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明
(涼山州蠶業管理局,四川 西昌 615000)
蠶桑產業是我州農業中產業基礎較好、產業效益突出的優勢特色產業。多年來,我州堅持實施持續穩定的蠶桑產業發展政策,在基地建設上下功夫,在融合發展上求突破,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蠶桑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18年,全州生產優質桑椹7.36萬t,預計蠶繭產量可達2.65萬t(53萬擔)以上,蠶農繭款和桑椹收入可達15億元以上,成為我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重要支柱產業。
積極爭取和整合相關項目資金,依托龍頭企業、重點鄉鎮和蠶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企業建園、反租倒包、大戶經營等形式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優質蠶桑基地。現已建成“6215”糧經復合種植桑園1.37萬hm2(20.5萬畝),果葉兼用桑園0.25萬hm2(3.75萬畝),形成了以7個主產縣市為主體,50余個基地鄉鎮為核心,100余個重點村為支撐的蠶桑產業發展格局。
堅持繭絲生產與桑椹生產互融共生、協調發展,扎實推進桑椹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全州桑椹產量達7.36萬t,比去年翻了一番,桑椹收入2.76億元,比去年凈增5716萬元,在市場低迷、運輸困難、價格下降的情況下,仍實現增產增收,成為我州蠶桑產業多元發展的重要支撐。
切實加強原蠶基地基礎設施和制種、保種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蠶種生產條件,形成了以會理縣云甸、德昌縣永郎、西昌市月華等鄉鎮為中心,州、市蠶種場為依托的優質蠶種生產基地。今年1-8月,全州已生產優質蠶種75萬張(凈種),蠶種檢驗檢疫合格率達100%,預計全年蠶種生產量可達85萬張以上,蠶種生產穩定、質量保障、供應充裕。
制定發布并認真組織實施了《涼山州桑蠶飼育技術規程》等6個農業地方標準,狠抓“五化六配套七統一”技術措施落實,強力推進蠶業標準化生產,全州小蠶共育面達到100%,紙板方格蔟推廣使用面達95%以上,省力化蠶臺推廣使用面達85%以上,蠶繭儀評收購實現全覆蓋。
圍繞省上主推、州上主抓的智能化共育、機械化養蠶、桑樹快速成園三項重點工作,我州新建桑樹快繁試點示范基地10個,培育嫁接桑200余萬株,新增小蠶共育室智能化改造試點8個,組織召開全州桑園快繁快植速生豐產技術培訓暨工作推進會,明確任務、落實措施、扎實推進。
高度重視桑螟綜合防控工作,先后邀請中蠶所、浙江大學、省廳產業處、植保站、蠶業站的領導和專家到我州開展實地調研,探索防控方法,制定防控對策。寧南、會東、普格三縣蠶區統籌協調、多措并舉,扎實開展了桑螟綜合防控,成效十分顯著。
依托涼山繭絲和涼山桑椹的質量優勢,扎實推進繭絲、桑椹特色品牌建設,全州蠶桑繭絲行業先后創建中國馳名商標1個,國家地標產品3個,四川名牌和著名商標3個,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各1個,我州蠶種和生絲分別出口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意大利、羅馬尼亞,繭絲品牌優勢突出,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
大力推進“6215”糧經復合種植桑園、“果葉兼用”桑園種植模式和多批養蠶、大棚養蠶,工廠化、專業化、省力化、優質化、集約化養蠶新模式,大幅提高了蠶業比較效益,寧南、會東、德昌、冕寧等縣部分蠶區畝桑效益突破1.5萬元,形成了桑園立體種植、養蠶省工省力、效益大幅提升、糧經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充分借鑒和學習省內先進蠶區的發展經驗,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基地+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產業發展新模式,不斷建立和完善經營主體、受益主體、服務主體相統一的生產經營機制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連結機制,使龍頭企業與蠶民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以各縣市已建成的蠶桑產業基地為基礎,以提高蠶業綜合生產能力,擴大桑、繭、絲、果等產業加工規模、培育觀光蠶業、休閑蠶業、桑椹采摘和社會化服務為重點,推進蠶桑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德昌德州、寧南黑水河、冕寧沙壩三個蠶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已初具雛形,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蠶桑產業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制定和完善蠶業生產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相對市場價格+最低保護價”的鮮繭價格形成機制。今年,面對跌宕起伏的繭絲市場形勢,大幅上調了鮮繭收購價格。全州春夏兩季鮮繭收購均價達到54.2元/kg和52.8元/kg,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元/kg以上,秋繭價格雖然作了適當調整,但仍處于較高價位運行,中準級價格較去年同期增加10元/kg,蠶農收入大幅增加,繭絲企業承擔了較大的經營風險。
我州同中蠶研所簽訂了蠶桑繭絲產業發展合作框架協議,依托國內知名專家組建了蠶桑產業專家服務團,先后與國內蠶業專業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建立了葉用桑、果葉兼用桑品種對比試驗園和蠶桑新品種、智能化小蠶共育室、機械化養蠶試驗示范基地,啟動了抗膿病桑蠶新品種研發工作,加大了“芳·繡×白·春”、“華康3號”和雄蠶等新品種推廣示范力度。同時,建立并完善了川滇蠶區蠶業經濟協作機制,區域協作覆蓋兩省三地13個市區縣,新形勢下,我州蠶桑產業發展秩序基本穩定,運行態勢良好。
涼山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我州把蠶業發展同產業扶貧有機結合,統籌規劃,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引導宜桑地區貧困戶發展蠶桑產業,同時啟動并實施了繭絲龍頭企業幫助深度貧困縣發展蠶桑產業的“幫扶行動”,通過對口幫扶、資金支持、技術服務,引導貧困地區大力發展蠶桑產業,深入推進蠶桑產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州上下將圍繞今年的各項目標任務,堅定蠶業發展信心不動搖,繼續把握好發展優勢,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探索種養循環、互動融合等多種模式,培育多元化的產業融合發展主體,扎實推進“一區、兩園、三帶、四基地”建設,促進傳統蠶桑產業向省力化、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轉變,努力開創涼山蠶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