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40-02
“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一名句引申到我們的語文朗讀教學,那就是“書聲瑯瑯處,春色正濃時”,即語文課上那韻味濃濃的瑯瑯書聲,猶如春天萬物復蘇,春意盎然,充滿生機、靈氣與活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還原我們的語文課堂書聲瑯瑯,充滿春天的氣息與活力呢?
一、創設情境——聲情并茂入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有言:“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語文課堂上利用圖片或投影,為學生展現與課文情境相關的畫面,為學生朗讀課文做好情感上的鋪墊,讓畫面與朗讀相得益彰,讓畫面帶著孩子們走進一個個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歡笑、一同惆悵、一同悲傷……如《荷花》的課文插圖,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從中間冒出來,宛如一個個亭亭玉立的美麗仙子在翩翩起舞。通過對畫面的烘托、渲染,使學生身不由己地走進荷花池,似乎成了一個個美麗的花仙子……朗讀水到渠成,融情入境。又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桂林風光,同時伴以語言描繪。秀麗的山水加上老師語言的渲染,使學生對作品的情感基調有了準確的把握,那就是——贊美、激昂。此時,再吟誦詩句“神姿仙態桂林山、如情似夢漓江水、水繞山環桂林城”,學生簡直如臨其境,真切感受到了詩中的語言美、情境美,繼而對桂林山水發出由衷的慨嘆“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以趣激讀——引而無聲導而無痕
熱情與興趣都是學習積極性的心理成分。“趣”既是指朗讀的興趣,也是指學生朗讀的情趣。優美的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能烘托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情緒。教師可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與之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如指導朗讀《靜夜思》一文時,我在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大致的了解了詩歌的內容,感受了詩人李白孤獨、懷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馬思聰的《思鄉曲》,憂傷而悠長的曲調一響起,我發現孩子們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思緒仿佛進入了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漸漸地,個別孩子臉上有了一絲絲不宜察覺的憂愁,于是我在安靜而平靜的氛圍中輕輕的朗誦了起來,孩子們不由自主的接著我輕輕的隨著音樂也讀了起來。那停字斷句,輕重急緩隨著音樂自然地表現了出來。然后,我再次把古詩唱了起來,這下可熱鬧了,孩子們興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來。
三、以思促讀——潛心會文步步引領
課文中常有令人神思涌動的空間,關鍵是能否發現這些空間,讓學生“靜思默想”、“潛心會文”。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時,筆者請學生劃出描寫母親行態的語句。
出示例句: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師:同學們這段語句中有哪幾個詞需要我們重點關注?
生:悄悄地;偷偷地;眼邊紅紅的。
筆者繼續緊扣例句中的關鍵字詞,設計了一個逐步遞進的問題串:
師:誰知道母親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請你聯系上下文來回答。
學生很快找出了“突然、猛地”這兩個表現“我”心情的關鍵詞。
師:同學們找得很好,讀讀這段話,說說你體會到了些什么?
生:讓人感受到“我”脾氣的暴躁,心情很壞。
師:因為我心情痛苦,所以我暴怒無常。那么,“悄悄地躲”到底寫出了什么?
生:寫出了母親怕激怒我而離開時的動作很輕,很小心。突出了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和細心。
短短的句子,多個關鍵字詞,連連發問,環環相扣,引領學生親歷文本,體會詞語的氣息,觸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聽來自詞語深處的聲音。
四、反復吟詠——立體感悟疊浪逐潮
古人讀書貴在“自得”,又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多讀、熟讀就能大有益處,不用解說,自曉其義。如指導朗誦《三月桃花水》一文時,我反復讓學生隨著那優美的語言、和諧的韻律,走進那美妙絕倫、如詩如畫的意境,使他們得到心靈的愉悅,情緒的激動,情感的升華。在反復的朗誦中,學生體會到了三月桃花水“水聲如音樂,水清如明鏡”令人沉醉的美,誦讀時做到快慢和諧,高低有致,真可謂恰到好處,傾注了滿腔的喜愛。在朗讀“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鏡”時,讀出了溫馨、寧靜與安閑的感覺。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一段時,臉上則充滿了愜意與微笑。他們讀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滿足,讀出了詩意,讀出了靈氣,也讀出了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師生能讀得書聲瑯瑯的語文課堂,才是生機勃勃、情韻悠悠的語文課堂。語文課堂上的瑯瑯書聲,引領著學生的心在文字里飛揚,情在書海中激蕩,韻在情懷間流淌。
作者簡介:
何和歡,男,小學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