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輝放 朱恒乾 李青云 李猛威 李 斌
(1 廣州風行乳業股份有限公司;2 廣州華美牛奶有限公司;3 廣州市從化區動物衛生監督所;4 廣州市從化區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管理中心)
荷斯坦奶牛最適溫度區間是4.4~21.1 ℃[1],超過25 ℃將處于熱應激狀態,干物質采食量和產奶量開始明顯下降,超過30 ℃后每上升1 ℃產奶量會下降5%左右[2]。華南地區為亞熱帶氣候,每年1~4月和11~12月氣溫較低,較為適合奶牛生產,奶牛產奶量相對較高;而5~10月則為高溫高濕,奶牛熱應激反應嚴重。按照乳制品消費的市場規律,5~10月屬于消費旺季,生產的生鮮乳為夏季奶,其余月份所生產的生鮮乳為冬季奶,對應乳制品消費的淡季[3]。在5~10月半年的時間內,生鮮乳產量較低,同等泌乳階段單頭牛日產奶量與春冬季相比可降低3 kg以上,導致冬夏季產奶總量比例(簡稱“冬夏奶比例”)較高。夏季是乳制品市場銷售的旺季,生鮮乳需求量大,但由于夏季生鮮乳產量少而造成了生鮮乳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狀況,而冬季生鮮乳產量多又會給乳品加工、銷售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通過強化生產管理、育成牛繁殖調控,加強夏季防暑降溫等工作,促進夏季生鮮乳產量提高成為牧場生產管理的又一關鍵環節。以色列的一個研究報道顯示,采取高強度降溫措施可將冬夏奶比例降低至1:0.98,而一般降溫措施的冬夏奶比例為1:0.91[4,5]。
通過總結2008~2017年華美牧場冬夏奶產量和比例數據(表1),可見冬夏奶比例呈現出“大小年”的規律,比例較小的年份為2009、2011和2014年,此3 個年份冬夏奶比例均小于1.2:1;比例較大的年份為2008、2015、2 0 1 6和2 0 1 7年,比例均大于1.3:1,2016年的冬夏奶比例高達1.43:1。
追溯近10 年華美牧場的生產情況,可以以搬場時間2015年為界限,劃分兩大階段:搬場前和搬場后,搬場前除2008年外,冬夏奶比例相對較小,有4 個年份在1.2:1以內,尤其是2011年比例降低為1.11:1;搬場后受搬遷應激和奶牛集中投產等因素的影響,導致2015年和2016年冬夏奶比例再次升高。以上兩個大階段可具體細分為4 個小階段。

表1 2008~2017年華美牧場冬夏奶產量和比例

表2 華美牧場2008~2017年冬夏季產犢數據表
因2008年下半年開始使用沙床,產奶量得到了明顯提升,使得冬季產奶量大幅提升,同時夏季因受到舊的硬件條件限制和防暑降溫設施不夠完善的影響,產奶量相對較低,導致冬夏奶比例較高,達到1.40:1。使用沙床后,2009年夏季產奶量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冬夏奶比例隨之降低為1.15:1,而自2010年開始因牛場硬件條件老舊情況加劇,造成夏季熱應激問題較為嚴重,夏季的產奶量受到影響,引起冬夏奶比例提高至1.30:1。
牧場因為搬遷,工作效率和質量均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時,隨著硬件條件進一步的惡化,防暑降溫、牛舍環境衛生等方面也出現較大的問題。為避免出現2010年冬夏奶比例過高的狀況,華美牧場在2010年加強了青年母牛的繁殖調控工作,增加夏季產犢數量,并對防暑降溫設施進行了小范圍的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將冬夏奶比例降低為1.11:1,雖然2012~2014年冬夏奶比例有所上升,但均沒有超過2010年的比值,平均值為1.20:1。
