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騫
【摘 要】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迎來了小康社會,在日益富裕的今天,大眾化的高等教育中,大學生輟學問題逐步凸顯出來,本文即富裕社會與大學生輟學問題研究,對大學生輟學原因進行分析,并從高校、社會、家庭三個方面作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富裕社會;大學生;輟學
中圖分類號: G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5-014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5.060
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普及化階段,社會經濟在不斷快速發展,高校的師資及設備、基建等條件也不斷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正在蓬勃發展,但是,近年來,輟學大學生人數逐年有所增加,經濟的發展在推進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似乎也帶來了不小的問題。
自20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針對學生中途停止學業問題開展了廣泛討論,Tinto(1975)給出了大學生輟學的兩種情境定義:(1)中途離開曾經注冊的大學;(2)不能在任何一個高等教育機構得到學位。國外學者在研究學生輟學過程中著重研究種族、膚色、家庭受教育背景、經濟狀況等因素,甚至有學者增加了幫派、吸毒和就業市場等因素。國內專家學者也曾對大學生輟學現象做了一定的研究,通過對有關大學生輟學文獻的索引,發現學者對大學生輟學的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1998年以前,1999—2003年前后以及2004年至今,是從主要對由疾病導致的大學生輟學研究逐漸過度到主要對由非疾病導致的大學生輟學研究。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經濟、體制,學者在非疾病導致的大學生輟學問題上,大體將輟學類型分為學習型輟學、貧困型輟學、心理性格問題輟學、創業型輟學以及迷戀網絡主觀性輟學。
通過研究調查,專家學者認為影響大學生輟學的諸多因素都或多或少的與家庭及個人經濟狀況有關。由于經濟貧困導致輟學問題,我國早已開展了針對性措施,教育部和財政部已多次召開研討會議、下發文件,建立了日臻完善的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通過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基金、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多種途徑。但由于經濟原因導致的學生心理上的問題缺并不容易改善,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在自我認知中容易產生自卑感,在人際交往中會自我隔離,阻礙其融入學校,缺乏歸屬感。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學校、家庭、社會以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富裕社會”的到來
1978年,新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5年里,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 如果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整個生活消費支出的恩格爾系數在40-49%為小康,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7.9%和43.7%。2011年,城鎮家庭恩格爾系數35.7%,人均GDP達到了5000多美元。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7.1%和40.8%。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可以說中國城鄉已經或者正在步入富裕社會。社會的富裕讓人們更加注重起了教育的重要性,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擴招、大眾化,都昭示著我國教育的進程在不斷發展與加速,但伴隨而來的教學中出現的各種教育問題。在高等教育中,大學生輟學問題越來越擴大化,生活的富裕、人們對教育認知水平的提高并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反而加劇了這一問題的產生。
2 大學生輟學成因分析
人的全面發展是物質生活與思想精神生活協同共進的高度統一,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GDP的不斷上漲,恩格爾系數的不斷下降,都表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精神生活相對極度匱乏,豐富的物質生活同貧瘠的精神生活形成難以融合的矛盾。人應當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追求并擁有富裕的精神是人類的根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應當從精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據與生活的意義所在。因此關注和追求精神富裕是當今社會所必須的一項新課題,更是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
2.1 大學生自身因素分析
2.1.1 大學生迷戀網絡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需要的層次逐增強,指出人的動機是基于需要產生的。有些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和信息,其自我實現需要引致動機非常強烈,但常常包含著盲目性而使強烈的動機產生歧義。
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游戲和網絡社交成為一些青年的生活方式。CNNIC列出互聯網十五類最高網民比例的應用分別是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網絡音樂、網絡新聞、網絡視頻、網絡游戲、博客、微博、電子郵件、社交網站、網絡文學、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網上銀行、論壇。網絡幫助人們更方便快捷的生活,卻也大大分散學生在上課期間的注意力,降低了學習熱情,提高了逃課概率。
2.1.2 大學生心理脆弱
心理問題是引導大學生輟學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進入大學以前,學生生活單純,學習是首要任務,沒有經受過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緒化,遇事不冷靜、不理性,情緒波動起伏比較大,自控能力弱是大學生心理的普遍表現。在剛進入大學,一部分學生因不適應而成績有所下滑,有些人能夠及時調整過來,但有些則因此而一蹶不振,消極下去,以一種自暴自棄的態度面對生活。
