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權縣中醫院(476800)馬云霞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經胃鏡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而進行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齡32~71歲,平均52.5歲,全部患者排除消化道腫瘤、消化性潰瘍、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胃癌、胃淋巴瘤、心肝腎功能衰竭及胃大部分切除術,這些患者均接受手術取胃黏膜組織,并且進行病理學診斷。
1.2 方法 胃鏡檢查:這些患者接受胃鏡檢查,胃鏡下檢查表現有胃黏膜皺襞平坦、消失,可見局部血管組織,表現有假性息肉顆粒狀,部分黏膜位置可有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評判分級及其他胃炎表現可參考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1]。病理檢查:進行胃鏡下取黏膜組織,獲取后常規HE及Giemsa染色,通過3名病理科醫師進行診斷,根據鏡下腺體萎縮情況進行分級:輕度萎縮:腺體萎縮減少少于1/3;中度萎縮:腺體萎縮減少1/3~2/3;重度萎縮:腺體萎縮減少超過2/3。根據鏡下腸上皮化生腺體的數量進行分級:輕度化生:化生細胞達到固有細胞的1/3;中度化生:化生細胞達到固有細胞的1/3~2/3;重度化生:化生細胞超過固有細胞2/3。
1.3 統計學分析 通過件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率的比較進行卡方分析,P<0.05時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在使用胃鏡檢查確診為萎縮性胃炎的80例患者,采用病理檢查確診為61例,符合率為76.25%,并且伴有腸上皮化生的有18例,發生上皮內瘤變患者有10例。在80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鏡下表現為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見,黏膜皺襞變小甚至消失,并且伴有黏膜充血、紅斑等表現,這19例患者做病理發現其中有9例患者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符合率為47.37%,其中有5例確診為淺表性胃炎,8例患者伴有腸上皮化生,3例患者伴有上皮內瘤變。有25例患者胃鏡可見黏膜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呈顆粒或結節樣改變,這25例患者經病理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有20例,符合率為80.0%,其中有3例發生腸上皮化生,3例發生上皮內瘤變。有39例患者在做胃鏡表現為黏膜下血管清晰,黏膜皺襞變小甚至消失,同時伴有黏膜凹凸不平,有顆粒樣或者結節樣改變,這39例患者中作病理其中有36例患者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符合率為92.31%,其中有7例患者發生腸上皮化生,4例患者發生上皮內瘤變。胃鏡下表現為黏膜顆粒樣、皺襞樣改變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經卡方檢驗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X2=1.035,P=0.826)。胃鏡下血管清晰,黏膜皺襞平整、黏膜皺襞消失伴有顆粒樣改變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經卡方檢驗對比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X2=0.2863,P=0.626)。胃鏡下表現為血管清晰可見、黏膜平整與病理診斷符合率差異顯著,并有統計學意義(X2=10.236,P<0.01)。
臨床中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隨著影像學的發展,胃鏡較以往相比具有更加清晰的圖像,可以清晰觀察胃黏膜、血管、皺襞的變化情況,也就相應提高了慢性萎縮性診斷率,但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金標準還是依靠病理診斷,并且可以直接觀察到黏膜下腺體的改變情況[2]。在本次研究中發現當胃鏡檢查顯示血管清晰可見,黏膜皺襞變小甚至消失,并且黏膜可見顆粒樣改變時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可達92.31%,并且高于胃鏡下血管清晰,黏膜皺襞平整的符合率,差異顯著并有統計學意義。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存在差異的原因是由于:①胃鏡受到操作的限制,醫師在對慢性胃炎的診斷特點把握不清楚時就會發生漏診、誤診,而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每個階段的表現不盡相同,早期的萎縮性胃炎主要表現為黏膜皺襞的平整,血管清晰可見,此時的活檢部位比較難以確定,此時病理診斷準確率較好。②病理的采取:病理部位的采取也是重要的條件,當采取的組織部位同時可能產生的病理診斷也不相同。所以在臨床只能結合病理檢查與胃鏡檢查的結果,提高對疾病的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