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躍成,李華雄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農業科技創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第一動力。必須把農業科技創新放在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速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才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實施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扎根于基層,與農村經濟聯系最緊密、與農業生產接觸最頻繁、與農民互動最密切,是我國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的基層公益性科研單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當地農業產業水平的高低。本文結合內江農科院的探索實踐,就如何提升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內江農科院被定為差額事業單位,雖享受全額撥款待遇,但無事業人頭費和辦公運行費預算,導致運轉困難,生存發展難以為繼。為解決定位錯位導致的發展問題,2010年內江農科院提出了以“高舉公益大旗,讓農科院的工作主動服從和服務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為指導思想,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的公益性定位開展創新研發、示范推廣與產業服務。2014年8月,內江農科院被明確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科研是農業科研院所的核心和靈魂。內江農科院以“科研”為核心,優化學科、搭建平臺、組建團隊、創新機制、強化保障,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近5年來,內江農科院育成作物新品種34個,獲省部級獎9項,其中包括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農業部豐收 三等獎1項、四川省和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在高原粳稻創制香型優質秈稻不育系利用和小麥抗性基因利用均居國際領先水平。2017年,被評為四川省“十二五”以來農業科技創新先進集體。
作為內江“人才示范”單位,堅定不移走“人才興院”之路,以“甜城英才”工程、公開招考(聘)、人才選調等渠道廣納賢才,以項目承擔、學歷提升、多崗鍛煉等方式培養人才,以壓實重擔、競爭上崗、組織推薦等途徑選拔人才。目前有187名在職職工博士、碩士42人,占22.5%;副高以上37人,占19.8%;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3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人,四川省優秀專家2人,國家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2名,四川創新團隊崗位專家4人;多人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歷經多年的傳承與創新,全院水稻、小麥和甘蔗研究在全國都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內香水稻”、“內麥小麥”和“甜城甘蔗”等知名品牌,畜牧、食用菌等領域曾有獨立研究機構,但因多種原因中斷。為推動特色發展,服務日益多樣化的地方農業發展需求,提出了“鞏固優勢,拓展領域”的學科發展目標,在鞏固水稻、小麥、甘蔗優勢學科的基礎上,恢復畜牧、食用菌學科,新設蔬菜、林果、水產、油菜、生物質等學科,形成了特色化、多元化、全方位的開放式學科發展體系。
為貫徹中央、省、市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全院圍繞《關于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試點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方案》、《內江市科技體制改革專項改革方案》、《內江市農業科學院關于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專項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方案,開展雙創試點。歷經2年多,全院參與雙創50人,創辦企業9個,審定品種27個,轉化收益628.5萬元,獲科技進步獎9項;初步形成創辦企業、技術入股、平臺入股、直接轉化、科企聯姻等雙創模式。全院上下創新創業氛圍濃厚,試點工作基本進入成熟階段。
內江農科院秉承開放辦院、合作強院的理念,充分發揮地市級農科院所區位優勢和特色優勢,利用各類科研平臺、重大項目、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和社會資源,積極與高校、院所和企業開展協作研發、技術銜接、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力度。目前,內江農科院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2人,四川創新團隊4人;與川農大共建農發院內江分院;與省水產局、重慶水產所等8家機構共建“川渝新經濟稻田綜合種養專家大院”;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所、南京農大、川農大等院(所)校開展遺傳材料交流,聯合育種;與中種集團、四川榮邦、成都豐樂等知名企業合作進行成果轉化。
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業科研的公益性。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作為農業科研系統里最基層的公益性科研機構,長期公益定位不清,在公益定位與市場定位之間徘徊,導致科研宗旨不明確,科研重點不聚焦,不為地方政府出謀劃策,不解決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問題,必然弱化在當地政府和農民心中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已嚴重制約其生存發展空間。在科研定位上,脫離地域性、自然稟賦、特色優勢和自身條件,缺乏整體布局、弱化特色優勢、難于協同創新,導致課題多項目小、集成弱鏈條短、高精尖盲目追求等問題,不能為農民生產需求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現已成為部分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
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因底子薄、條件苦、硬件弱、待遇差和歷史等原因,造成后勤人員多、科技人員少,專業型人才多、復合型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領軍人物少,學歷層次不高、專業結構不優,以及人才引進難,留住人才更難等問題[2-3]。在人才引進前,缺乏頂層設計,充滿隨意性,重數量、輕質量,造成人才冗余;在人才引進時,缺少主動出擊,多采取“就近原則”,選擇附近的高校,造成人才差異性小,同質化現象嚴重;在人才引進后,缺乏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施展才華的平臺稀缺,晉升晉級機會少,導致人才缺乏奮斗目標、喪失自信心。
