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雅
新聞事件:日前,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引發公眾關注。文章稱,西安某航天科研機構處于“關鍵崗位”的員工張小平被一家民營企業以百萬年薪挖走。當天,張小平原單位發布情況說明,承認在勞動仲裁材料中措辭失當,夸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制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單就本事件而言,張小平的跳槽屬于正常的人才流動,這種流動不但可以帶動企業間的良性競爭,同時也能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但對于此類關乎核心技術的涉密人才,應該更加嚴格要求自身,心中須有正確的是非觀,任何選擇更需合乎法規。同時企業也不能憑此設限,妨礙人才的正常流動。
近些年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其對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給出的待遇、福利條件也越來越優厚,切實的競爭力使得國有企業留人能力日益弱化,在“感情牌”和“身份牌”已漸趨疲態的今天,國有企業若想保持對人才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張小平”事件無疑再次令警鐘敲響,對沉疴舊病的改革早已刻不容緩。
改革,要直面自身問題。在輿情的裹挾下,此次事件的發酵使企業站在被動的境地,但制度的改革絕非一日之功,要敢于直面問題所在,在觀念上重視人才,在制度上保障人才。要加快用人制度改革,真正與市場接軌,建立科學、規范、有彈性、敢曬在陽光下的薪酬評價體系,切實地解決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相融合的問題。
問題的發現不是終結,我們期待著人才觀念能夠真正深入人心、深入制度改革,讓“千里馬”能夠食飽力足,馳騁在新時代的道路上,使其才華釋放出最大的光彩,令個人價值得到尊重,為社會進步襄以動力。(據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