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從高速公路到軌道交通,再到江北國際機場T3航站樓,以及近年來頗受關注的長江黃金水道和西部物流樞紐建設,重慶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向前、向外拓展,使得重慶這個內陸城市逐漸顯露出沿海城市的開放姿態。
然而,在這些宏觀的、顯著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果之外,那些細微的、內斂的成果常常被我們忽略。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背景和底色,不僅要從大處著眼,還要從細處著手。
重慶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其基礎設施建設才呈現出從助力經濟建設到惠及百姓生活,從現代城市向廣袤農村的趨勢。
因為空氣好、景色漂亮,彩云湖濕地公園頗受重慶跑步愛好者偏愛。這里三面環水,湖邊鮮花盛開,山上長了很多果樹,夏天來了可以吃桃子、李子,還可以追尋白鷺的蹤跡。
彩云湖濕地公園是重慶市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但你可能想不到,它同時也是一個“美麗的污水處理廠”。這里肩負著吸納九龍坡區、高新區、大渡口區乃至沙坪壩區部分生活污水,將“污染源”轉變為“桃花源”的重任。
近年來,相關部門除了對彩云湖持續進行水質治理,使得NH3-N、TP、COD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大幅度減少,還啟動了彩云湖公園提檔升級工程,以提升城市濕地公園休閑、娛樂、健身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
2016年,一期項目已經完工,2.8公里的環湖步道全線打通,可以無障礙通行;新增了17個文化景觀節點,重點打造云湖雙橋、桃花半島、桃花詩廊、車水歡歌、杉林煙雨等環湖十景;對公園內的植物進行梳理,增加了川中島桃花、紅葉碧桃、白碧桃等1100余株桃花。一到桃花盛開的時節,上千株桃花沿湖怒放,為彩云湖畔增添了不少美景。
彩云湖濕地公園只是重慶“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公園綠地建設項目的成果之一。近年來,重慶市對城市綠地建設進行了系統規劃,建設了一批城市綠化美化工程。截至目前,主城區共有城市綜合公園207個,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677公頃,初步形成了具有山地特色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地網絡體系,基本滿足了市民群眾對城市綠地的需求。
這當中既有園博園、中央公園等一批質量較好的城市綜合大公園,也有渝中區瑞安路游園、巴南區新華村社區公園、渝北區凱歌路社區公園等一批小游園和社區公園。
按照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決策部署,從2018年到2019年,重慶市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主城區增綠添園工作,包括建設(含改擴建)游園、社區公園、城市公園等城市公共綠地項目200個,新增城市公共綠地1000萬平方米。

前不久,被網友戲稱為8D魔幻城市的重慶又添了一位新“網紅”——螺旋式停車庫。這個停車庫位于重慶江北嘴中央商務區力帆中心。這個車庫共有1412個車位,地上8層、地下5層。如果要將車停在地表平層,需要連續轉8個圈;而下到最底層,要再繞5個圈。有司機進入該停車場停車直接被繞暈,最后只能求助工作人員才順利找到出口。
這樣的立體螺旋式停車場在重慶不只一個,市民姜先生就在南岸某小區發現了這樣一個車庫,因覺得有意思就拍照上傳到網上,引來網友圍觀。據了解,這個車庫需要從平街的公路連續轉好幾個圈才能下到底層的停車場。
這樣獨特的停車場,既反映了重慶地理條件的獨特性,也折射出重慶的停車難困境。所以,建設停車場也成為重慶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去年渝中區就放出大招,通過舊地利用和建筑改造等方式,建設了15個公共停車庫,主要圍繞重點商圈、學校醫院、老舊小區,還有文化旅游線路的周邊地段,力求緩解停車難問題。
其中,七星崗巴渝世家地下負四層樓以前是家佳璽商場的所在地,經過改建它已經變身為上下三層、建筑面積35000平方米的公共停車場,有1228個停車位。此外,改造工程還打通了一層至負八層的行車通道,市民可從這里“抄近路”往返北區路和七星崗片區。
