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00)
在2018年7月召開的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李克強總理也在會上作出批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局[1]。面對當前“三農”現狀,要實現鄉村振興,可謂任務艱巨、時間緊迫。準確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和載體尤為重要,而田園綜合體建設正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優質載體和有效途徑。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理念,指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2]。由此可見,田園綜合體的關鍵和核心在于 “綜合”。
其重點在于“綜合體”,是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綜合體,是“一攬子”解決方案,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綜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它不同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單一的鄉村經濟形態,如觀光農業、鄉村度假旅游、綠色生態種植、特色農業等。
現代農業是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其主要特征一是廣泛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由順應自然變為自覺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由憑借傳統經驗變為依靠科學,成為科學化的農業,使其建立在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物理學等科學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二是把工業部門生產的大量物質和能量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以換取大量農產品,成為工業化的農業;三是農業生產走上了區域化、專業化的道路,由自然經濟變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成為商品化、社會化、自然生態循環的現代農業;四是在農業中導入了文化元素、旅游元素,使農業及農產品更具有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旅游價值。
它不僅是一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還包括農產品和非農產品加工、旅游產品的創意設計、高科技產業、康養、養老地產、旅游地產、金融、醫療、學校等現代加工業和服務業,實現三個產業融合發展。
它有別于特色產業小鎮。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建有特色產業小鎮,城市和農村的邊界已十分模糊,如美國的因特爾小鎮、德國的奧迪小鎮等。中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已拉開序幕,具有代表性的如杭州云棲小鎮、成都菁蓉小鎮等,計劃2020年前我國將建1000個特色產業小鎮。田園綜合體的特色小鎮與特色產業小鎮的主要區別在于,一是二者地域不同。特色產業小鎮是在一個“鎮”上,有“城市”特征,一般距中心城區50km以內,而田園綜合體一定在“田園”之中,有“鄉村”的特征,不一定在“鎮”上。二是產業結構有所不同。特色產業小鎮,產業重點在“特色”上,不一定包含農業,而田園綜合體一定要包含農業產業。三是主體不同。特色產業小鎮的主體是從城市中心遷出的企業,是科技、文化創意、金融方面的人才,而田園綜合體的主體是企業和農村合作社、村民。
它不是單一的產業發展區,而是生態優良、環境優美、關系和諧、交通便利、通訊暢通、社會服務功能完備、田園風情濃郁的新型社區,能充分滿足村民生活以及養生養老、旅游和企業發展的需要。
城鄉文化在田園綜合體中交織、融合衍生出一種帶有城鄉文化特征的新文化,進而形成新的文化圈。這對消除城鄉二元文化,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調查發現,不重視規劃與策劃是丘陵地區農業項目存在的通病。其主要原因一是農業項目一般沒有嚴格的審核流程,未經批準的項目也可以上馬;二是一些投資者來自農村,自認為是內行,要么不進行規劃,要么輕易否定專業機構、專家的策劃方案;三是有的投資者假借農業項目題材獲取政府補貼,并不是真心做農業項目,自然不重視規劃。
以綿陽市涪城區、游仙區、安州區及綿陽至江油沿線為例,農業項目類型和業態十分相似。旅游項目基本都是農家樂和休閑度假村(大農家樂)、體驗農業大多為各種采摘(草莓、藍莓、枇杷)、農業產業化也不外乎是田里種荷花,地里種葡萄,山上栽核桃。項目同質化是目前鄉村旅游虧損、農產品滯銷的重要原因。
丘陵地區農業項目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和農業產業化上。調查發現,綿陽很多農業項目投資方是房地產開發商,投資目的主要在于土地升值的預期,搞農業產業只是手段,大多項目存在數管理混亂,沒有自己的商業模式,項目或產品鮮有科技含量和文化內涵,處于價值鏈的低端。
田園綜合體建設內容豐富,對人才的要求較高。調查顯示,西部丘陵地區一是缺乏高水平的項目策劃、文化創意、項目管理、市場營銷人才;二是由于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人員普遍年齡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急需現代農業、加工業方面的技術人才。
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鄉村民居、生活習俗、耕作方式、地方語言、宗族觀念等都是村落文化的載體。近4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5·12”災后重建以來,綿陽的村民大量由分散居住變成相對集中居住。加之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社會流動水平增大,原有的民居樣式、鄰里關系、生活方式甚至語言正悄然發生變化。川西民居變成了小洋樓,以前的鄉親、鄉情關系變成了業主關系,以前自給自足的生活,變成了米面肉油都要購買的生活,村落文化正在被淡忘和消失。
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農村黨員年齡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帶動能力不強的情況客觀存在。有些村社在項目的引進、土地流轉等重大事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息不公開、不透明,造成干群關系緊張、信任度降低等現象,為農業項目的開發留下了一定隱患。
丘陵地區與山區相比,可利用的、原生態的旅游資源相對匱乏;與平原地區相比,土地分散、地塊較小,發展大規模現代農業的條件較差。
