早學五筆,背輸入法嗎?還記得最早學basic語言嗎?
在那個時代,電腦是要“學”的,懂電腦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能。
直到后來win95出現了,你是不是忽然眼前一亮:這才是我想象中改變一切的電腦呀!
前一種體驗,是不是像極了今天,你聽到各種區塊鏈的討論:分布式、去中心、共識、智能合約、礦機……
上班頭幾年,09年的時候,電信人都很興奮,因為我們終于有了3G牌照,可以向市場推出比移動更領先的3G手機。于是我們大張旗鼓,向用戶一遍遍宣告。
可用戶根本不買單:3G是什么,我們用不著那么快呀。
也難怪,那時的3G手機很多都是諾基亞、三星的功能機,實在看不出3G有什么不得了。
直到蘋果問世了,安卓出現了,HTC流行了,當觸摸屏的智能機擺在面前,再也沒有人說3G有什么用了吧?
大眾不在意3g手機是什么,你強調的特性他都懶得去懂。直到蘋果安卓出現了,手機上網使用軟件居然比電腦上網還爽,于是很多的碎片時間無聊不知干什么的痛點被解決了。
大眾也不在意互聯網是什么,大眾只在意互聯網能做什么,能解決什么痛點。在早期,就是解決信息饑渴、可以搜無數信息(甚至不太好的……)和便捷溝通的問題。
我們看很多問題,還是要從技術和功能的炫耀中跳出來,回歸到產品用戶的常態,用戶究竟能用你做什么,解決什么痛點?
這才能讓人心悅誠服的明白,你有什么了不起,而不是就會說幾個概念和理念。
而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了,應用則往往停留在b端,解決行業特定需求,如同電腦和網絡早期的情形,都是政府軍方在用。
眼下的區塊鏈呢?體驗如同調制解調器的網絡、功能機的3g、dos系統的電腦,講很多東西還早。
區塊鏈缺一個國民級的交互,有如微軟的視窗、蘋果的觸摸屏。
從這個道理說,你現在就擔心被區塊鏈時代淘汰,就像調制解調器時代就擔心錯過互聯網一樣,是不是太早了?
我覺得不必太急、太恐慌錯過,從現在開始關注就好。今天移動互聯網起來的后起之秀,很多并不是從最早就開始涉足這個領域。
一個事情講方向,也講時機,講先進,也講切入。
3
為什么沒人說比特幣是郁金香了?
經歷了1到2月間的大瀑布、比特幣跌到6000美元、又高歌猛進的歷史,現在幾乎沒有人說比特幣是郁金香了。那些暢談比特幣大血崩的公眾號紛紛被打臉,現在看起來異常低智和拙劣,應該都是被“空軍”買通了吧?
前頭說,區塊鏈的大眾體驗還很早期、根本無法普及,但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炒幣”倒是確實普及了。
因為擊中了大眾的痛點:對于資產縮水的恐慌,如果再加一點,就是渴望財富上升通道卻無門的苦惱,所以幣一定是首先火起來的。
這個痛點非常明確清晰,只要金融危機仍在,只要政府增發、通貨膨脹的危險還在,只要中心化的權力仍然可以巧取豪奪,炒幣就是為了保護資產而做的必然補充。
更不要說,比特幣已經應用于所有跨境灰色交易的場合。只要“對沖政府增發風險”和灰色交易兩個明確的需求場景還存在一天,你就很難看到比特幣的倒下。
只有那些借著ico的空氣幣是郁金香,比特幣和區塊鏈都不是。
當然,你對區塊鏈的初體驗完全可以從適可而止的炒幣開始。不要一提炒幣就覺得low,談區塊鏈不談炒幣就像談陌生社交不談約炮一樣。
當然,區塊鏈的創業者們得小心,當年約炮是陌生社交的一記春藥,也往往最終毀了社交平臺,炒幣對區塊鏈一樣。
說實話,我用了半年思考比特幣徹底玩完歸零的可能性,大概只有幾種:
1、全體國家一致反對,同步清理礦機,而不是有些國家禁止、有些國家趁機賺錢。這是一個囚徒困境,對中美這樣的大國來說,不禁會有法幣被壓縮的風險,禁止會有錯過整個新時代的風險。別忘記,今年是戊戌年。
2、這些國家進一步把比特幣交易入罪,買賣等于吸販毒。
3、比特幣系統出現不可逆轉的巨大漏洞,黑客瞬間竊取無數或者在交易所清盤,導致所有人對安全性徹底失去信心。
以上三者全部發生,才真的有可能徹底重創比特幣,但是這個概率幾乎低到看不見。我更愿意相信另一種可能,威脅來自內部,一種比比特幣、以太坊先進很多倍的區塊鏈加密貨幣系統崛起,把他們趕出歷史舞臺。
也有人說,等所有人都買幣,韭菜不夠用了,就會崩盤。且不說這個邏輯對不對,現在真正在買幣的人群全世界加一起也就幾千萬,國內也就幾百萬,這個所有韭菜都進場、不夠用了還早得很吧。
只要金融危機持續發生,越來越多的錢進來,則上漲從長期看都是必然。
至于現在,伴隨著幣圈的規范化,出現一個中國版防火墻式的幣市是完全可能的,加密貨幣更有可能成為一個長期持有增值的資產,閃電般的拉盤砸盤會逐步減少,渴望迅速爆發的熱錢或許會失去耐心。
4
哪 些 是 忽 悠
1
現在顛覆bat?
