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章靜,王付平,羅 堯,蘇延樂
(陜西省楊凌翔林農業科技化工有限公司,陜西 楊凌 712100)
大荔冬棗多數為設施栽培,果實色澤光亮赭紅,皮薄肉厚,肉質鮮美,酥脆多汁,營養豐富[1-2],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3-4],具有市場廣闊、品質好的特點[5]。冬棗耐旱澇,抗鹽堿,對土壤及氣候適應能力強[3]。但是冬棗上病蟲害種類多樣,棗農在病蟲害防治上注重防治輕視預防,在用藥上也是盲目選擇,多數棗園每隔5~7d噴1次農藥,在冬棗的整個生育期大約要噴施農藥25~30次,導致農藥殘留超標。另外,多種藥劑的混合使用,造成果實品質下降,外形不良等[6],給冬棗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5]。因此,在冬棗病蟲害防治上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7],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保證大荔冬棗優質高產。
該病害的發病部位主要在冬棗樹的葉片上,高溫高濕的環境易于該病害的發生。在發病葉片背面散生或聚生凸起的土黃色水皰,此為棗銹病病原菌的夏孢子堆。該病害發生嚴重時,葉片可全部落光,既會影響當年產量又會影響翌年產量,給棗農帶來嚴重損失[8-10]。
該病害主要危害果實,葉片也可受害,在低溫高濕的環境下,該病害容易發生。病害發生初期,在果肩或果腰處出現水漬狀斑點,后期受害程度加深,斑點顏色有淡黃色變為黃褐色,中間凹陷,逐漸擴大,最終呈現為黑色病斑。該病害可引起落葉、落果,受害果實發苦[11]。此病害的病原菌在花期開始侵染,在果實成熟期才發病。
該病害主要危害冬棗果實和葉片,低溫高濕,易于發病。在葉片受害初期,葉片出現褪綠,后形成褐色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擴大并連成片,病斑不規則,導致葉片卷曲發黃,容易脫落。果實受害后,在果實表面先出現小黑點,后在病變部位逐漸形成近圓形病斑,中間顏色較黑,外圍有褐色輪紋[5]。另外,此病害對冬棗采摘后貯藏品質也有很大的影響[12]。
綠盲蝽別名小臭蟲,主要危害嫩芽、葉、花蕾和幼果。以成蟲或若蟲刺吸植物幼芽、葉、花、果實和枝的汁液,同時還會分泌毒素,常造成葉片殘缺、落花落果等現象,因寄主植物廣泛,可傳染多種病害。若防治措施不力,會嚴重影響冬棗的產量與質量[9]。
桃小食心蟲又名棗蛆[1],在陜西各地普遍發生,危害嚴重。以幼蟲蛀果危害,幼蟲在果核周圍為害,將蟲糞留在果內,形成“豆沙餡”[8],嚴重影響冬棗產量和品質。
棗粘蟲又稱棗鐮翅小卷蛾,為冬棗主要害蟲之一。以幼蟲為害嫩芽和葉,亦可為害花蕾、花柄和果實,幼蟲吐絲將嫩葉或花蕾纏綴在一起,后在其內取食芽葉或花蕾,此幼蟲在后期啃傷果實果皮或者鉆蛀果內為害,可造成受害果早落,發生嚴重時,造成減產甚至絕收。
以成蟲、幼蟲取食嫩芽、葉和果實汁液為害,主要集中在棗樹葉片背面,受害葉片初期常出現失綠細小斑點,后期全葉變黃,影響光合作用,減少養分積累,導致落葉、落花和棗果萎縮脫落。
別名棗芽蛆、卷葉蛆、棗葉蛆[5,8],以幼蟲危害冬棗的嫩葉、花蕾和幼果。受害葉片前期為紫紅色,后期變為褐色或者黑色,質地變脆,葉邊緣向上縱卷,呈筒狀;受害花蕾的花萼膨大,不能正常開放,嚴重時導致開花少,對產量影響大;幼果受害后很快變黃脫落。
在初期建園時,選擇地勢平坦、水質良好、光照充足的土地建園;加強苗木的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13];確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加強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肥力[14],增施有機肥,合理追肥;合理修剪,增強樹勢,及時疏花疏果、除草、清理受害枝葉和果實,并集中燒毀;秋冬季節深耕翻土,降低越冬害蟲存活率[5]。
2.2.1 色板誘殺 利用蚜蟲、粉虱、薊馬、綠盲蝽等害蟲的趨黃特性,在園內懸掛黃色粘蟲板進行誘捕。在早春地懸掛15~20片/667m2用于監測,后期根據蟲口密度增加懸掛量(30片/667m2左右)。
2.2.2 性誘技術 桃小食心蟲、棉鈴蟲、綠盲蝽等害蟲可用性誘劑及配套專門誘捕器進行防治。早春在棗園內每667m2懸掛1~2套用于監測害蟲發生情況;在害蟲成蟲揚飛盛期,懸掛3~5套/667m2用于防治,每月更換1次誘芯。
2.2.3 粘蟲膠(帶)防控 初春在棗樹樹干基部纏上粘蟲膠帶或涂抹一圈粘蟲膠,可防治紅蜘蛛等有上下樹習性的害蟲。
保護利用天敵是防治蟲害的有效手段,不僅能達到防控害蟲的目的,還保護生態環境的穩定。桃小食心蟲的寄生性天敵有中國齒腿姬蜂、甲腹繭蜂;自然界中的草蛉是蚜蟲、紅蜘蛛和綠盲蝽等害蟲的天敵,在園內注意保護該天敵可以對防治以上害蟲起到有效的作用;紅頸常室繭蜂是綠盲蝽若蟲的寄生蜂[15]。
早春萌芽時用石硫合劑、寡雄腐霉等藥劑清園,減少越冬病蟲基數。在病蟲害發生期使用低毒低殘留的植物源和生物源的農藥防治。如0.2%苦皮藤素可用來防治棗粘蟲、棗尺蠖等害蟲[5];BT(蘇云金芽孢桿菌)微乳劑可用于防治食心葉蟲、棗粘蟲、棗尺蠖等鱗翅目害蟲;白僵菌可用來防治桃小食心蟲、白粉虱和棗尺蠖等害蟲;在早春綠盲蝽若蟲孵化高峰期,輪換施用0.3%苦參堿水劑800倍液和0.3%印楝素1000倍液[4],防治效果良好;魚藤酮、藜蘆堿可用來防治蚜蟲、薊馬等害蟲;農用鏈霉素、中生菌素抗生素類藥劑可防治棗黑斑病和縮果病等病害[1,16]。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購買食品時更加注重安全和健康[17],這也使得現代農業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綠色植保是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國農業部在2006年的全國植保植檢工作會議上提出“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理念不斷深入[18]。
目前,國內已經開發了諸多綠色防控技術,如性誘技術、天敵控害等,綜合的綠色防控技術不僅達到了防治病蟲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減少了傳統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有利于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對于改善農產品品質也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傳統的化學防治效果優于綠色防治的效果,部分農民對綠色防控認識不清,所以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農業部門及技術推廣人員做好綠色防控技術宣傳,鼓勵棗農在病蟲害上使用綠色防控手段,逐漸減少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的使用,建立“燈誘、色誘、性誘、食誘+生物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防控模式[19],實現綠色防控技術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