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亳州學院體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心意六合八法拳又名“水拳”,相傳由我國古代杰出的道學家、易學家、養生學家、武術學家陳摶老祖所創,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則是在其拳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水拳是中華內家拳的始祖[1],同時也是國家體育總局首批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該拳作為亳州地道的本土拳種歷經千年傳承至今,卻出現了發展瓶頸。本文擬從文化視角對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進行研究分析,旨在為我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播與發展貢獻力量。
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由北宋年間道教至尊陳摶老祖所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陳摶,安徽亳州真源人氏,宋太宗詔賜其為“希夷先生”[2]。晚年隱居于華山蓮花峰潛心修煉內丹,當時因道教修煉丹藥致使服食丹藥的王公貴族大量死亡,而使道教走向敗落。陳摶為拯救道教開創了內丹修煉之道,并在內丹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系列的內功練法,開創了內家拳的先河。而心意六合八法拳便是其一。此拳以“六合為體,八法為用”,其中,“體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動、動合于空”是其主要構成內容。第一合體現在思維與身體的協調統一;第二合體現在意念與思維的協調統一;第三合體現在引氣方面,做到意到氣到,氣血運行暢通;第四合強調血氣運行時間;第五合貴在“神”對身體運動的引導;而第六合中的“空”則具有虛無縹緲的含義,重在強調練習該拳過程中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且心平氣合。“八法”則體現在行氣集神(氣)、骨勁內斂(骨)、化象模仿(形)、圓通策應(隨)、頂懸虛空(提)、往來反復(還)、定靜守虛(勒)、合隱現藏機(伏)。行氣集神是六合八法拳的核心,行氣有利于通脈疏經,活絡行血,可以使氣足神聚,血氣方剛,讓身體一動而全身動,一靜而全身靜。
六合八法拳作為一種古老而優秀的內家拳術,主要是以心、意、神、氣為核心,其中,心意為前提,講究的是壯氣血在前,強筋骨在后,自內而外調理身體[3]。所以,盡管招式多種多樣,縱橫交錯堅持的都是“心意導之”的原則,即用心意引導招式,先心意,后招式。這便是被稱為心意六合八法拳的原因,長期習練,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壽之功效。
一代武術大師李道立曾說學習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有四難,其中兩難便是求師難和守業難。求師難,強調師傅的武學底蘊,對該拳拳理的領悟、習練時剛與柔的調配、整套拳術的意境是否如三江水般柔綿無懈可擊、氣勢上如高山鼎力、山川連綿等。而守業難則體現在擇徒方面。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擇徒極難,要求“傳法守法得忠恕,授人責人志要堅”,即“非英豪無私,賢惠者不傳”。因此,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沿用師徒制方式傳承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但有證可考的傳承人卻僅有10代。
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采用師傳制,從陳摶老祖始創,親傳于唐長興,經其潛心研究著有《指玄篇》、《心意六合八法拳》、《二十四式導引內功》。第三代傳人李東風接希夷衣缽,繼傳于關杰、劉韻生,主要流傳于晉豫之間。后王德威氏易名為“水拳”,融習宋元通八法,故流傳于川陜一帶又命名為“元通八法”。后經李梨、張繼善以心意六合醫病,亦稱為先天十二勢。
現流傳下來的以清朝道光年間的陳光第為心意六合八法拳為正宗,后傳襲于吳翼翚、李道立。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在發源地亳州未能完整傳承下來,后經本土知名武術家懷玉龍先生專程到上海拜李道立為師,潛心習練并無私傳授此拳三十余載,弟子較多,且收獲豐富。懷玉龍先生去世后,有其子懷培元及其他傳承人如懷秀娟、蔣兆合、周新華、段全軍、于俠等人進行當下的傳承與推廣。
2007年,第十代傳承人懷培元等成立了“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研究會”,對該拳長期進行無償傳授與推廣,并參加了國內外系列比賽,佳績顯著。如參加“淮南國際武術節”獲得6金4銀5銅的佳績,參加“香港第九屆武德杯武術節”獲得4金5銀的佳績,2013年參加第一屆在香港舉行的“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國際聯盟”比賽,囊括個人合團體第一名。
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先后申報成功了亳州市和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4]。至此,這一最古老的亳州本土內家拳種在其第十代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作為亳州的養生名片在本土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陳摶道教思想融貫儒、佛、道三家,以傳統道家學說為核心,構建內丹理論。該理論體現在通過身、宮室、腎、心、肝五種身體器官達到“成塵得變”的效果,從而獲得“金丹”,實現“修心養腎”的內丹修煉目的。同時,這種修煉方法旨在控制人的欲望,獲得身心平合,順其自然的意境。
相傳陳摶晚年隱居于華山蓮花峰潛心修煉內丹,當時因道教修煉丹藥致使服食丹藥的王公貴族大量死亡,而使道教走向敗落,陳摶為拯救道教開創了內丹修煉之道,并在內丹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系列的內功練法,開創了內家拳的先河。而心意六合八法拳便是其一。此拳以“六合為體,八法為用”,講究“內養心性,外修形體”,內涵豐富,功法獨特,以心中意念為指導,其中,六合的“靜”為體,八法的“動”為用,是內以養心性益氣,外以修形體健美,以意志為指導,不尚拙力,動作則以連貫、圓活、輕靈、沉穩,快慢相間,松緊相隨。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處于渦淮流域,溫帶季風氣候,歷史悠久,內涵豐厚,博大精深。夏時屬豫州,魏皇初改為“陪都”,北周大象元年改為亳州,亳州之名由來于此[5]。2000年設立地級亳州市。而早在5000年前,就有許多氏族集聚在此,他們在有限的空間環境內,以獨特的生存理念和地道的養生方式,創造了古老而燦爛的渦淮文化和亳文化,如道家文化、養生文化、酒文化,同時也留下了較多的古文化遺產,如陳摶廟、華佗庵等。因此,在這種地域特色背景下,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傳承了健身養生的功能,同時也彰顯了渦淮流域的群體生活情調和健身養生風情。