至于創業者們,在互聯網的基礎層,我們真的可以用分布式的模式重塑一個bat?
一個區塊鏈的信息內容庫?
一個區塊鏈的社交平臺?
一個區塊鏈的電商交易體系?
那只有兩種可能:
1、bat模式下,用戶體驗仍有明顯的不可逆轉的痛點。
2、區塊鏈在某方面的效率比bat好上十倍,這個方面恰好大眾足夠關注。
我感覺最大的問題是,中心化的bat太好了,好到可以滿足我們在搜索、內容、社交、商務領域的絕大多數需求,以致看不到痛點了。
在痛點已經被中心化產品們高效滿足、體驗和效率沒有10倍提升的情況下,說這些都為時太早。
這更像是一次雄心勃勃的畫餅做市,因為之前所有的賽道最后都被騰訊阿里的跟進和投資了,但是這次你可以說:這是全新的形態,他們的基因適應不了,就像微軟跟不上谷歌、諾基亞跟不上蘋果一樣。
2
區塊鏈思維
還記得前幾年,什么互聯網思維特別流行嗎?單點、極致、快……
沒準過兩年,又會有區塊鏈思維:去中心、誠信第一、價值數據化、token模式、極客思維、利益共贏、不可篡改……
到時候,新一輪的忽悠又會開始。
3
去中心化的革命?
記住,警惕任何一個和你說去中心的人,因為他十之八九都是自己想當新中心。這樣的事情歷朝歷代還少見嗎?
去中心化是個噱頭。
在幣圈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呢?沒有了政府這個中心的監管,更多是幣圈的莊家割韭菜、結果回到了最原始的弱肉強食。
4
區塊鏈效率太低,不可能成事
現在很多人說,區塊鏈各方面的效率體驗都遠遠不如中心化網絡,根本不可能贏。
對于這種說法:我只想說“你應該重新讀讀《創新者的窘境》了!”每一種破壞式創新出現時,效率性能都往往遠低于主流產品,而只是在某一個方面遠遠勝出。從這個角度說,區塊鏈哪怕只是實現“記錄價值、關鍵大宗交易不可篡改”,其特性已經足夠撐得住的。
不是每件事都要效率高,結婚未必要效率高,關鍵是儀式莊重。
至于效率會不會一直不高,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
5
迷信3點鐘,才不叫“去中心”
現在很多人,把3點鐘群里大佬們的言論奉若神明,好像他們已經忘了,區塊鏈背后代表的是一種反權威、去中心的極客思維。
事實上,大佬們確實有更牛逼的資源、經驗、信息、人脈、眼光……這毋庸置疑。如果說他們會有什么局限的話,那可能是多年以來的成功歷程,會讓他們有某種思維慣性和定勢。
不要小看這一點,你如果沒有這種慣性和定勢,可以用更開放的眼光、更豐富的角度,你就有機會。
喬布斯、比爾蓋茨崛起之前,并不是最有大佬優勢的人,甚至技術也沒有絕對優勢。扎克伯格、貝索斯……他們每個人,都不是前一個時代的大佬。
正如《在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懂區塊鏈》一文說的那樣:
“在區塊鏈的世界里,完全可以站起來,不卑不亢地面對所謂的大佬,別一看什么傳統領域的牛人、大V說點啥,就叫著干貨膜拜之類,上帝給了你一次和他們處在同一起跑線、甚至有機會反超的千載難逢之機遇。”
各位,該學的學,該講的講,該早點睡覺還是早點睡覺,別學我。
來源:辯手李慕陽 作者:李慕陽
附加閱讀《區塊鏈“時代號”列車駛來,碾碎了精英們的春節》來源:一本財經 作者:零和
對于精英們來說,這個春節有點特殊。
他們身在曹營心在漢。
他們被區塊鏈攪動得燥熱難耐,在興奮、焦慮、恐慌、質疑中度過一個漫長春節。
在這個焦慮群像中,有一線投資人、有土豪、也有剛賺得盆滿缽滿的現金貸老板、還有一幫蠢蠢欲動的媒體人。
仿佛一輛名為“時代號”的區塊鏈列車,轟隆而來,裹挾著濃密硝煙,帶著碾壓一切的氣勢。
列車上的人,意氣風華,仿佛站在了時代潮頭;
列車下的人,焦慮恐慌,生怕錯過了抵達未來的機會……
01 三點鐘無眠
區塊鏈的狂熱,在一輪輪的炒幣浪潮中,被徹底激活。
