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晶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迎來新一輪全面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契機。要實現有效的對外開放與交流,語言互通是重要保障,語言人才要先行[1]。然而,傳統的能用英語與外國投資方交流的外語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我們更需要的是既有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又熟悉某一專業或多個專業,能代表我國投資方與外國被投資方進行交流、談判的國際化、復合型英語語言人才。而能交流、會談判的國際化、復合型英語人才意味著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以通用英語為主的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國家戰略新形勢了,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亟需實現從“工具型”向“專業型”的轉變,也就是說,英語教師應該把英語課程學習與專業學科和目標就業情景關聯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又融入專業知識,即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指與某一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簡稱ESP。該英語課程的開設是基于學習者特定的職業和專業需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目的性。國外ESP研究發軔于20世紀60年代,最早的典型代表有Barber[2]、Herbert[3]等。之后,國外ESP的研究進一步發展, Brown[4]介紹了 ESP的研究方法,Kone[5]研究ESP師資培訓,Rhaman[6]討論ESP教材設計等。
國內ESP研究大約要晚十年,最早是楊惠中[7,8]介紹ESP概念以及當時國外流行的有關ESP教材。80年代,國內ESP研究成果寥寥無幾。到了90年代,國內有關ESP理論和教學研究有所增長,但大多仍集中在概念、分類、理論等的介紹。在我國成功加入WTO后,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交往的不斷深化,社會對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較高英語水平的人才的需求出現井噴式的增長。在此背景下,探索有效開展ESP課程教學研究的文章數量也出現直線型上升。筆者以中國知網為檢索工具,以ESP為檢索主題詞,檢索范圍設定為文史哲,共搜索2000—2017年期間符合條件的文獻數8124條,且研究文章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而1975—1999年間符合條件的文獻數僅為230條,同樣的時間跨度內,前者的研究成果數量幾乎是后者的35倍。
除了研究文章的數量激增外,國內ESP研究的領域也更為廣泛和多元化,包括ESP語料庫建設[9],ESP研究和教學狀況[10],ESP實證研究[11],ESP教學策略[12]等。
國內ESP研究發展形勢喜人,這些研究成果是否指導我國高校ESP教學成效的提高?
黃愉對全國56所高等院校的大學教師展開問卷調查,發現這些高校普遍存在ESP課程教學大綱不明確,ESP課程教材晦澀難懂,教學模式單一等現象,國內高校ESP課程教學現狀并未如ESP研究一樣取得較好的成效[13]。可以說,當前國內ESP課程教學不能有效地服務于國際化、復合型英語語言人才的培養。而福建省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之一,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必然需要頻繁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因此,相比內陸省份,福建省對國際化、復合型英語語言人才的需求量更大,福建高校ESP課程教學成功開展與否對福建地區對外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可以說,福建高校亟需探索ESP課程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因此,本文選取福建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具有較高的實踐意義,其研究成果對我國其他地區高校ESP課程教學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鑒于此,本文選取福建高校的ESP課程教師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問題涉及ESP課程設置、ESP課程教材、ESP課程師資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的現狀。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192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85份。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999年教育部頒發《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明確指出ESP課程是高等教育必修課,課時應不少于100學時。2017年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高校應根據學生需求開設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再次確立了ESP課程的重要地位。然而,調查結果顯示福建高校并未足夠重視ESP課程:24.5%的教師表示自己所在的高校將ESP課程僅定位為任選選修課,27.6%的教師表示ESP課程在他們學校是必選選修課,選擇ESP課程是必修課的教師還不到50%。此外,ESP課程的課時也相對不足。71.2%的教師表示他們所在高校的ESP課程開設的時間為一個學期,每周2課時,共32課時。福建許多高校的英語教學仍停留在傳統觀念上,沒有充分認識到ESP教學的必要性。這些學校仍把通用英語教學和四、六級考試(CET)作為教學目標,在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中很少涉及ESP教學內容。學生在大學時的英語學習與中小學階段無異,仍埋頭背單詞、寫句子、做四六級模擬試題。早在2003年,章振邦就指出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通用英語教學時間過長,對專門用途英語的重視不夠的問題[14]。該問題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英語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不符,導致學生在畢業后很難勝任需要專業英語的工作崗位。
目前,尚無統一的ESP課程規劃教材是福建高校開展ESP教學的最大困擾之一。調查結果顯示福建高校選取的ESP教材五花八門,46.3%的教師表示學校選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21.6%的教師選用的校本自編教材,17.8%的教師使用校際聯合編寫教材,更有14.3%的教師表示學校無統一采購教材,所使用的教材為教師個人自編講義。原版引進的教材雖然可以為自編教材提供借鑒,但對師生的跨文化知識和外語水平要求較高,師生均反饋晦澀難懂。而校本自編或校際聯合編寫教材,由于教師自身水平和知識結構的限制,原創的教學內容少,多數情況下是選取原版引進的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將之匯編在一起。這類教材的缺點顯而易見,拼湊而成的教材往往缺乏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性,教學內容也難以和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相配合。結果,ESP課程教材內容常常與ESP課程教學目標相悖,學生在使用教材時就像是隨意閱讀專業文獻,無法做到將專業知識與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進行有效融合。高質量的ESP課程規劃教材的缺乏使學生在ESP課程學習過程中很難得到有效的語言輸入,學生也不易在未來工作中有高質量的語言輸出。