西部丘陵地區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有著良好的基礎條件。同山區相比較,有更加優越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同平原地區相比較,鄉村有更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景觀元素,田園風情更濃郁、更具有畫面感,更有利于開發觀光農業、鄉村度假、農事體驗等項目。立足西部丘陵實際,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田園綜合體建設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影響長遠,規劃與策劃尤為重要。同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形地貌、自然水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即使是在同一個地區,不同的鄉鎮、不同的村落,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策劃切忌照搬照抄,必須做到“一村一策”,差異化的策劃規劃是田園綜合體建設取得成功的前提和關鍵。
西部丘陵地區地形地貌制約了現代大農業的發展,但優良的生態環境、淳樸的民風、濃郁的田園風情,卻更適合發展精致農業、創意農業、綠色生態農業及社區支持農業等現代農業,以及與之密切關聯的鄉村旅游、養生養老、創意設計等產業。因此,在西部丘陵地區,特別是城市近郊,適宜采用“現代農業+鄉村旅游+養生養老+文化創意”的“四輪驅動”發展模式。像綿陽作為國家科技城,科技資源十分富集,科技人才占比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文化創意企業上萬家,他們既是現代農業、鄉村旅游、養生養老的消費者,又可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參與者。在綿陽周邊(30km范圍內),可以把田園綜合體建設和特色產業小鎮建設結合起來,打造城市和鄉村高度融合的有現代科技特色的“田園綜合體”。
發展鄉村產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是丘陵地區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硬道理”。但目前包括綿陽在內的西部丘陵地區產業發展存在著盲目效仿和“擠風口”現象,看到人家種荷花,自己也種荷花;別人栽核桃,自己也栽核桃;別人種粑粑柑,自己也種粑粑柑,導致產品滯銷??茖W規劃產業發展領域和方向是實現產業振興的關鍵和前提。規劃產業,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僅僅依據市場需求一個因素來確定自己的產業內容和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明確“我們能干什么”“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我們的比較優勢是什么”。只有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做好產業規劃,才能用我所長,才能有效避免產業同質化,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產業振興。
田園綜合體建設包含鄉村民居、田園社區、旅游地產、養老地產。在處理建筑物與環境間關系時,一定要構建二者的融入型關系。田型調整、水系開挖等工程,要盡可能保護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不宜大開大挖,有些地方“略加修飾”即可;“斑塊”“田沿線”“田冠線”要進行精心設計,盡可能保持原始的美、自然的美;建筑及景觀的風格要與田園綜合體的整個文化定位協調,必須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必須是中國的、必須是中國鄉村的,讓建筑物或構筑物融入鄉村美好環境。在綿陽,最好采用川西民居的建筑文化元素,不宜搞徽派,更不宜搞所謂的“加州小鎮”之類的西洋派建筑。
在村落漫長發展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村落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村落文化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當代商業價值,并將其打造成文化品牌和文化IP,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美麗鄉村的魂靈所在。在這方面成功案例比較多,如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的西巷村打造成了一個具有文化IP的“青蛙小鎮”。西部丘陵地區有很多值得發掘的村落文化資源,如位于綿陽市涪城區關帝鎮龍壩村6組的李家梨園。該園現有梨樹18棵,樹下有“梨園土地”“本境花園土地”等3塊清代石碑,證明其為清代梨園。梨樹大部分有兩人合抱粗,雖然很多樹干中空,樹皮斑駁,但至今一到春季乃枝繁葉茂,老樹著花,生機盎然。有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值得挖掘與傳承。
鄉村旅游產業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丘陵地區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綿陽城市近郊及丘陵地區,分布著大量的鄉村旅游項目,包括大大小小的農家樂、觀光農業項目、鄉村度假項目,如涪城區“楊關產業帶”上的楊家鎮團陽寺村的原香·國際香草園、萬和村的萬畝葡萄種植體驗園、關帝的“蠶桑產業園區——天虹絲綢園”,游仙區的“富樂花香”“國際蘭花主題公園”“柏林農業產業主題公園”“鶴林綠洲生態園”,江油市的“果城花香”“愛情谷”等農業主題公園。這些項目大多占地數千畝、投資上億元,但由于項目分屬于不同的產權人、或隸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缺乏宏觀上的統一規劃布局,加之投資人之間的跟風、攀比等原因,項目業態同質化、產業低端化、投資效益低下等問題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創新田園綜合體建設管理模式。一是應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強化整體規劃與布局,聯合建設田園綜合體;二是科學整合鄉村特色產業和旅游資源,以節約建設用地,減少投入,提高田園綜合體建設效率。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為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了更好的政治環境、政策環境,而且還為田園綜合體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加快西部丘陵地區田園綜合體建設,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之需,也是我們義不容辭是職責。由于田園綜合體建設,涉及面非常寬,內容十分豐富,在政策制度建設、生態環境建設、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探討、實踐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