從未有一個新生技術,如此接近金錢中心。
春節期間,一個大佬云集的區塊鏈群建立,因為有蔡文勝、薛蠻子、徐小平等人的參與,群被封上了“市值萬億”。
這個名為“三點鐘無眠區塊鏈”的群,攪動了一池春水。
“‘三點鐘變成了第一區塊鏈社區,成千上萬人如醉如癡每天干到夜里三點。為什么呢?因為她抓住了一個剛需一個高頻的痛點,所以一瞬間人們幾乎本能地擁抱了區塊鏈。”薛蠻子稱,大家是真的幾乎不睡。
眾大佬們在群內興奮的區塊鏈討論,被有意無意傳閱,并被媒體反復報道而刷屏。
△高曉松等一些名人紛紛入群
接下來,關于區塊鏈的熱情,飆升至巔峰。
此成千上萬個“三點鐘區塊鏈”分群建立,每個人,都在瘋狂地拉自己的朋友,一個群只需半天,就能爆滿。
02 被碾壓的春節
本來安逸的春節,也被這輛列車碾壓殆盡。
度假、歸家的精英們,絲毫沒有享受到放松。
某一線天使投資的合伙人羅先勇春節期間出國度假,卻因為突然而起的區塊鏈討論熱潮,搞得心弦緊繃,度假盡毀。
“時代號”駛來,誰最焦慮?
無疑是投資人們。
投資人可是“弄潮兒”,他們用資本控制著時代浪潮。
但猝不及防地,區塊鏈崛起,ICO等新式融資形式出現,并叫囂著要“革他們的命”。
“ICO通過發幣直接融資,根本不需要VC,這是個可怕的改變。”羅先勇在ICO這個形式出現后,就倍感焦慮。
而身邊很多看好的項目,直接放棄通過VC融資,而改為簡單粗暴的“發幣”。
“周期短、退出快,VC的功能正在被取代。”羅先勇稱。
在三點鐘群爆紅之后,一如羅先勇的投資人們,都百般焦急,“沒入群的,是不是都該被淘汰了?”
“當地的信號不好,一有WIFI就連上,趕緊看看有什么最新消息。”
但幣圈一日,人間一年。
即便是他24小時不間斷地看新聞,也覺得自己追不上“時代號”列車。
就在度假期間,他每日倒時差和團隊召開兩個小時的電話會議,會議討論做出了一個決定——年后就成立區塊鏈的投資團隊。
除了投資人,嗅覺也頗為靈敏的,無疑就是媒體人。
“朋友圈里,10條里有7條都是區塊鏈。”科技媒體人陳曉斌稱,整個春節他都在刷朋友圈,生怕錯過了任何一絲“干貨”。
“就算你再忙,再勤勉,在家人眼中,你不過是在玩手機。”陳曉斌因此被父母訓斥多次,春節完全裹挾在抱怨與焦慮中。
“5個月時間,關于幣和鏈的自媒體,就出現了數千家。”自媒體數據監測平臺的負責人稱,其中每日更新的,也有上千家,“就算是自媒體黃金時代,也沒看到如此火熱的崛起浪潮”。
“身邊有不下10個媒體朋友,自己出來創業,準備做一個區塊鏈自媒體。”陳曉斌稱,這已讓他無心干活,分分鐘都想自己出來,“打一片天下”。
一時間,自媒體和內容創業項目泛濫。
這其中,有一些毫無背景,只靠一桿筆;也有一些,會拉上幣圈大佬,“讓他們投資或控股。”一幣圈自媒體的創始人錢思言稱。
而春節期間,自媒體還在挑燈夜戰,“春節放假了,幣圈可沒有放假。”
團隊5個人,錢思言沒有時間回家過節。而其他4個,都窩在老家寫稿。
除了更新稿子,錢思言還在忙于和幣圈的大佬們“勾兌”,為了年后能拿到一筆融資。
但讓錢思言郁悶的是,媒體只是這條產業鏈的“配套設施”。
盡管幣圈多金,但分給媒體的,只有“殘羹冷炙”。
“大一點的自媒體,一篇文章只給一個ETH(以太幣),和其他行業的自媒體廣告報價,并無區別。”錢思言稱。
自媒體數據監測平臺的負責人稱,現在大多的區塊鏈自媒體,除了廣告,無非就靠培訓等傳統方式變現,因為競爭太激烈,僧多粥少,“活得并不好”。
媒體永遠是一個寡頭行業,行業只會認第一梯隊,而其他參與者,大多淪為陪跑。
03 焦慮與恐慌
在恐慌群像中,剛賺得盆滿缽滿的現金貸老板,無疑是最為焦急的。
眼見著“時代號”呼嘯而過,卻無論如何都搞不到一張車票。
2017年最大的風口,無疑是現金貸。
在這波浪潮中,誕生了諸多身價上億的土豪老板。
已有不少現金貸企業,投身到傳說中的下一個風口“區塊鏈”中。
比如掌眾金服,已宣布區塊鏈征信聯盟LinkEye達成戰略合作;拍拍貸也計劃成立區塊鏈研究中心。
