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450000)蘇亞麗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惡性腫瘤化療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數字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6.74±6.74)歲;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38~78歲,平均年齡(58.73±7.9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的46例患者在化療治療期間實施常規護理,常規護理的內容包括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對患者實施常規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和飲食護理,觀察患者化療期間靜脈炎的發生情況。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觀察組實施預防性護理。(1)正確選擇穿刺血管。在化療治療前,正確選擇患者靜脈穿刺的血管,實施靜脈穿刺時,護理人員需遵循保護血管的原則,先遠端后近端,實施左右側交替穿刺。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在需要實施下肢靜脈穿刺輸液時,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血管情況,避開下肢靜脈,選擇在患者的近心端靜脈穿刺,同時避開關節部位和靜脈瓣。(2)實施靜脈留置針護理。實施靜脈輸注化療藥物之后,需要對患者的靜脈留置針進行護理,減少患者靜脈穿刺的次數。①在患者實施化療治療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及其家屬解釋化療治療的目的、化療的基本操作以及實施靜脈留置針護理的目的和作用等,從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度。選擇精細輸液過濾器,減少靜脈炎的發生,穿刺時選擇小號的留置針,減少機械性摩擦損傷患者的血管內壁,在減少患者靜脈炎發生的同時,也能夠相對延長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在穿刺成功以后,采用無菌透明敷貼將留置針固定;在靜脈滴注化療藥物前,需要先輸入濃度為0.9%生理鹽水進行沖管。②在化療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若發現患者穿刺點藥物外滲,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在患者化療和引路注射后,需及時沖洗,同時在對患者輸注化療藥物之間,用濃度為0.9%50~100ml的生理鹽水建立靜脈通道,確認血管通暢且沒有滲漏情況發生以后,再輸注化療藥物,保證化療藥物輸注的安全性。兩種不同藥物輸注中間及化療完成后也要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③在化療藥物輸注結束后,需要用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和12500U的肝素鈉進行正壓封管,封管10h后再次進行封管,若無菌敷貼出現卷邊情況,要立即更換,在敷貼正常的情況,每隔一天更換一次。(3)化療藥物的靜脈反應護理。在推注化療藥物前,先將1%的地卡因紗布在患者穿刺點近心端周圍皮膚進行外敷,外敷時確保紗布浸濕但不滴水,靜脈輸液結束后將紗布取下來,同時在推注化療藥物后,需注射5mg地塞米松,顯著緩解患者靜脈疼痛。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和靜脈炎的嚴重程度,靜脈炎的嚴重程度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靜脈炎程度進行判斷,局部疼痛,出現紅腫或水腫,靜脈沒有條索狀改變,且未觸及硬結為Ⅰ級;局部疼痛、紅腫或者水腫,靜脈出現條索狀改變,但未觸及硬結為Ⅱ級;局部疼痛、紅腫或者水腫,靜脈呈條索狀改變且觸及到硬結為Ⅲ級[1]。
1.4 統計學分析 對文中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7.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同時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來表示,采用卡方值進行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為19.56%,對照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為65.22%,觀察組患者的靜脈炎程度顯著輕于對照組,P<0.05。
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看出,從靜脈炎的發生情況來看,觀察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19.56%)和靜脈炎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65.2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其他的預防性護理當中,經過預防性護理后,惡性腫瘤化療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為20%,與本次研究結果非常接近[2]。
總而言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能夠顯著減少患者靜脈炎的發生率,減輕靜脈炎的嚴重程度,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