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寧小倩
于細微之處見真章
基礎設施建設到底有多重要,其實那句老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化的基礎,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
關于這一點, 1982年出版的《經濟百科全書》作了詳細解釋:基礎設施是指那些對產出水平或生產效率有直接或間接提高作用的經濟項目,主要內容包括交通運輸系統、發電設施、通訊設施、金融設施、教育和衛生設施……這已經明確了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增長的正向作用。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第七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也闡明了自己關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觀點。他認為基礎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現在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好時候。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伴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生產活動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在農業生產占主導的傳統社會,灌溉和防洪等水利設施,以及水運河道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工業革命之后,規模化生產使得近現代社會對能源動力、交通運輸的需求快速增長;信息通信技術革命以來,隨著社會生產生活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寬帶、網絡等互聯網基礎設施變得越來越重要。
近年來,重慶為順應時代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許多作為。比如,重慶已初步形成軌道交通骨干線網,截至目前,線網規模達264公里,最高日客運量261.9萬乘次。今年重慶將開通2條新建3條軌道交通線,將開通的是4號線一期、環線東北環,有望開通建設的是4號線二期、五A線、5號線北延段。
再比如,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重慶擁有獨有的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在這個“Y”字形聯結點上,重慶建成了果園港這一重要的開放樞紐,使其成為重慶規劃布局的“1+3+9”現代化港口群中的主樞紐港,以及重慶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重要載體。
2017年底公布的《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重慶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的批復》指出,在“十三五”期間要基本建成均衡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形成環境友好的市政環衛體系,提升城市生活與生態環境,實現能源保障體系安全高效,促進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發展,全面形成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基礎設施的作用不僅限于助力經濟發展這樣的宏觀層面,其與人民群眾生活的相關性也日漸受到各方重視。所以,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重慶不僅著眼于大處的交通、港口的建設,還在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細微之處下筆,力圖繪就更加生動、更加人性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圖景。
這當中,既有交通、公園綠地、停車場、網絡等傳統項目的升級,又有海綿城市、充電樁建設這樣的創新嘗試,甚至“公廁改革”也成為重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農村,助力脫貧攻堅的“四好農村公路”建設也提上了日程表。
我們這組報道將更多地著墨于重慶基礎設施建設的精細化、標準化、文明化。我們相信,通過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戰略行動,將進一步提升重慶的城市功能,推動重慶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