在一些項目的背后,也閃爍著現金貸老板們的身影。
在項目ShareX的“成功募集完畢”的宣傳圖里,第一個就是小贏理財的創始人唐越。
“其實很多現金貸老板都在炒幣,我們的飯局里,前半場聊監管,后半場就聊炒幣。”某現金貸的創始人趙子宸說,“聊監管時,大家都覺得黯淡無光,但聊炒幣,大家兩眼放光”。
但大多數人,卻上車無門。
“我到處去接觸幣圈的人,但是這個圈子有門檻,不是說你有錢就帶你玩。”趙子宸手握數億資金去“敲門”,卻無人應門。
這個圈子從不缺熱錢,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趙子宸從未有這種挫敗感。
春節期間,他都沒有消停,四處找關系,希望有人能帶他入圈。
當暴富的捷徑近在咫尺時,沒有人還會循規蹈矩。
這波炒幣浪潮,正在“蠶食”實業。
“廠子拿去銀行抵押了,貸款500萬開始炒幣。”從事燈飾生產的老板盧延夕稱,剛入行的時候交了點學費,半年時間,500萬已翻翻。
“而現在燈飾生意競爭大,小廠的毛利只有10%,也就是是說,我需要賣力干10年,公司才能翻翻。”盧延夕稱。
而盧延夕在春節期間,一邊在緊盯幣價,一邊鼓動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加入炒幣浪潮。
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當大家不再進行物質和價值生產,而全面轉向投機的時候,經濟何來支撐之力?
04 反抗式冷靜
狼狽與倉惶中,春節結束。
“精英們”火急火燎地回到城市,擼袖鉚勁,準備搶上“時代號”。
除了急著上車的,還有一群人在冷眼旁觀。
很多人都在坐等崩盤。
他們并不看這波浪潮,并將其與當年的互聯網泡沫做對比研究,稱“兩者何其相似”。
“現在所謂的幣圈大佬,很多都是草莽出身,并非精英,而對區塊鏈的理解,極為粗淺。”羅先勇并不客氣地點評,這個領域中,實際上并無真正的“大佬”。
沒有專家,沒有權威,這是一片早期而草莽的江湖。
盡管有不少投資人在緊鑼密鼓布局,但絕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區塊鏈落地之難,難于上青天。”
“區塊鏈就是去中心的記賬系統。從精神和文化層面來說,就是反中心,反壟斷,是一種自由意識的體現。”羅先勇認為,這一波區塊鏈浪潮的崛起,除了金錢的誘惑,很大程度上,源自全球自由意識的爆發。
將被區塊鏈革命的,有所謂的“BATJ”等巨頭,也有銀行等金融中心媒介,而還有一個終極目標,就是“國家”。
而目前,自由意識和自由形態,到了落地開花,并成為主流的時代了嗎?
“土壤可能并不具備。”羅先勇和很多一線的投資人都討論過這個問題,結論是尚不成熟。
首先,“中心”必然反抗。
不論是銀行、巨頭、還是政權,都不會允許“被革命”。
其次,行業真的能在現階段脫離監管嗎?
比如說金融行業。
錢依附于中心流動,一個核心的目的,就是用于“監控”。
如果錢完全脫離中心,自由流動,毫無監管,會怎樣?
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某種意思上,就是經濟過度自由的結果。
狡黠貪婪的華爾街人,包裝了一個華麗泡沫,對全球經濟進行了洗劫。
“金融領域缺乏監管,必然導致精英層對底層人群的掠奪,因為人性貪婪,無人幸免。”羅先勇稱,金融的完全自由化,一定會走向這一結果。
當然,不能因為困難重重,就要放棄對新事物的探索和追求。
自由意識的崛起,畢竟還是未來趨勢。
音符
未來已來,只是不能低估了抵達未來之路的曲折。
“越是狂熱,越要冷靜。”羅先勇稱,在集體情緒的渲染下,人很容易偏離航線。
透過狂熱,去看本質,布局真正的價值投資,才能占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