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松
(四川省綿陽市委黨校,四川 綿陽 621000)
國家先后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讓廣大農民對新時代充滿了期待,但是按照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體系和政策框架才會成型,所以還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
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執政的成功根源,也是長期執政的現實基礎。當前我們黨對人民過上幸福日子的最大承諾是在十五大時,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新中國建立后,由于主要產業只有農業,所以為了發展更高級的產業工業,只有犧牲農業。2000年,時任湖北監利的鄉鎮黨委書記李昌平向朱镕基總理寫信:“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反映了一個真實情況,農村支持城市的發展已經達到了極限點。
李昌平的呼吁引起了黨中央的重視,十六大時,黨中央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這個階段我國工業已頗有規模,已經可以依靠自身的積累繼續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并且有一定的余力去支援農村的發展。這個階段,國家為農村的發展也取得了成效,但由于僅僅依靠財政資金,農民得到的實惠也只能做到廣覆蓋、低水平。
歷史的車輪滾動到今天,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8.5%,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傳統產能過剩,一般資本也過剩,很多資金均在尋找出路,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對內戰略,就是要把過剩的社會資金引向農村,幫助農村地區的發展,農村地區的發展也是當下尋求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需要。
習總書記講我國未來還有3~4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城鎮化率達到70%~80%是一個理想目標,3~4億人口,放眼世界,依然是一個大國的人口規模。這么多人生活在農村,農村就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一個富裕人口占大多數的橄欖型社會才是穩定的,只有富裕的農村才會和諧。
據報道,一些貧困農村還時而出現一些不文明、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極端非理性事件,并且我國現在對人口也不可能退化到戶籍管制階段,農村的貧困人口也會成批的流向城市,給城市帶來新的不穩定。
未來的農村將具有城市人舍不得丟掉的現代文明與令人難忘的鄉村特色兩大特征。為理解這一公共知識,我們需要沿著以下幾個問題思考。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但巨大的收入差距導致農村的年輕人大量涌入城市。城鄉收入差距必須縮小,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有達到城市居民收入80%左右,年輕人才會大量回流農村,并穩定在農村。
要提高農民收入,就必須讓農民充分就業。據專家測算,農民有效工作時間約占城市居民的1/3,所以農民的收入也只能是城市人收入的1/3,這也合乎邏輯。
要讓農民長期達到或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準,只有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這光靠種植業是不能的,還必須有二、三產業。未來的鄉村,一定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的比較好的地方,田園綜合體作為承接產業融合的載體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
進入現代社會,誕生了一個重要的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人人有著參加社會保障的權利,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已經把進城務工的農民群體納入了社會保障體系,但是卻把從事農業的農民群體排斥在這一權力之外,導致市民比農民,對未來的生活有著更高的確定性。
市民可以靠退休金活的非常體面,但是農民依然需要養兒防老。試問,未來的生活保障有著如此巨大的差別,年輕人會回流到農村去嗎?
國家現在也在這方面進行一些積極探索,例如鼓勵職業農民購買保險,一些職業農民已經被稱為農業工人,還有一些地方在探索土地換社保。未來的農村,農村居民一定也會被納入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也是農村年輕人的共同期盼。
寒門難出貴子,曾經在社會引起了巨大的爭論。據統計,現在貧困家庭能夠考上全國一流大學的學生比例是逐年降低。原因在與城市與農村教育上的巨大差距。
為子女的未來考慮,也是農村年輕人的普遍關切,未來的農村一定也是教育做的比較好的地方。
中央也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全面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
農村與城市相比環境衛生上有巨大的差距。文明衛生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但是農村依然是當年的農村,所以中央提出來要推動廁所革命,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下決心把農村的環境衛生搞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農村與城市相比社會秩序上有著巨大的差距。城市到處是探頭,陰暗面影響有限。例如黑社會,城市多數居民接觸不到,但農村是熟人社會,有黑社會,將對所有居民產生心理壓力。所以中央提出來“開展3年掃黑除惡行動”,在農村開展“雪亮工程”對農村的社會治理有著很好的幫助。
