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本溪市第一人民醫院(117000)程紹君
股骨頸骨折屬于一種常發于中老年群體的骨折類型,發病部位為髖部,患者臨床表現以髖部疼痛、畸形、腫脹、功能障礙以及患側大粗隆升高等為主,嚴重影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對此類骨折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其中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均為常用術式。為了探究這兩種術式對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本研究對108例中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分別給予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現將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10月~2017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8例中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n=54)與對照組(n=54),實驗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8.44±5.18)歲;骨折Garden分型:III型22例,IV型32例。對照組男31例,女23例;年齡54~81歲,平均年齡(68.95±6.06)歲;骨折Garden分型:III型24例,IV型30例。兩種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給予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首先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給予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處理,入路方式為髖關節后外側,在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斜行截骨后取出股骨頭,之后使用髖臼銼清除軟骨面上方淤血與細碎組織,直至創面有鮮血流出之后再將大小適中的髖臼假體植入,同時復位髖關節,在檢查髖關節活動正常后逐層縫合切口,最后注入負壓引流管持續引流1~2d;對照組給予骨折內固定術治療:首先協助患者取仰臥位,給予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處理,之后在C臂機的透視下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于髖部做一小切口置入3枚克氏針進行品字形臨時固定,再使用3枚空心拉力螺釘進行加壓固定。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Harris評分優良率(優秀:Harris評分>90分,良:Harris評分80~89分,一般:Harris評分70~79分,差:Harris評分<70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Harris評分優良率 實驗組優28例,良20例,一般4例,差2例,Harris評分總優良率為88.89%(48/54);對照組優14例,良22例,一般11例,差7例,Harris評分總優良率為66.67%(36/54),兩組優良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
2.2 并發癥 實驗組發生感染1例,下肢靜脈血栓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70%(2/54);對照組發生感染7例,下肢靜脈血栓5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2.22%(12/54),兩組發生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股骨頸骨折發生率逐漸上升,嚴重影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發病原因為骨質疏松后患者骨密度下降,從而造成股骨頸結構較為脆弱或髖周肌群嚴重退化,對外力的抵御與反應能力下降而易發生骨折,股骨頸骨折采用傳統手術治療后患者大多需長期臥床,極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影響預后。
近年來,隨著臨床對骨折認識與治療技術的不斷提升,臨床對中老年股骨頸骨折主張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其中骨折內固定術是采取對骨折端進行加壓固定確保骨折端的穩定性,但術后開展的早期功能訓練易造成股骨頭發生塌陷甚至壞死等癥狀,無形中增加了手術風險[2];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應用植入假體法來確保骨折部位的穩定性,有效矯正畸形,緩解髖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促進骨折部位快速愈合,可以在更短的時間進行康復性訓練,減少并發癥發生率[3]。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Harris評分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在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中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較骨折內固定術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