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瓊勇,廖春麗,夏 園
(四川省隆昌市農林局, 四川 隆昌 642150)
近年來,隆昌市農林局始終把加強農林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并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快引進和培養各類人才,全面推進農林人才隊伍建設,初步形成了領導重才、才盡其力的可喜局面。隆昌市農林局的主要做法如下。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為克服農林技術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員老齡化的問題,隆昌市農林局積極響應內江和隆昌市委、市政府“人才興市戰略”號召,大力選聘學歷水平和專業技能符合崗位職責要求的高學歷專業人員,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農林人才隊伍。近年來,通過內江市“甜城英才引進工程”和隆昌市“隆昌英才引進工程”,先后引進農林類碩士研究生等緊缺專業人才15名,公開招聘學士本科生29名,促進了人才隊伍的優化。
隆昌市農林局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和實施意見,努力創造一方厚植人才生長的沃土。一是高度重視對高學歷人才的綜合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支持高學歷人才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活動,定期開展專題交流培訓,每年組織外出學習,鼓勵繼續參加學歷教育學習等。二是加強市、鎮(街)推廣隊伍建設。嚴把人員進入關,強化技術培訓,提高推廣隊伍綜合素質,積極組織各類技術人員分批次參加四川省和內江市知識更新培訓,通過與高校合作、聘請相關領域專家采取以會代訓方式培訓更新專業技能,鼓勵和支持技術人員參加各類專題技術培訓。三是大力培育鄉村農業技術人才。組織相關領域專業人員對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并根據生產周期,分片區組織學員就近進行生產實習。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2014~2017年,隆昌市農林局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868人,到2020年,計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人以上。四是積極培養農戶的生產技能。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按農技指導員與示范戶1∶10的比例,每年培育800戶以上科技示范戶,通過示范戶帶動周圍農民推廣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農技人員定期開展進村入戶,通過院壩會、現場示范、現場指導等方式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能培訓。
隆昌市農林局始終致力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鼓勵高學歷人才隊伍積極進行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助推鄉村振興。近年來,隆昌市農林局主持實施的多項科技成果分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和內江市、隆昌市科技進步獎,從事技術推廣和研究的科技人員多人次獲得全國、全省表彰獎勵和成為內江市拔尖人才及學科帶頭人。廣大科技人員積極總結和分析創新成果及工作經驗,撰寫的《發展再生稻大有作為》《雜交中稻+再生稻畝產噸糧技術的創新實踐》等多篇技術論文和工作經驗,分別在國家級刊物《中國農技推廣》和省級刊物《四川農業科技》登載,推動了農業科技共同進步和加快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速度。目前,隆昌市農林局正在籌備成立隆昌市種養學術交流中心,以進一步加強學術討論和交流,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
自2007年以來,隆昌市農林局通過與南京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內江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校聯合開展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研究和試驗示范,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作物品種的更新和農業科技進步,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聯合開展的水稻高產攻關,多次打破川東南再生稻次適宜區中稻和再生稻畝產最高紀錄,其中,2017年,中稻攻關田塊產量達到854.2kg/667m2,第4次刷新川東南地區中水稻產量最高記錄,并經四川省農業廳認定打破2008年廣漢市創造的四川盆地中稻產量853.5kg/667m2的最高紀錄;再生稻高產示范田塊產量363.9kg/667m2,第5次打破川東南再生稻次適宜區最高紀錄;最高田塊一季中稻+再生稻兩季產量突破1200kg/667m2大關,達到12181kg/667m2,創造川東南再生稻次適宜區兩季畝產最高紀錄,標志著隆昌市一季中稻+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探索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隆昌市農林局通過與上海水產大學、中國柑桔研究所等院所密切合作,建設新品種繁育、引進示范基地,將為新品種培育和引進提供技術支持;通過與上海海洋大學、內江市農科院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組建專家大院和工作站,開展人才培養以及教育培訓和政產學研交流活動,將為全市特色農業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隆昌市農林局為確保各類人才招得來、留得住、用得好。一是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的保障工作,積極探索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模式,為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保障;二是切實解決各類人才的后顧之憂,妥善解決他們的住房、醫療保障、戶籍遷移等問題;三是完善人才評價制度,打破人才身份、單位、部門限制,使優秀人才受到尊重、有用武之地;四是制定人才激勵措施,對各類人才在工作崗位上表現優秀、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根據工作需要,予以提拔重用。五是職稱評聘上,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聘用創新型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