而今年,根據重慶市政府下發的《主城區公共停車場和步行系統建設實施方案》,主城將開工建設公共停車場80個,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萬個以上;6月底前還將開發并上線運行重慶市智慧停車系統;年底前將完成主城區10萬個停車泊位的智能化改造。
“你在南方的艷陽里瑟瑟發抖,我在北方的寒夜里溫暖如春。”身處重慶的你,一定對陰冷的冬季心生畏懼,但現在集中供暖已經被提上了日程。
1月10日,重慶悅來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在兩江新區正式成立。該公司計劃在悅來生態城集中建設3個能源中心和近27公里的供能配套管網,今年將先建設2個綠色可再生能源中心,首批供能面積約50萬平方米。
該項目將充分利用嘉陵江水、城市污水作為主要冷熱源,并結合大數據、自動化控制等技術,打造重慶首個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生態綠色項目。項目建成后,其運行效率要比其他空調技術高出20%—60%,運行成本僅為普通空調系統的70%,并能為用戶降低15%—30%的使用成本。
事實上,重慶在南方地區嘗試打造集中供暖可以追蹤到2015年。當時,重慶市實施"暖冬計劃",對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學校進行暖氣改造,通過安裝水暖片、油汀、碳晶墻暖電熱板、電烤爐等取暖設備,即使在嚴冬,山區教室內的溫度也能保持在18攝氏度以上。
同年,彈子石CBD集中供冷供熱能源站投入使用。彈子石CBD集中供冷供熱能源站位于重慶能源大廈地下,除江北嘴已經使用的水空調江水源熱泵系統,還包括一個采用冷熱電三聯供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這是全國首個將江水源熱泵系統和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結合使用的能源站,不僅可以為周邊供冷、供暖、供熱水,富余電力還并入國家電網。
供水、供電、供氣,乃至如今的集中供暖,是除交通建設外,基礎設施建設中投資最大的環節之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環節的每一點進步都將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2017年5月16日,市通信管理局宣布,重慶已在城市地區建成“全光網城市”。如此一來,網絡傳輸和交換過程可全部通過光纖實現,帶寬網速高達50Mbps—100Mbps。
同時,重慶市光纖到戶端口已超過1600萬個,城市地區光纖到戶覆蓋率(城市地區基礎電信企業光端口總和與家庭總戶數的比值)超過185%,城市地區光纖到戶端口占比(城市地區光端口總和與寬帶端口總數之間的比值)達85.4%,兩項指標均已達到工信部評價標準。接下來,重慶還將爭取成為國家首批5G規模化商用試點城市。
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對促進互聯互通,填平信息鴻溝,促進信息資源在網絡空間充分涌動,實現信息資源利用最大化意義非凡。而重慶市的網絡建設在城區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向鄉村延伸。
在綦江區隆盛鎮山林黑豬產業示范園,幾百頭黑豬在山坡上自由奔跑,而飼養人員只需坐在辦公室就能監控整個示范園的情況。這要得益于示范園安裝的十多個高清攝像頭和企業專用光纖寬帶。未來,這些視頻數據還將實時傳輸到電商網站上,讓市民購買時更放心。
近年來,隨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互聯網小鎮已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火車頭”。通過網絡進村,鄉村有了發展“互聯網+農業生產”的基礎和契機,也擁有了享受智慧生活的可能。
據了解,目前重慶移動已為九龍坡區西彭鎮、江津區慈云鎮、綦江區橫山鎮、豐都縣三元鎮等30多個鄉鎮定制了“互聯網小鎮App”服務,實現線上引流游客上萬人,農產品銷售額達9000多萬元。
接下來,重慶將以深度貧困鄉鎮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村地區光纖、4G等高速寬帶網絡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蓋,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全市農村地區人口聚居區的自然村高速寬帶網絡有效覆蓋;同時推進“移動互聯網村”試點建設,力爭到2020年底,全市實施“移動互聯網村”試點建設的行政村總數達到25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