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明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可謂重若千鈞,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著眼新時代,立足新要求,拿出新舉措。當前,要結合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布廣、濃度低、形成機理復雜、多數可降解可利用等特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源頭控制、循環利用的角度出發,從產業布局、農耕技術推廣、防治設施建設等入手,促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新進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堅定實施“七大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其中之一。
農業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基礎。著眼農業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就重慶而言,種植業與養殖業脫節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因。雖然全市一畝耕地面積存欄畜禽不到一頭生豬當量,理論上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但長期以來,特別是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以后,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有機質減少,地力下降;養殖業單體規模偏大,布局不合理,糞污集中排放,對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種養業布局脫節,農業系統內部自身資源循環不暢,造成局部環境負擔偏重,形成較突出的農業面源污染。必須把過去以產業鏈發展為紐帶的農業產業布局思路調整到以環境資源要素為紐帶的產業布局思路上來,做好上下游產業銜接配套,打通農業生產內部資源循環鏈。
當前,全國正在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多數深度貧困村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基礎設施落后,在實施產業扶貧時,應尤其重視當地環境承載能力,做好相關產業的布局規劃,防止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全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三峽庫區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利用強度大,化肥農藥施用量也較大,且山地多,水網密集,水土流失嚴重,容易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在庫區,水體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的占比達60%以上。
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不僅關系農業農村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更關系到長江流域生態屏障建設和生態安全,事關國家戰略發展全局。因此,必須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納入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守住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必須把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對長江水體的影響作為主攻方向,突出“防”和“用”兩個重點。“防”,重點在于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管控,充分應用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等綜合農耕措施,從源頭控制農業投入品對環境的影響;“用”,重點推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對于可降解的農業廢棄物,就地轉化為有機肥還田,作為培育和改善土壤有機質原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強調“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對標對表中央要求,對農業農村而言,就是要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和提供優質生態農產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與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和提供優質安全農產品息息相關,是重要抓手和助推器。因此,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要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步進行。建設生態宜居鄉村,重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十九大報告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進行并列闡述,這表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不能僅停留在農業生產領域,要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步進行,融入到農村大環境改善和治理中去。
當前,要從農村環保設施投入少、設施不完善、收運處理系統不健全等導致農村臟亂差的主要短板入手,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科學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使用。要加強農村白色垃圾收集處理,推動城鎮垃圾收運系統向農村延伸,盡快形成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回收體系。按照“誰生產、誰銷售、誰回收”的原則,落實農藥等有毒有害物品包裝瓶(袋)回收的主體責任。啟動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對有機廢棄物實現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對無機垃圾進行統一回收處理,切實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環境。要加快完善農村環保設施建設,補足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建立農村環保長效機制,確保建成的設施持續運行,長期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問題。
要創造優質生態農產品的良好生產環境。在下大力氣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同時,要結合農業農村實際,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切實提升農產品生產環境,保障人民群眾“餐桌”安全,維護農民切身利益。
(作者系市委農工委委員、市農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