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政府一方面在推動簡政放權,一方面在有所作為積極進取,這樣的態勢讓企業充分發揮創造力同時也有一個很便利的環境。我在內地各個地區尋找商機、與合作伙伴談判,甚至做慈善公益活動時,都得到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而且他們的行政效率越來越高,讓我感到中國的經商環境每一天都有新的進步。而在和內地企業一起合作以及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海外競標再也不是曾經拼價格的時代了,而是在拼技術含量,拼工藝水平,拼管理團隊,央企也越來越市場化、國際化,這讓我十分驚喜。
在這次“兩會”期間,我和許多港區代表、委員都很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推進情況。我個人認為,大灣區可以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尤其在教育和金融領域發揮顯著作用。在教育方面,除了硅谷以外,深圳已成為世界第二的“創新之都”,而整個灣區九個重要城市的科研支出占經濟總量的比例則幾乎等同于美國和德國,至于優質高校數量,更是比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還要高。這意味著我們的企業可以和教育機構合作,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職業培訓。中國在非洲等地有著很多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但目前遇到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當地員工的技術和管理能力有所欠缺。面對這種情況,未來我們可以將在海外聘用的員工送到大灣區進行短期培訓,也可由大灣區牽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相關學校,這也是很多亞非拉國家格外期待的。
在金融領域,香港和整個大灣區更是大有可為。我們在香港和深圳都有交易所,加起來的體量比倫敦交易所還大,力追紐約交易所。目前在香港上市的企業中,內地企業數量已經超過50%,我覺得,未來香港也可以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港上市和融資。香港目前主攻股市,債券、期貨等金融產品也非常豐富。如果深圳可以和香港強強聯合,也可以更接軌國際的方式融入全球金融市場。此外,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需要一些第三方的審計、調研和咨詢機構來給出專業意見,或負責業務兼并和整合,香港和大灣區也有很多這方面的人才,未嘗不能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一個“咨詢中心”“仲裁中心”。
在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香港曾經是中國聯系世界的窗口,很多港澳以及東南亞華僑也都回內地投資,支持國家的發展。隨著今天中國整體越來越富強壯大,香港也更應當和國家一起共同進步。在中國一步步走向國際舞臺中央的過程中,香港作為一個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又熟悉西方思想法律,還背靠并經營東南亞多年的城市,一定能更加具有競爭力,成為中國走向世界過程中的“超級聯系人”。▲
(白云怡)
環球時報201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