2015年冬夏奶比例較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受牧場搬遷應激影響。牛群整體產奶量下降,部分牛只因不適應新環境而被淘汰。二是受用水問題的困擾。防暑降溫措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進一步導致奶牛產奶量降低,當年日單產最低點為16 kg/頭左右,最終導致2015年成母牛年單產比2014年降低了約600 kg/頭,冬夏奶比例大幅上升,達到1.34:1。2016年夏季同樣遇到了用水問題,8月每天噴淋總時間不到4 h,不能滿足奶牛的防暑降溫需求,泌乳牛年單產下降嚴重,日單產最低點約為17 kg/頭,直接減少了夏季產奶量。同時,730 頭進口的澳洲奶牛在2016年10月陸續投產,至12月底,約有70%的澳洲牛投產,加之本場泌乳牛數的增加,與2015年同期相比泌乳牛數量多出近500 頭,導致冬季產奶量激增,直接拉大了冬夏奶比例,達到1.43:1。
2017年1~8月為澳洲牛集中投產的持續影響期,其中1~4月為高產期,但隨著泌乳天數的增加,泌乳牛單產逐步降低,5~8月該批奶牛逐漸進入泌乳后期,至8月底開始進入集中干奶期,泌乳牛數量大量減少,低于1 400 頭,與年初最高1 800 頭相比減少400 余頭。2017年9月底開始大產期,產犢數量多達300 頭以上/月,但此時期仍處于大干奶時期,泌乳牛數量增幅較小,10月以后,大產期已過,泌乳牛數量重新回到接近1 800 頭的水平,年底超過1 900 頭。綜合2017年變化情況,泌乳牛的數量及生理階段的變化導致冬夏奶比例較高,預計達到1.33:1。
雖然2017年泌乳牛數量多,并進行了冬季集中產犢,冬夏奶比例卻比2016年降低了10 個百分點,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用水問題得以解決,噴淋可以達到奶牛防暑降溫的基本需求;二是生產管理進一步加強,各部門的工作質量及水平有所提升;三是自2017年8月開始改造部分風扇、噴淋系統、牛舍遮陽、牛舍內照明設備,并調整奶牛營養配方,通過以上措施的逐步實施,產奶量有所提升,泌乳牛8月單產月底比月初平均提高2 kg/天,往年此月份均為下降趨勢,而2017年出現了歷史性的逆勢上升趨勢,與2016年同期相比,泌乳牛日單產平均高出2 kg以上。
華美牧場成母牛全年不控配,發情即配種,通過調整育成牛配種月齡、數量等冬夏季產犢數量,結合2008~2017年產犢數據可以看出,除2009年外,其余年份全場的冬夏季產犢比例均小于1:1。尤其是2012年至今,保持在0.78:1左右(表2)。原因在于通過將育成牛冬夏季產犢比值根據成母牛產犢計劃做了相應的調整,因此冬夏季育成牛產犢數量的比值變化幅度較大,由2.22:1(2009年)減少到0.74:1(2015年)。通過調整,在現有牛群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保障夏季產犢數量,表明華美牧場多年來有意識地通過調整繁殖計劃,進而調整冬夏奶比例取得了成效。除2016年因澳洲牛10月開始集中投產導致冬季產犢比例相對前后幾個年份有所提高外,其余年份全年冬夏季產犢數量比值均較為均一。通過育成牛繁殖計劃調整冬夏季產犢數量對平衡冬夏奶比例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華美牧場在設計時,行業內對防暑降溫的理解還停留在加強通風和合理利用噴淋的階段。目前,防暑降溫已有了明確的數據作為指導:風速超過3 m/s,噴淋時長的要求也可以精確到秒。在此需求下,相比現有的硬件條件,風速不足3 m/s甚至低于2 m/s,噴淋出水壓力較低不但不能快速打濕牛身甚至會造成用水過多,而給環保工作帶來更多壓力,因此亟需對硬件條件進行一定的升級改造。
做好奶牛防暑降溫是夏季穩定牛奶產量的重要工作,牛場夏季常用的降溫措施是風扇配合噴淋[6~8],通過用水反復噴濕和吹干奶牛皮膚達到帶走奶牛產生熱量的目的。華美牧場一直致力于改善奶牛生活環境,提高奶牛舒適度,降低夏季奶牛熱應激,對牛舍風扇和噴淋系統進行改造,使風速達到3 m/s以上,噴淋系統采用自動控制設備,夏季一般按照噴水45 s、吹風5 min的頻率交替進行,采食高峰設置為噴水45 s、吹風4 min的頻率,牛只較少的時段適度延長吹風時間。
