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菁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目前我國農民生活水平已由“溫飽型”轉變為“小康型”,農民增收渠道也向著多樣化轉變。農民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處于主導地位,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信念,從農民的角度出發,確保農民能夠從中獲得利益。
近幾年,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建力度一直在加強,使得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變,也有效推動了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從整體部分來講,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的總體投入水平依然有所欠缺,比如說維持日常生產生活的水、電方面的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道路破舊或不通,農村信息傳遞緩慢等問題制約著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就是資金,資金短缺,無法滿足目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限制了農村基礎設施的進程,使得農村經濟發展陷入“瓶頸期”。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和建設正在按照原來的計劃進行,但是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均,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生產力低下,農民收入微薄等問題,都限制了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促進農村生產力的提高,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目標,然而,目前還有一部分地區沒有意識到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專注于做“面子工程”,不斷搞試點、抓樣板,對待工作沒有抓住重點,更甚者還有一部分地區做出的規劃明顯不符合當前的農村基本情況,加重了給農民的經濟負擔。
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能夠為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在加大對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的同時,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確保資金落實到位,落實到實處,避免被挪作他用。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從農民的生產生活著手,對農田的水利建設、對水電以及道路的投資建設等,不斷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
推動城鄉建設共同發展能夠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力度,盡可能讓每一個農民都能參與到現代化進程之中,加快農業發展的步伐,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在構建城鄉一體化格局的過程中,要注意借助城市的發展來帶動周邊農村的發展,最終實現城鄉共同發展的目標。除此之外,農村更應該注重農業的發展,通過招商引資的形式建立農產品工廠,形成產銷一體化,形成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引導農民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業領域的就業量,促進農業的轉型,實現農村經濟的全面提高。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滯后,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偏低,目前還有一些農民連基本的居住都無法得到保障,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進而使得農民生活沒有保障,缺乏安全感。對此,有關部門需要大力開展農村醫療設施建設,關注醫療問題,確保農民就醫方便,就醫實惠,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的住房保障制度,對那些存在安全隱患的危房進行改造,為經濟困難的農民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全面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的根本,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必須重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以政策幫扶、資金投入為主,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的外在條件,可以顯著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政府部門可以選擇制定有效方針,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從而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制定惠農政策,從而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鼓勵農民科技致富等,都能夠顯著提升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