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捷平
(西昌市繭絲綢總公司,四川 西昌 615000 )
我國是蠶絲生產的發源地,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栽桑養蠶具有“投資少,費工低,見效快,收入多”的優點。但是,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市蠶桑產業呈不斷下滑趨勢。心中一直存有疑問,蠶農養蠶還能養多久?蠶桑產業還能維持多久?為此,筆者對我市的蠶桑產業現狀進行了調查,提出了促進我市蠶桑產業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我市蠶桑生產近年來一直在逐年下滑:2004年養蠶量已達32038盒,鮮繭產量1446.25t,而2017年蠶桑大面積生產中養蠶僅12701盒,產繭571.5t。發種和產繭均下滑了60%左右,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我市桑樹地主要分布在二半山區及河灘地,成片栽植的桑樹已基本沒有了,現有桑園面積6666.67hm2(10萬畝)左右,其中有4000hm2(6萬畝)屬于退耕還林,桑樹地根本不管理或者管理跟不上,桑園面積逐年大幅度地減少,每年的減幅率達3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城市的擴建、工業化進程加快占用桑園。2017年,成昆高鐵線途徑我市西昌月華、樟木等鄉鎮,占用了多個桑樹基地。二是政府引進大型工礦企業,排放污水、廢氣,造成桑葉污染,變相毀桑。三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批的養蠶戶挖桑后改種了果樹和蔬菜等其他更高效益的產業。比如葡萄平均畝產值達8-10萬,僅去年,我市種植葡萄面積就有上萬畝之多。四是近年來房地產業地飛速發展加速了桑園面積的衰減。
2008年以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絲綢市場走勢一路下滑,嚴重影響了蠶桑養殖戶的養殖熱情,不僅干繭的市場價值出現了大幅下滑,鮮繭價格也跌落到了近年最低。造成大面積挖桑、毀桑、改種等。雖然近幾年來蠶桑市場略有回升,但蠶桑的收入已遠遠低于打工收入和其他果業收入,低于蠶農的預期效益。再次是議價計價政策的缺失,蠶繭行情好時,“搶收毛腳繭”,優繭未能優價,蠶繭質量不能保證。當行情不好時,“壓級壓價”,大大地挫傷了蠶農的積極性而導致挖桑毀桑現象的發生。蠶繭質量的下滑對于蠶桑養殖產業是致命的威脅,只有推行議價、評價政策,才能保證蠶桑養殖業朝著穩定、健康、持續的方向發展。
當前我市養蠶主力大軍已趨老齡化,年輕一代僅有極少數從事蠶桑行業,養蠶人員上存在“青黃不接”的局面。在養蠶上基本是傳統的養殖技術,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蠶桑產業要發展,必須順應潮流,推廣先進的設施設備和省工省力實用技術。比如標準化的養蠶大棚建設等,比傳統方法,節約了勞力,減少了投資,提高了蠶房的利用率。蠶桑新工藝、新技術的推廣難度大。目前還在進行養蠶生產的多數是老人和婦女,求新意識差,某些新技術一次性投入較大,他們不易接受,甚至有抵觸心理。桑樹的種植規模傳統產出低,規模大的養蠶戶少。再由于現在農業部門對蠶桑養殖產業也不夠重視,投入低,這也制約了新型養殖技術的推廣。
首先,要改變現有的體制及觀念,制定出鼓勵政策,在養殖大戶中,搞好新技術試點,大力推進標準化、機械化養蠶技術,比如自動切桑機、自動給桑機等對提高勞動生存率、降低勞動強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重點區域為突破,針對基地鄉、基地村的養蠶戶和技術人員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技術培訓,組織技術人員到先進地方實地考察和交流,及時掌握先進養蠶技術,把技術落實到實處。養蠶要合理布局,多飼養多絲量、抗病力強的品種,比如“菁松×皓月” 、“芳繡×白春”、“川山×蜀水”等。要提升桑園標準化程度,推廣“6215”栽桑模式,即寬行200cm,窄行66.67cm,株距50cm,栽植規格1000株/666.67cm2的模式,這種模式在寬行中套種矮桿經濟作物,實現蠶桑和其他經濟作物復合經營,增加桑園經濟效益。
建立“公司+共育戶+農戶”的技術推廣體系,實現單產考核、超產有獎、減產有懲,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要鼓勵農戶栽桑,對自發栽桑的農戶適當給予經濟補助。要調整發展思路,重點抓好新區建設,要集中成片,規模化的連片發展,增加桑園基地,擴大現有生產規模。在蠶桑產業發展過程中,積極爭取政策扶持,爭取項目資金,我市目前可結合 “精準扶貧”政策,針對有積極性、家庭經濟困難的養蠶地區,適度地增加桑園面積,添置養蠶用具,加大生產技術設備的投入,提高養蠶農戶的勞動生存率,促進蠶桑產業健康發展。
相鄰地區要在蠶種出庫時間、蠶繭收購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強協商,共同維護好發展環境,按照誰發展誰受益的原則,處理好生產發展與蠶繭收購的關系。自覺不跨區域收購蠶繭,主動避免蠶繭大戰,統一按質論價、優繭優價,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行情好與不好都要處理好與友鄰及蠶農的關系,做到公平合理、利益平衡。
大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穩定現代蠶桑產業基地,打造亮點,種植果桑,實現采養相結合,果葉兼用,即采桑椹、養蠶。發展觀光農業或家庭式小農場,突出地方特色,發展蠶桑旅游項目,形成有特色的地方蠶桑文化,提高蠶農生產的積極性。
針對蠶桑養殖產業所面臨的問題,還應有選擇的進行改革嘗試,多渠道增加蠶農效益。在做傳統種養的同時,充分利用蠶桑資源,延伸產業鏈,促農增收。
2.6.1發展種植香菇產業。香菇營養價值高,口味香醇,價格高,桑枝是生產香菇的一種重要原料,將修剪下來的桑枝進行粉碎,再進行簡單的調配,便可以種植香菇了。
2.6.2發展桑葉茶及桑芽菜的制作產業。桑葉富含人體必須的多種元素及物質,還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能,且有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的作用。將冬桑葉制成桑葉茶,對于“三高”人群,具有獨特功效。桑葉芽可以做成桑芽菜,營養價值豐富,綠色健康具有食療的價值,使桑葉的得到了充分利用。
2.6.3充分利用蠶沙。蠶沙具有祛風降濕,和風化濁,明目降壓的功效,對眼疾,心慌,神經衰弱等癥狀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將蠶沙制成枕頭還具有清涼降火的作用,它吸汗力強,同時還促進大腦發育。
2.6.4在果桑上尋突破。桑果可以鮮食、釀酒,制成干果、果汁、桑椹膏等。甘甜可口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給種植戶帶來可觀的收入,在我市果桑產業正在快速崛起,有的種植戶桑果收入已大于養蠶收入,但在產品開發和營銷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蠶桑及其產物可利用資源還有很多,可以讓蠶農在蠶繭收入之余收入更高何樂而不為呢?在保留傳統優良的產業同時,也要不斷地進行新的嘗試和變革。
總之,只有在提高蠶桑養殖效益的同時,拓展產業鏈,才能激勵更多的蠶農投身在蠶桑事業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經驗教訓,我市蠶桑產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