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453000)王麗媛
乳腺癌屬于惡性腫瘤,經靜脈途徑化療是治療乳腺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建立一個有效的深靜脈通道,在確保化療順利完成的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1]。目前深靜脈通道方式主要有植入式靜脈輸液港、PICC等,其中各有優缺點,且二者對于輔助化療的有效性、安全性還存在爭議。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本院接受乳腺癌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輔助化療方式不同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0~72歲,平均(56.4±2.4)歲;病程4個月~4年,平均(2.5±0.6)年;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2~72歲,平均(55.4±2.2)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2.6±0.6)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準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PICC通道輔助化療,選擇健側上肢血管作為穿刺點,患者取平臥,保持健側上肢外展90°,在確定穿刺點后測量置管長度,置管成功后確保導管“S”形彎曲,固定圓盤。觀察組采取植入式靜脈輸液港通道輔助化療。輸液港選擇美國巴德公司單腔標準型號,在C型壁X線機直視下實施輸液港植入術。進針點首選健側頸內靜脈,通過導絲指導放置導管,使其位置處于上腔靜脈及右心房交接位置,對隧道及皮袋進行創建,經皮下隧道連接注射座及導管,之后縫合。手術后對患者實施 X線片檢查,對導管進行檢查,連接導管與輸液泵并固定。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置管成功率、非計劃性拔管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描述,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成功置管及非計劃性拔管 觀察組40例均成功置管,置管成功率100.00%;非計劃性拔管3例,拔管率7.50%;對照組成功置管37例,成功率92.50%;非計劃性拔管4例,拔管率10.00%。兩組置管成功率、非計劃性拔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靜脈血栓2例,靜脈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7.50%;對照組局部感染3例,靜脈炎3例,靜脈血栓2例,并發癥發生率2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114,P=0.043)。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和PICC均是惡性腫瘤患者輔助化療比較好的選擇,比較而言,PICC雖然操作簡單直觀,但因為肘部導管長時間裸露在外,容易發生感染,而且置管路徑長、管腔小的特點,靜脈回流過程中容易出現阻塞現象,容易發生局部紅腫、靜脈炎、患肢腫脹等并發癥[2]。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導管相對較粗,不容易發生堵塞,且靜脈港注射座可反復穿刺,且留置時間可長達30年,再加上維護簡單,因此具有很高的經濟性和適用性。此外,由于輸液港很好地彌補了PICC通道不足,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從本組結果看,靜脈血栓、靜脈炎是化療患者置管最常見的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50%,明顯低于對照組2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114,P=0.043),充分體現了植入術靜脈輸液港在輔助化療方面的安全性優勢,有助于保障化療質量及患者的生存質量。
不過相比于PICC,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屬于新技術,需要做好全程的護理,以確保效果及安全性。一是圍繞輸液港做好術前患者及其家屬的宣教,就其原理、方法、優點、費用及術后并發癥問題提前告知。另外叮囑患者在置管時要配合穿刺,保證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過程中要檢查穿刺部位、切口是否存在滲血等并發癥;二是術后叮囑患者不得采取置入側方向的臥位。同時繼續監測植入部位是否存在腫脹、滲血、感染等癥狀以及患者體感畏寒、發熱等。對于高凝狀態患者,每隔2~3周行溶栓藥物稀釋后封管;三是出院期間定期到醫院對輸液港進行一次含有肝素的生理鹽水沖洗。囑咐患者在日常生活、運動時避免置入部位受撞擊,避免劇烈頸肩部活動,防止出現輸液港移位或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