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那開憲
在下社區指導醫療實踐過程中,筆者認識這樣一位醫生,她給筆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張醫生作為一名女同志,原來在北京京棉廠當護士,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于在20年前拿下了醫學臨床大學本科學歷,當上了一名名副其實的醫生。她和筆者已經在一起工作了13年,13年前她到北京朝陽醫院進修學習,正是在筆者病房學習,一學就是5年。剛開始時她不會用計算機,面對錯綜復雜的患者她感到束手無策,經常急得掉眼淚。當時,作為病房主任的筆者十分擔心她勝任不了臨床工作,但是出乎預料的是,經過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她挺過來了,完全適應了醫院的臨床工作。
后來,在與筆者的交流中,她告訴筆者,剛開始的時候她也曾想過打退堂鼓,回到廠里當廠醫,這樣不僅沒有任何壓力,而且工作不累,十分輕松。先前廠里先后已經有三個醫生在北京朝陽醫院進修,因為不能夠適應大醫院工作環境,而返回廠里,因此,自己要回去也不丟人。但是后來她想,自己來北京朝陽醫院干什么?就是要學習先進的醫療技術,不會用計算機可以學。
張醫生說,北京朝陽醫院的醫生們對她很好,許多醫生手把手教她如何學習應用計算機,手把手教她如何管理患者,有這么好的機會和條件自己怎么能夠放過!她相信自己并不比別人差,于是幾乎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病房,學習應用計算機,向北京朝陽醫院的醫生們學習業務。短短幾個月時間里,張醫生學會了應用計算機,也能夠在其他醫生的幫助下適應臨床工作了。從她的身上,筆者深深地感到:人生只要前進,善于抓住機遇,只要努力奮斗,堅持及拼搏,才能夠改變未來,才能夠改變人生!
在與她接觸的十幾年間,筆者還發現,張醫生不像有的醫師那樣只管自己患者的事情,不是自己患者的事情不去管。只要患者找到她,她都會耐心對待他們,妥善地去處理。有兩件事情給筆者印象很深。其中一件事是:有一個急性胃腸炎患者由于惡心、胃痛而頻繁嘔吐,只見患者床旁的地上及其被褥上都是嘔吐物,一時間嘔吐物的酸臭味籠罩著整個房間,同房間的另外兩個患者紛紛跑到外邊。只見張醫生進入該房間與衛生員一起去給患者換被褥并打掃房間,筆者打聽后得知該患者根本不是她的病人。
另一件事是:一個腦梗塞患者從其他醫院轉來做康復治療,經過一個多月的康復訓練,勉勉強強能夠下地活動。該患者治病心切,只要家屬不在就偷偷下地活動,由于腿腳活動不便,患者曾摔倒過幾次,有一次患者還摔破了頭,為此還縫合了幾針。一天患者趁家屬不在,又偷偷下地活動,張醫生看見后,立即前去攙扶患者并依患者意愿進行活動,張醫生說,此時如果強行制止其活動,患者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如果能夠順從患者的意思,并給予善意引導,能夠得到較好效果。同時,張醫生還給患者家屬做工作,希望家屬多陪伴患者,盡量讓患者活動。從此再也看不見該患者偷偷下地活動了,經常看到他在家屬陪伴下活動。
筆者曾經問張醫生:“你為什么要抓打掃衛生、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更何況這些患者不是你的病人,你為什么去管他們?”她語重心長地說:“患者來住院是相信我們,把他的一切都交給醫生了,因此,醫生就應該以誠相待,要熱心服務于患者,患者的事情就是醫生的事情。”
如打掃衛生、攙扶患者這些看似小事,但是這些小事等同于大事。從這些小事中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品質及其無私的靈魂。如果一個人不論大事還是小事都把它當成是天大的事情,那么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做不了的事情。反之,僅僅關注大事,而看不見小事的人,大事也未必能夠做好。醫務行業本身就是一個無私奉獻的行業,也是一個催人奮進的行業。一個人如果能夠把醫療工作中每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好,其結果就會不簡單,其結果就會不平凡!這也就是大家常常講的“點滴造就未來”的道理。
2004年,張醫生所在的社區中心成立,由于工作需要,張醫生進入中心的領導班子,分管醫療行政,工作量大了。在抓大事的同時,她仍然沒有忘記重視小事。病房是她主要抓的地方,由于需要,病房的床位從原先的80張擴充到目前的120余張。
社區中心成立以來,她幾乎每天都在醫院,處理著醫院大大小小的醫療行政事務。為了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及與患者溝通,病房一直保持二次查房制度即早查房及下午下班前查房。為了培養年輕醫生的醫療水平,每1~2周請大醫院的知名專家給他們講課,并每周請大醫院知名專家查房。每2~3個月考核基層醫生,目前社區中心的醫生尤其是年輕醫生的業務水平大大提高了。
張醫生除了提高社區中心醫生的業務水平以外,她還注意提高他們的醫德、醫風。她常講:“醫生的道德水準是生命天平上最重的砝碼!其意義在于對患者要有博愛之心,對醫療技術的摯愛及對同事的關愛。”
在她的帶領下,人人關心患者的安危已蔚然成風,病房里從未出現過醫患之間不愉快的事情,醫護之間關系十分融洽。近些年來,社區中心的醫務人員已經對張醫生的工作認可了,都認為基層醫療單位需要這樣的管理型醫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