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航
【摘 要】新時代下,我們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作為生態系統的基礎和關鍵,水生態安全問題關系直接關系這一目標實現與否,而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思想在價值取向、制度體系、機制設置三個維度為水生態安全建設提供了指引,為保障水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水生態安全;價值取向;法律制度;市場經濟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5-009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5.039
水生態安全,是關系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進而關系到經濟、社會等安全的重要命題,因此在新時代下應以更大的決心來治理水生態問題,十九大報告中的重要思想為保障水生態安全做出了頂層設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完善以保障水生態安全的法律體系;建立健全水市場機制。
1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凸顯水生態安全問題的價值取向
為了誰,以誰為中心,是探討一切問題首先進行的哲學思考。在我國,歷來有重視民本的政治傳統,先秦時期的“民為邦本”、漢唐時期的“民重君輕”、宋元明清時期的“民主君客”仍具有深遠影響。共產黨人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更是做出了人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偉大判斷,從革命時期的“為人民服務”,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無一不彰顯人民群眾對社會、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馬克思主義政黨更是將以人為本作為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應有之義,因此在新時代下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水生態安全問題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把“人”作為評價水生態安全建設“利”、“害”標準的價值尺度。水生態系統天然具有自然和社會兩大形態,并由此延伸出其自然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水生態安全建設過程中,片面強調自然價值,對于人自身價值和需求的漠視,必將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忽略了社會價值,水生態安全建設就失去了意義和動力。將人作為價值標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一切的研究、實踐均應該以此作為起點和歸宿[1]。此外,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決定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因此水生態安全建設應該“強調滿足基本需要和長期保障的重要性”[2],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水生態安全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處理好水生態與自然界、水生態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充分尊重其自然價值的同時不斷激發其社會價值,逐漸實現兩大價值的趨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真正實現人水相親、自然和諧。
堅持以人為中心,就要重視人民群眾在水生態安全建設程中的整體合力。十九大報告指出,解決環境問題,要堅持民眾共治,構建公眾參與等多維治理體系,這為水生態安全建設提供有益借鑒。恩格斯在闡述其合力思想時指出:“有無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3],即整體是個體有機結合的結果,整體性能的發揮仰仗個體功能的協調作用。水生態安全建設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個層面,橫跨多個部門和領域,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有整體。個體作用及由此得到的合力決定了水生態安全建設的發展方向。社會公眾是水生態建設的基礎和主體力量,包含每一個個體人,在水生態安全建設過程中,只有堅持大眾參與,充分激發單個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形成并壯大由此產生的“總合力”,才能不斷優化水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能,實現天藍水綠的美麗中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以水生態安全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預言,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具備人類自由發展的生產力、生態環境等外部條件,因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為之奮斗的最高目標。而目前,我們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所追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已由“物質”、“精神”的二位一體擴展為“物質”、“精神”、“生態”三位一體。作為重要影響因素,兩大目標的實現需要水生態系統處于最佳狀態,這就要求水生態安全建設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以水生態安全確保生產力發展和生態安全,確保全面小康和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從而為人的自由全面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 著眼水生態安全系統的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維護水生態安全的法律制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仰仗的正是法律所發揮的硬性約束以及違反法律所受到的制裁和懲罰,將法律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國家治理如此,水生態安全問題亦然,保障水生態安全,必須堅持依法治水。然而目前,我國確保水生態安全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近年來,面對日益嚴峻的水生態安全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各省市級政府已經相繼制定出臺并實施了多部涉及水生態安全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根據需要,立法部門對涉及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單行法律也做了必要的修改,如《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然而從確保水安全的戰略角度來看,我國現行的水法體系、制度和管理體制仍無法滿足水安全及其維系的其它各項安全[4],實現依法治水,必須著眼于與水生態系統相關的法律制度的構建。