農村與城市相比關愛體系上有著巨大的差距。城市居民時常可以享受到組織給出的各種關愛,但農村卻沒有,導致農村最貧困的人口也需要去維護一些社會關系,以期望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能夠幫助他。所以中央提出來要對農村弱勢群體開展更多關懷,尤其對留守人員給予更多的關懷很有現實針對性。
習總書記曾經說我們的城鎮化發展也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就是市民所惦記的,未來的鄉村,一定是這方面保持得比較好的地方。
山與水是自然景色,景美會讓人們心情愉快放松。城市為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建設了很多公園,周末、節假日,人山人海,也反映了市民對美景的需求。農村與城市相比,處處是美景,一片稻田、一片油菜花、一片草地都是市民生活中所缺失的。
記得住鄉愁是記得美好的過去,那是觸動心靈的文化。特色小吃是鄉愁,農村的建筑是鄉愁,小時候玩的游戲是鄉愁。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是可以留住人的。
鄉村振興,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事實上沒有產業新旺,鄉村其他方面的發展目標也無物質基礎。如何做到產業新旺,就需要破解人、地、錢的問題。
3.1.1 黨政機關干部 精準扶貧以來,很多機關干部被派到鄉村擔任第一支部書記,這一制度得到中央的認可,習總書記強調,“農村是鍛煉干部的‘練兵場’,農村是一個大舞臺,基層是一個大課堂,農民是一名好老師”。鄉村振興過程中,這一制度會得到延續和發展。
3.1.2 村社干部 中國經濟的發展,各級黨委政府都對發展拼盡全力,鄉村產業新旺,村支部書記作用很重要,觀察一些發展好的鄉村,往往也是村支部書記帶領群眾一起發展的成果。所以當下選一名好的村支部書記,自身有發展能力,同時又有帶領全村人民致富的初心,成為時代需要。
3.1.3 職業農民 習總書記曾強調要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按照農村農業部出臺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將超過2000萬人,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得到相應的政策扶持。
3.1.4 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鄉賢 據報道,一些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鄉賢回到家鄉的事例已不是新鮮事,他們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作為基層政府,應給予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鄉賢足夠的尊重,讓他們感受到家鄉對他們的熱愛,讓他們牢牢記住鄉愁,懷念家鄉。
3.1.5 社會人才 通過優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支持各類人才流向鄉村創業就業,包括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就業。現在一些農村建有大學生創業園,還有農民工返鄉創業園、還有一些企業到農村去創新創業,這是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3.2.1 要處理好穩定與發展的關系 穩定與發展相互促進并互為前提。據調研,時下還有三類人對土地有著比較高的依存度,一是依靠土地獲得生存的人;二是生活在農村的老年群體;三是不愿意外出打工的中年群體。農村的土地流轉要保證他們有地可種。
3.2.2 嘗試更多主動的土地流轉方式 土地流轉有很多辦法,例如土地托管方式,另外也有一些更主動的方式,例如現在很多地方就在嘗試“虛擬確權、三權分離、二次流轉”,這種方式賦予村社組織調整具體地塊的權利,對不耕種土地的農民只確認收益權,不確認具體地塊,按股分紅,對愿意耕種土地的農民重新分配不超過原分配的土地數量,也比較好的解決了穩定與發展的關系。
3.2.3 保證農民按時可以收到租金 農民對租金有著高度的敏感性,農村土地的流轉一定要保證農民按時收到租金,各地也有比較成功的經驗。例如對沒有固定資產投資的承包戶要繳納保證金,對有固定資產投資的承包戶,如果不能按時繳納租金,就需要強制流轉,所得收益優先補償農民的租金。
3.3.1 財政資金 實施鄉村振興,各級財政將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從而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
每個地方的資源稟賦不一樣,有的地方更加適合發展,財政資金也就會投入的更多,鄉村振興,未來的鄉村也會分層次,例如有些地方分為一般型鄉鎮和重點型鄉鎮,還有一些把鄉鎮按產業發展情況分為示范引領性,特色發展型,改造提升型,搬遷拆并型。為做好財政項目的爭取,縣與鄉鎮政府也需要熟悉政策,了解政策,對接項目。
3.3.2 金融傾斜 鄉村振興的金融需求巨大,并且多樣化,金融機構作為另外一支國家隊,既承擔了國家使命,又能在鄉村發展中獲得自身的利益。例如一些地方在積極探索金融機構與市縣政府的合作,嘗試在農村開展產權抵押試點,農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上青苗等種植物都可以用于抵押貸款,還設立了產權交易中心,這些都是很有益的嘗試,也是金融機構可以作為的方向。
3.3.3 社會資本 鄉村振興,財政資金只起到一個引領作用,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事實上,一些發展好的鄉村,無一例外,工商資本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下,鄉鎮政府需要優化鄉村投資環境,破除工商資本下鄉的一些條條框框,在保護好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支持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創業興業。
3.3.4 改革創新 農民有耕地、宅基地、集體資產,尤其是宅基地等建設用地的改革大有作為。按照中央的政策:“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果農村的建設用地指標可以置換出來,這對農村來講,是一筆巨大的發展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