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利,陳慶東,陳倩穎,陳 松,李 超,劉虹伶,劉 旭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 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3.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100)
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茂縣、理縣和雅安市漢源縣等是櫻桃,特別是甜櫻桃的主產區,櫻桃已成為了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細菌性穿孔病是櫻桃上的主要病害,特別是櫻桃生長中后期遇高溫多雨天氣,易造成細菌性穿孔病大發生,最終導致早期落葉,樹勢衰弱,影響花芽分化和降低第二年結果產量。由于農戶對該病發病規律認識不清,缺乏栽培技術,管理粗放,導致病害時有發生。針對近年生產中甜櫻桃穿孔病發生日趨嚴重的情況,總結了以下綜合防控措施,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細菌性穿孔病主要為害櫻桃葉片,同時也為害枝梢、果實。
葉片發病時,發病初期表現為水漬狀半透明淡褐色小病斑。后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邊緣角質化,直徑2mm左右,周圍有水漬狀黃綠色暈圈,病斑邊緣陸續出現裂紋。天氣潮濕時。在葉片病斑背面常出現麓白色黏質狀的菌膿。病斑逐漸干枯脫落,形成孔洞,有時數個病斑相連,形成一個大斑,后期脫落成為大孔。病害嚴重時,可導致落葉。
果實染病后,形成暗紫色中央稍凹陷的圓斑,邊緣水浸狀;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常出現黃白色黏質分泌物;干燥時,病斑及其周圍常發生小裂紋,嚴重時產生不規則大裂紋,裂紋處常被其他病菌侵染而引起果腐。
枝條染病后,一是產生春季潰瘍斑,發生于上一年已被侵染的枝條上。當新葉出現時,枝梢上形成暗褐色水浸狀小皰疹塊,直徑約2mm,后可擴展至10mm,但寬度不超過枝條直徑的1/2,有時可造成枯梢現象。春末表皮破裂,病菌溢出,開始蔓延。二是產生夏季潰瘍斑,夏末在當年嫩枝上產生水浸狀紫褐色斑點,多以皮孔為中心,圓形或橢圓形,中央稍凹陷,最后皮層縱裂引至潰瘍。夏季潰瘍斑不易擴展,但病斑多時,亦可致枝條枯死。
櫻桃細菌性穿孔病[1]發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栽培管理不當,果園密閉、樹冠郁閉、枝葉過旺導致果園透光度差,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黏性重、通氣性差或多雨年份,果園管理粗放、雜草多等原因可導致該病的發生或發病重。二是缺素誘發,即缺鈣、缺硅酸、缺磷、缺鉀、偏施或過施氮肥,造成枝梢旺發而徒長。三是機械損傷,如修剪、刮樹皮、拉枝、扭梢、摘心、翻土、蟲傷等在櫻桃植株上造成的機械傷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從而導致發病。四是自然災害所致,如干旱、低溫、風雨、凍害、冰雹、日灼、多霧等。五是品種差異,早熟品種避開了病菌迅速侵染期,發病輕,而晚熟品種發病重。
細菌性穿孔病菌主要在落葉和侵染的枝梢上越冬。每年春季,隨著氣溫升高,抽梢展葉時潛伏在病組織內的細菌開始溢出,借助風雨傳播,從氣孔、枝條和芽痕侵人葉片、枝梢和果實,1年中可以多次為害櫻桃。一般情況下每年5月開始發病,特別是7~8月高溫多雨天氣,病菌迅速侵染,造成細菌性穿孔病大發生。發病嚴重時,造成提前落葉,花芽分化數量和質量下降,影響樹勢和來年產量。
另外,不同年份和地區,該病害的發生時間有差異,如阿壩州九寨溝縣甜櫻桃栽培區,一般是在6月前后才開始發病,7月上中旬表現出穿孔癥狀,8月上旬開始落葉。
加強櫻桃苗木、接穗檢疫,杜絕引進帶有細菌性病原的活體材料。栽植和嫁接前,嚴格對苗木和接穗進行消毒。建園時栽植密度要合理,保證全園通風透光良好。
一是清除落葉、剪除病枝條,集中深埋處理;二是合理稀植,不能將甜櫻桃種植在地勢低洼的地段;三是果園采用生草、割草、覆草方法,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均衡土壤養分供應,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四是根據櫻桃生長需水規律,干旱及時澆水,雨季及時排水,保持水分合理供應;五是合理修剪,及時對樹干涂白。
2~3月是甜櫻桃發芽前,謝花后新梢速長期,也是防治櫻桃細菌性穿孔病[2-3]的最佳時期。可選用噻霉酮、中生菌素、農用鏈霉素、硫酸鏈霉素、噻菌銅、氫氧化銅(志信2000)等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