十九大報告指出[6]:人與自然合諧共生的現代化,要還自然以寧靜、合諧、美麗;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國是非遺大國,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是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國家體育總局首批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作為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獨特的功法體系、深厚的文化價值和實效的養生價值,而備受現代人青睞,成為“養生亳州”文化名城獨具一格的城市名片。
道家作為文化傳承的核心部分,其思想地位僅次于儒家。經過專家學者的考古證實天下道源在亳州。其中,老子、莊周、嵇康、夏侯玄、陳摶等人的故里均為安徽亳州。由此可見,在渦淮流域有著濃厚的道家文化氛圍,形成了渦淮流域道家文化圈。渦淮流域孕育了道家,同時也發展了道家,而心意六合八法拳,歷經千年依然被傳承發展下來,形成了一方以維護道家思想為己任的文化流派,或曰“道家文化圈”[7]。在這個文化圈中,六合八法拳正如同道家文化一樣通過不同的途徑傳遍全國乃至世界,但無論如何,其根基依然是道家之“道”,仍舊是渦河水流淌出的“道”,依然是道家思想的歷史傳承。
自然主義哲學是道家思想的基礎,以清心寡欲、養生避禍為形式,以長生不老為終極目標。道家養生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而進行各種形式的養生,其過程追求與“道”之性的合、順、柔、靜、無為等相吻合,并融入自然之道,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在道家思想上有所發展,以心中意念為指導,六合的“靜”為體,八法的“動”為用,是內以養心性益氣,外以修形體健美,以意志為指導,不尚拙力,動作連貫、圓活、輕靈、松緊相隨。在習練過程中順應自然,在心理上排除雜念,是道家養生文化的獨有體現。
亳州市擁有“歷史文化名城”、“天下道源”、“武術之鄉”、“養生亳州”等獨特的地域文化名片,同時又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資源貴在稀有[8],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其悠久的文化底蘊、濃厚的道家思想、豐富的功法拳理、實用的攻防技擊、波濤洶涌的拳勢等無不都在吸引著養生保健愛好者的眼球,激起其參與其中的養生欲望。陳摶廟景區位于亳州市譙城區城南,距市區約六公里,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9]。近年來,亳州市投入巨額資金修葺陳摶廟,完善后的陳摶廟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被演繹出來的活的體育文化遺產——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競技表演觀賞性強,依托亳州地理文化名片,對其進行文化旅游開發,不僅將備受武術愛好者、養生追求者追捧,更能夠為亳州的經濟帶來可觀的效益。
學者陸保良在研究中指出[10]:文化因具有鮮活生命力而展現出文明價值。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的文化教育價值,一方面體現在“道法自然”的教育價值。陳摶作為道家的傳承人與傳播者,把對道教的理解與認知融會貫通到其內丹之中。武術大師李東風在《六合八法歌訣》中指出:“學得此法永于世,無拘無束得自然。”《無極子偶題》也指出:“魚在水中游,人在空氣走,無水無空氣,壽命不長久。”可見,若想在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功法方面有所建樹,必須要懂其拳理,而天人合一,與自然合諧的思想便是其最好教育價值的體現。
另一方面則是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中蘊含的道家思想有利于現代人實現修身養性。道家談“性命雙修”,就是對人的生命本然狀態的追求,從而達到一種真人、至人的境界[11]。拳中多以自然景觀命名,如閉門推月、撥云見日等,體現出了陳摶老祖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探索,并與人體健身養生原理相融合編排與創造了心意六合八法拳。同時也在警示人們注重健身養生的同時,還要更加關心和愛護自然環境。因此,在習練過程中,既要遵循自然萬物的發展規律,做到返璞歸真,實現最自然、最原始、最本能的模仿演練,又要做到心性純正,不隨意創造、不主觀臆斷,遵守客觀規律,科學作為、合理作為、積極作為。
亳州雖然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中藥材交易中心、武術之鄉、天下道源,但是在國內,依然有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亳州這座古老而聞名的城市,不知道“天下道源”、“三曹之地”、“華佗故里”、“陳摶養生”。因此,通過陳摶老祖的心意六合八法拳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座城市,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其次是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的競技表演,可以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推廣與傳播,讓更多的地區、國家、人群了解和喜愛這套古老而聞名的內家拳術。其實,對拳種推廣與傳播的過程,就是把與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相關的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
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渦淮流域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多元文化發展的產物,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色、養生文化特色,是一種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陳摶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承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文化開發價值、文化教育與傳播價值。對該拳法的挖掘整理,可以拓寬道家文化的研究領域、養生文化的傳承體系,完善武學體系,豐富我國傳統養生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