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潔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日益凸顯出內部競爭力衰退、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文章從科技創新鏈視角出發,指出當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創新機制,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科技創新鏈;高新技術園區;問題;知識經濟
一、引言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競爭戰略的核心,同時這也正逐漸成為我國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方針。然而,高新技術產業在現實發展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創新驅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的新時期,它的發展亟待轉型。早在2005年第三版的《奧斯陸手冊》中就指出,創新鏈是將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及擴散的全過程,其定義本身就包含了從科學、技術、產業到經濟的整個過程。從科技創新鏈出發,為我們更好地認識高新技術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可能的轉型路徑提供了恰當的研究視角。
二、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鏈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創新鏈前端的原始創新薄弱。長期以來,高新技術企業離期望的技術創新頻率還有一定差距,創新鏈中的企業缺少自主創新能力的不在少數。特別是對于承載著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高新區而言,由于當前還處在成長期,基礎設施投入的壓力迫使其將發展重點放在創新后端的產業化環節,招商引資的對象也傾向能帶來利稅的大型工業項目,而對周期長、風險高的創新創業項目缺少足夠重視,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往往處在政策視野的邊緣,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有待提升。
2、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產業集聚程度不高。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園區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園區還都屬于產業集聚的初級階段。大多數園區將關聯企業集聚在同一地理空間,這只算是是初步集聚了一定數量的企業,距離形成高度有序的產業系統還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國園區內大部分企業以及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低,產業集群還停留在集而不聚的初級階段,自組織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3、創新鏈各環節間缺少協同。盡管園區內的創新主體具有多元化,聚集了包括高校、研究所、企業、風險投資、科技中介等機構,但這些主體由于組織定位和目標存在明顯差異,相互之間又缺少協同,創新資源流動性低,不利于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降低了區域整體的創新效率。
4、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企業根植性差。以政府為主導,以政府政策為導向,園區內形成空間集聚的企業大多數都是被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吸引而來是我國大多數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形成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顯著缺點表現在: 不重視園區內關聯企業之間自組織機制的建立,易忽視企業間的專業化分工、很少考慮向園區內邊緣企業延伸價值鏈。從而,這種模式使得在園區內形成空間集聚的企業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不利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聚的整體集聚效應的提高。
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創新機制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競爭力主要是通過其持續的技術創新優勢來體現。接下來,本文從創新實現過程、創新實現途徑兩個方面對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的創新機制進行探究。
1、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創新實現過程。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創新的實現過程中以知識創新力量為核心驅動力,以獲取集群效應為主要目標、以打造組織創新文化為長期戰略。溝通、競爭、合作、共享、評價這5個階段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實現創新過程依次必須經過的基本階段。它是一個動態的、有機的、循環漸進的過程。
(1)溝通階段。園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溝通渠道相互之間初步接觸交流,進行組織集體學習。在交流和學習的頭腦風暴過程中,組織成員之間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發現新的創新的視角,從而可進一步確立下全新的創新目標。
(2)競爭階段。在競爭階段,園區內企業間的競爭最為激烈,要想在本階段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做到:在選擇創新項目時,要對創新機遇保持高度敏感并能及時把握時機的魄力;在尋找合作伙伴時,要對合伙企業的創新能力、擁有的資源等方面有較好的判斷能力。
(3)合作階段。合作伙伴確定下來以后,接下來就進入了創新合作的實質性階段。在本階段需要把各合作方的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合作方之間的利潤分配方式也應明確下來。
(4) 共享階段。在合作方合作的過程中,創新目標被逐步完成,參與創新的各合作方按其參與創新的要素共享合作創新成果。那些沒有直接參與到創新合作中的企業也并非一無所獲,從溢出效應中他們可間接獲益。
(5)評價階段。創新項目完成后,創新項目并沒有真正結束。各合作參與方還應作出相應的評價。只有針對項目合作創新的目標、組織實施過程、最終效果等各方面作出全方位的評價以后,提出下一步可改進的地方,從中汲取寶貴經驗,本次項目的合作創新才能算是圓滿結束,進而進入下一次創新循環。
2、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創新實現途徑。目前,西方國家存在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企業與企業以及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這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1)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主要途徑有兩種。途徑之一是組建知識俱樂部,企業與企業之間在知識俱樂部這個平臺內進行靈活的合作,從而可加強組織成員間創新知識的交流,組織的創新水平最終可得以提升。途徑之二是建立技術聯盟。這是因為: 通過企業之間的合作,彼此在集聚力量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規避風險。相似的技術產品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技術創新的日益復雜,產品更新周期日益縮短,外加高昂的研發費用,這些都是單個企業難以獨自承受的。
(2)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要想便捷、高效地獲得有價值的知識、信息和技術,選擇與大學、科研院所進行合作是高新技術企業的一個聰明之舉。他們之間合作的方式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最高效、便捷的方式之一。這也就是典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通過這種模式知識資源的配置方式可以得到很好地改善,知識向生產力轉化的速度與質量也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龔發金.創新鏈: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的著力點[J].中國高新區,2010,(9).
[2]刑超.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的有效組織方式[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 10) : 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