科研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創新思維的超前性是保障科技創新水平高的前提。在儀器方面,大部分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面臨儀器老化,購置更新慢,甚者尚未擺脫“一把尺子、一桿秤、一間房子”的原始手段;設備儀器購置缺乏整體考量,力量分散、重復購置、各自為政,不能形成完備的分析、測試、檢測實驗體系,導致功能缺失、使用率低。在創新思維方面,由于受政策導向、評價機制和市場意識淡薄等影響,導致科技人員只求立項數、論文數量、專利授權數、成果數,不求科技成果與產業、市場、需求的對接,難以形成大品種、大技術、大成果。
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地市級農科院所獲得經費的渠道越來越窄。一是隨著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原有項目體系被優化整合,科技項目多以專項形式為主,立項數量減少,支持額度增大,在國家隊、省(市、區)隊面前,地市級科研院所在爭取競爭性項目上不占優勢,只能在夾縫中生存[4]。二是隨著種子公司與科研院所的剝離、育種主體的轉變、育種審定渠道的增多,以前地市級農科院所具有較強優勢的育種領域也不斷被壓縮,通過成果轉化反哺科研的渠道逐漸被堵死。此外,當地政府雖作為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的職工工資、人頭經費、辦公經費的主要貢獻者,但由于農業科研具有公益性和弱質性,投資者不是收益者,再加之地方財力均較差,對農業科研投入積極性不高,難以在經費上給予充足保障。
地市級農科研院所是我國農業科研系統里最基層的組織,是上游農業科技的試驗田,是下游農業科技的供應站,是當地農業科技支撐的主力軍。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必須堅持公益性不動搖,牢牢確立服務地方農業這個根本,緊緊圍繞優勢作物區劃和特色產業進行系統部署,結合單位實際和發展特色聚焦創新重點,力保公益學科支撐地方農業產業發展,支持優勢學科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在堅持“面向產業、面向市場、面向鄉村振興”的原則上,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建成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富有活力的區域性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創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必須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把人才工作放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最優先的位置,做好頂層設計,構建科學的人才隊伍和政策體系,促進科研人才、創業人才、科管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協調發展的格局;以學科建設為主線,以首席專家為學科核心、以創新團隊為學科基礎、以重點研究基地為學科依托,優化資源配置,搭建人才梯隊,打造緊密合作型研究群體;加大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和資助力度,建立適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用人制度,增強科技創新人才后備力量[5]。
科研落地不能單兵作戰,需要整合各類農業科技力量,以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為主體,打造多學科集成、上中下游協同、產學研企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組織模式和創新平臺[6]。對接省(市、區)級以上的創新平臺,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省(市、區)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體系),與國家隊、省隊交流、共享、共贏;積極與高等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建立農業科技園和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積極與地方(市、縣、鎮)政府、農業(科技)園區、農業企業、種植大戶密切合作,針對特色產業、優勢產業、迫切需求產業,開展新品種研發示范、新技術集成與推廣。
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準確把握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以及長期性、系統性、區域性特征,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加快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改革,全額保障績效工資,并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完善穩定支持和適度競爭相協調的農業科研投入方式,設立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提高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的運行經費保障水平。主動承接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課題分工和目標任務,積極申報各級科技計劃項目,擴寬項目經費來源渠道。鼓勵有市場競爭力的課題,積極與企業開展合作,促進企業投入產品與技術研發。
深化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改革創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供給,強化分類指導,明確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的公益性質。加快“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制度建設,擴大院所自主權,努力營造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政策環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展創新創業試點,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落實成果轉化獎勵等激勵措施。鼓勵農業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完善職稱評定辦法,打通基層科技人員職稱晉升通道。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