2.1.3 大學生崇尚自主創業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世紀,富裕的社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物質的追求,新一代的年輕人更是如此,新聞網絡中總能聽到某某大學生自主創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無疑對大學生有很大的誘惑力,不少大學生選擇在大學里做一些生意,以望能有所成,而然,他們過于注重這一物質上的積累,而忽略了學習,甚至有部分人為了做生意而放棄自己的學業。可以說,這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但總有一些大學生為追求利益而漠視了高校的意義。
2.2 家庭因素分析
一位人格心理學家說:“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人格發展的基石。”家庭對于孩子的性格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自七十年代末獨生政策實施以來,“四二一”的家庭模式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孩子成為家庭唯一的中心。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現在,父母長輩也更愿意給孩子優越的生活環境,充足的物質資源,在這些給予過程中,很難掌握其中的平衡,大部分家長容易把這種愛轉化成溺愛。家長在培養過程中過分偏重智育而忽略德育,偏重物質教育而忽略精神教育,普遍存在只要成績好想要什么給什么的“唯成績主義”。在家長百依百順、袒護包庇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孩子容易養成好逸惡勞、自私自利、飛揚跋扈、意志薄弱的品性,尤其在學生進入大學獨立生活后,這些問題便逐漸暴露出來,成為大學生在大學生活的隱患。
2.3 學校因素分析
目前我國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立足點是德育、智育、體育等,而落腳點則在智育。這應當被視為是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不足之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角色往往是“灌輸者”與“被動接受者”,利用書本、課堂等方式“照本宣科”,學生不信任老師、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與交流,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變得狹窄。另一方面,高校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專門的政治輔導員和心理輔導員,即使具備相應的人員配備,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輔導員和心理輔導老師的相交點太少, 在某些方面政治輔導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甚至是沒有交集的。著導致了輔導員不能及時獲得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變化,對大學生生活和思想關心不夠的狀況。
3 大學生輟學問題解決方法
大學生輟學問題的解決并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主動性、學校主動性、社交系統主動性的主導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解決大學生輟學問題時,也要結合家庭、學校、個體和社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多層次的教育網絡。
3.1 高校加強大學生管理與教育
完善和實施學校監督制度,加強對宿舍的管理,減少大學生夜不歸宿的情況,通過嚴格的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等制約大學生的行為舉止。高校應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診斷與咨詢,同時,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主要輔導人員,更需要加強心理健康的培訓,以便在學生有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開導。
3.2 社會擴大影響力
一個社會所特有的文化對個體的成長影響很大。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環境應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宣傳優秀的社會案例,營造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勇于進取,謙虛謹慎的社會氛圍,從而影響學生價值意識。當今社會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遠高于精神的追求,普遍的物質主義至上的原則需要我們共同改變,多一點精神追求少一點物質追求。文化體系的構建結合管理制度的健全構成良好的社會體系,促進大學生教育發展。
3.3 家庭教育
學生的觀念多來自于家庭的教育,是從小養成的,有些家長喜歡用物質報酬讓孩子完成一些任務,無論是有關成績的提升還是做一項小小的家務。在一部分家長認為這是快速有效的方式,但深入這一方式的背后,容易養成孩子唯物質至上的思想,在學生進入大學后,尤其能夠體現出這一教育的弊端。家長與孩子相互溝通,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創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富裕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來源社會與家庭,在步入高校以后,學校作為他們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擔負起了對這一群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責任。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各部門、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形成多層次教育才能有效。然而當學生寒暑假回家時,或因病休學在家治療等情況時,家人則應給予更多的教育與鞭策。家長應該通過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減小環境的不利影響,與孩子多溝通,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進行意見交流,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長也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糾正其不良行為。
【參考文獻】
[1]陳天利.淺析大學生輟學的成因、表現及對策[J],前沿,2011,(11)
[2]汪青松.精神富裕視域中的高校貧困生扶助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09:63-64.
[3]畢麗佳.“元培計劃”及多學科視角下分析高校輟學問題[J].考試周刊,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