成母牛熱應激較育成牛嚴重,對熱輻射更為敏感[9],夏季溫度高、光照強,晴天狀況下戶外光照強度高達10 000 Lux以上,陰天狀態下仍有1 000 Lux甚至更高,而舍內奶牛所需光照強度達到180 Lux則可滿足需求,且每天最佳的光照方案是16 h足夠強度光照和8 小時黑暗[10]。在強光照射下,也表現出嚴重的光應激反應,出現嚴重的聚堆現象[11],影響采食、休息,并加重肢蹄發病。因此,華美牧場在牛舍兩側安裝遮陽網和完善牛舍周圍綠化的基礎上,在牛舍兩端安裝遮陽板,減少熱輻射和光應激。同時,改造牛舍內部照明設備,用高亮度LED燈替換傳統光管,夜間照明光照強度由不足100 Lux提高至180 Lux以上,通過降低熱輻射和光照管理,為奶牛提供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
在繁殖計劃方面采取調整育成牛投產時間的措施適當增加夏季產犢數量,繁殖調控措施是2017年在10~12月縮短育成牛參配月齡,由原來的平均14 個月提前至13 個月,增加2018年7~10月的產犢數量,預計在該3 個月可增加120 余頭產犢,可在2018年7~10月增加2 噸/天的產奶量。同時,為了進一步平衡冬夏奶比例,2018年配種計劃中對育成牛采取了第一季度延遲2 個月配種和第四季度提前1 個月配種的措施,即第一季度初配種月齡延遲至16 月齡,第四季度提前為13 月齡,通過加大調整育成牛配種計劃的力度調節夏季產犢數量,為夏季產奶量提升提供泌乳牛數量的保障,后續年份將持續通過奶牛繁殖計劃對夏季產犢數量進行調整,增加夏季產奶量,促進冬夏奶比例降低。
華美牧場地處廣州亞運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從化無疫區),根據無疫區的管理規定,牧場防疫工作更為嚴格,不但需要按要求做好規定的疫苗接種和抗體檢測工作,還需做好引進奶牛凍精跨省調運的報批、檢疫等工作。因此,為順利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需加強與當地動物衛生監督部門及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管理中心的溝通,配合管理部門做好相關手續報批等工作,結合公司的生產需求、引種計劃,統籌落實全年生產計劃,尤其是做好引種方面的工作。
增加夏季產犢數量同樣也有一定的風險,在熱應激狀態下產犢對奶牛健康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被動淘汰數量可能有所增加,且夏季配種受胎率較低,對繁殖工作也會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在加大防暑降溫投入,提升夏季對抗熱應激能力,促進生產管理和提高科學養牛能力,并兼顧環保處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上,未來的3 年內可將冬夏奶比例降低至接近1.1:1的水平。
[1] 施正香,王朝元,許云麗,等. 奶牛夏季熱環境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J]. 中國畜牧雜志,2011,47(10):41-46.
[2] 李麗,王慶澤. 高溫季節避免奶牛產奶量下降的措施[J]. 養殖與飼料,2011(11):8-9.
[3] 于靜,沈盼,施正香,等. 開放式牛舍夏季熱應激對奶牛生產力的影響[J]. 中國奶牛,2017(7):14-17.
[4] Israel Flamenbaum,黃鴻威,夏建民,等.熱應激對奶牛的影響及緩解措施[J]. 中國奶牛,2015(17):58-61.
[5] Israel Flamenbaum,黃鴻威. 夏季如何對抗奶牛熱應激[J]. 中國乳業,2015(9):41-44.
[6] 康坤,王鴻澤,胡駿鵬. 奶牛熱應激的調控技術措施[J]. 中國乳業,2016(10):28-29.
[7] 李榮嶺,鮑鵬,薛光輝,等. 噴淋對牛群夏季產奶量的影響[J]. 中國奶牛,2016(8):5-8.
[8] 徐明,劉桂瑞,王斯日古楞,等. 牧場不同區域和奶牛生理階段對夏季奶牛熱應激程度的影響[J]. 中國奶牛,2016(6):15-18.
[9] 王仁剛,王蘭惠. 牧場光管理之牛舍照明[J].中國乳業,2017(9):24-27.
[10] 董殿元. 夏季保持奶牛穩產高產的飼養管理措施[J]. 養殖與飼料,2014(7):22-23.
[11] 王贊江,孫詠梅. 夏季奶牛行為學觀察[J].中國乳業,2011(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