完善以《水法》為核心的水法律體系。目前具有水生態安全維護功能的中國國內水法已經逐步建立起來,但在水資源管理、氣態水資源、流域水資源保護、節水等與水生態安全密切相關的方面仍未出臺專門法律,因此要不斷填補空白,研究制定《水資源管理法》、《流域水資源保護法》、《氣態水資源條例》、《節水條例》[5]等規章條例,做到治有所依。同時,針對國家政策,及時修改并出臺相關規章制度。目前,我國正推行河長制,就可以將其好的經驗辦法法制化、制度化,利用約束力進一步激發其正面效用,為水生態安全問題夯實基礎。
完善關系水生態安全的其它法律體系。水生態安全系統即自成體系,又是一個子集,它與大氣、生物等系統共同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水生態安全是其關鍵而又非常脆弱的一環,按照馬克思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其它任何一個系統出現的問題都會波及水生態安全,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要維護水生態安全,必須完善大氣、生物等相關法律體系,將外部環境對水生態安全系統造成的威脅降到最小。
除此之外,要不斷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水行政執法能力。法律的生命在于執行,要不斷加強水行政執法人員的知識培訓和道德教育,通過以水法體系為主要內容的知識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素養和業務素質,提高執法者利用法治思維、法律手段解矛盾的能力,實現人與水生態和諧共生發展。
3 利用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水市場機制
保障水生態安全,首先應在安全范圍內確保水資源的量和質,而在我國,這兩方面情況卻不容樂觀。我國水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極少,有數據表明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世界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預計2030年,我國將缺水400億—500億立方米[6],盡管如此,在農業、工業和日常生活用水方面仍浪費嚴重。除此之外,我國水資源還存在污染嚴重的情況,大量生產生活廢水被肆意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水質嚴重污染,水污染又導致可用水量的進一步減少,加劇了我國水短缺的現狀。水資源在量和質上沒保障,水生態安全問題就無從談起。法律對水生態安全的保障雖具有絕對有效性,但再詳細周到的條文也不能窮盡水安全產生的問題,而從新問題的產生到形成法律條文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就要借助及時有效而靈動的市場機制來填補法律條文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空白。
建立水權交易平臺,建立水權交易平臺旨在提高水資源交易的效率,其中至少包含水權管理、信息服務、交易操作和交易結算[7]四方面內容,通過科學、公平的水權交易機制減少交易雙方風險。此外,還應借鑒國外先進的水權管理經驗,如實行水事活動公開化,建立用水者協會,使公眾參與到水權管理、分配、交易、監督等各環節,從而確保水權交易平臺順利運行,為水資源公平交易打下基礎。
完善水價形成機制。我國實行水資源政府定價模式,所制定價格與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并不匹配,水資源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的不平等是造成用水浪費、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因之在制定水價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市場供需為水資源制定合理的商品價格,市場定價能很好反映水商品的價值、附屬在水資源上的人的勞動及附加價值,并形成包含水資源成本價、人工費、環境補償費等在內的水的價格。在此基礎上,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在正常波動范圍內對水價進行必要調整,確保水市場的正常運行。
完善水市場配套設施。我國水市場建設尚在探索階段,無論在資金、技術還是人材方面都需要予以支持,因此可以加大對水市場建設的資金投入,為水市場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完善蓄水、輸水設施,加大技術支持,建立網絡交易平臺;圍繞水交易、水管理等內容開展培訓,出臺有利政策,鼓勵人材向水市場的流動,做好人材儲備;同時還需構建完善的水市場法律和監管機制,多管齊下,為水市場運行從而為水生態安全保駕護航。
4 結語
水生態安全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水生態安全建設亦是一個具有非凡意義的重大課題,在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正確把握其價值取向、完善其制度保障、建立其市場機制,還需依靠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管配合、還需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介入、還需創新科技的支持,畢竟,水生態安全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是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曹峰,劉小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本問題探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2]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存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新建,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8-479.
[4]何艷梅.水安全與依法治水[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7(5).
[5]陳德敏,喬興旺.中國水資源安全法律保障初步探究[J].現代法學,2003(5).
[6]嚴立東,岳德軍,孟慧君.城市化進程中的水生態安全問題探討[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7]王鑫,左其亭,韓春輝.面向水安全保障的水市場構建[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