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東方醫院(471003)談萬芬
1.1 一般資料 78例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患者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本院,均符合我國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中有關“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的診斷標準,同時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納入此次調查研究。其中,男性40例、女性38例;最低、最高年齡者分別為49歲、81歲,年齡中位數為(61.4±2.3)歲。此外,排除非感染者及嚴重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針對本次78例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歸性分析,了解患者的病情,合并感染的類型等基本資料,進一步成立“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小組”,由小組成員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總結,進一步提出相關的預防處理措施,從而使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的發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1.3 統計學分析 選取SPSS19.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取(±s)加以表示,本次兩組之間數據對比采取t進行檢驗;在計數資料方面,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本次兩組之間數據對比采取比χ2進行檢驗,如果P值低于0.05,代表兩組的數據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具備統計學價值。
本次納入研究的78例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患者,主要的感染類型包括:吻合口狹窄、橫結腸盲端綜合征、腹腔內出血以及吻合口瘺等,具體的感染類型及所占比重:78例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類型,吻合口狹窄16例(20.51%)、橫結腸盲端綜合征14例(17.95%)、腹腔內出血12例(15.38%)、吻合口瘺12例(15.38%)、切口種植8例(10.26%)、腹腔炎性感染包塊7例(8.97%)、輸尿管損傷6例(7.69%)、結腸瘺3例(3.85%)。
3.1 結腸癌相關內容概述 結腸癌多發于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位置,慢性結腸炎、結腸息肉患者是多發群體,該類患者存在腹脹、消化不良、排便習慣改變以及便前腹痛等臨床癥狀。其中,結腸癌手術是治療結腸癌的一種成熟的方法,但現臨床研究表明,結腸癌患者術后容易并發感染,這樣便會使手術預后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有必要認真分析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的相關因素,進一步提出并實施有效預防處理措施[2]。
3.2 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本次78例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患者,主要的感染類型包括:吻合口狹窄、橫結腸盲端綜合征、腹腔內出血、吻合口瘺以及結腸瘺等;其中,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吻合口狹窄16例,比重為20.51%;橫結腸盲端綜合征14例,比重為17.95%。究其原因,導致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的因素包括:①在手術操作不夠完善、不成熟的情況下,會出現吻合口狹窄感染;②當手術技術操作存在偏差,同時受到患者自身心理等因素影響下,會出現腹腔內出血感染;③手術及醫護人員的操作水平非常重要,倘若操作不當易出現輸尿管損傷感染、橫結腸盲端綜合征感染等;④在術前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充分,未能對患者的病情、手術指證進行充分了解,并未能合理選擇手術方式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吻合口瘺感染;⑤對于腹腔炎性感染的出現,和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存在關聯性。總之,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和手術操作不當、護理不當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存在密切關聯性[3]。
3.3 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的預防處理措施探究 上述分析中,認識到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的危險因素諸多,和手術操作不當、護理不當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嚴格進行手術操作,操作者需避免使患者的腸管斷端附近的血管造成損傷,同時確保吻合口附近的血液流動性良好,使吻合口愈合速度得到有效促進,進一步使吻合口發生狹窄的幾率得到有效降低[4]。另一方面,為使腹腔內出血的發生得到有效避免,在操作期間,有必要充分分析患者發生出血的原因,進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止血處理措施。
綜上所述: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危險因素諸多,需加強術前準備工作,根據患者病情、體征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加強術中、術后護理,以此使結腸癌術后并發感染的發生率得到有效降低,進一步提高結腸癌手術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