ESP課程教師兼具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兩重角色,也就是說開展ESP課程教學的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而且還需精深專業知識。然而,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福建高校缺少精良的ESP課程師資隊伍。目前福建省內的ESP課程教師隊伍的構成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畢業于英語專業,先前從事通用英語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師(約占調查對象中的63.7%)。這部分教師英語語言功底扎實,語言教學經驗豐富,但專業學科認知不足,無法及時根據學科專業發展動態更新知識。而且,這部分教師易于沿襲通用英語的做法,將教學重點放在詞匯、語法、文章分析等語言層面上,忽視專門用語英語教學;另一部分教師則是英語水平較高的專業教師(約27.9%),這部分教師專業知識扎實并具有一定的英語能力,但在教學上重專業輕語言,忽視學生對語言掌握的規律,不利于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顯然,現有的ESP課程師資隊伍并不利于ESP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
ESP課程是基于學生學習和職業需求而開設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目的性。然而,由于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職業需求的研究和認識不夠,不少福建高校在ESP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仍然把通用英語中的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語言運用能力當作ESP課程教學目標。因此,ESP課程教師大多采取“語法—翻譯”的教學法(約占調查教師的66.8%),采用情境模擬法和任務教學法分別僅為12.8%和15.4%。福建高校當前的ESP課程課堂上仍然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以講解課文為主,逐字逐句翻譯課文句子,完全是傳統的單向式的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學習動機不強,以致學習效果不甚理想。
根據“一帶一路”倡議下復合型雙語人才的新需求,本文將針對福建高校ESP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其他地區高校成功的ESP教學經驗,著力探討福建高校ESP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要更好地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福建省不僅需要能熟練掌握外語語言技能,能在各領域從事外事、翻譯等工作的外語類人才,也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外語水平達到專業工作需求的非英語類人才。而ESP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習者在未來的工作中能自如地用外語進行交流活動的語言能力,這與“一帶一路”對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謀而合。因此,福建省有關教育部門、高校應充分認識ESP課程的重要性,明確ESP課程的教學目的,在福建省內大力推廣ESP課程教學。各高校可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狀況和專業設置特點,重新定位ESP課程的性質,盡量將之提升為專業必修課,從而提高學生對ESP課程的重視度和投入度。同時,福建各高校應適當加大ESP課程比重,可以將ESP課程從原來的一個學期延長至兩個學期,甚至在必修課程之后,還可以開設ESP課程任選選修課,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繼續提升專業英語能力。各高校應該做好通用英語課程和專門用途課程之間的有效銜接,做到大學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
教材作為ESP課程教學的重要信息源,其實用性、科學性的程度對ESP課程教學成功與否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福建省內高校ESP課程教學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門,有原版引進的、有學校自編的,但學生普遍反應這些教材多為專業詞匯類或閱讀文章類,實用性不強。在教材建設上,福建高校可借鑒臺灣銘傳大學的經驗。臺灣銘傳大學的做法是:一方面引進除原版教材,另一方面還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創建多途徑、多層次的學習資源。銘傳大學還自主開發“同步與非同步”網絡學習系統,讓學生能克服時空的障礙,在線上、線下隨時學習最新知識。此外,銘傳大學使用的語言材料教材主要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目標,如自編SurvivalEnglishinMUC、《職場英語教程》等,目的性、實用性十分明確。
與通用英語學習者相比,ESP課程學習者除了和前者一樣都需掌握英語語言技能外,還有特殊的學習要求——能用英語進行專業信息的交流。福建省高校在自編ESP教材時,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特殊要求,根據需求分析和“一帶一路”倡議對人才的新需求,借鑒銘傳大學的自編實用性教材經驗,確保教材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適用性。在ESP教材遴選上,福建省高校選擇高質量的具有真實性、啟發性、多樣性和趣味性的教材。
教師的素質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要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必須配備恰當的師資。因此,福建高校應該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ESP課程教學隊伍來提升ESP課程教學效果。然而,福建高校ESP課程師資隊伍當前卻面臨著英語教師專業知識缺乏,專業教師不懂英語語言教學方法的尷尬局面,而直接從海外引進ESP人才又不符合許多高校的當前實際情況,福建高校大部分ESP課程教學師資仍只能從大學英語教師群體轉型而來。在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臺灣成功大學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功大學在原有的大學英語教師中成立了ESP教學團隊——成鷹團隊,該團隊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改革措施包括:團隊教師進修任教專業課程,開展任教專業與ESP研究文獻閱讀與研討,旁聽其他院系專業課程,與專業教師合作共同編寫 ESP課程教材等等。幾個學期后,大學英語教師實現了跳躍式發展,成功從通用英語教師轉型為ESP教師[15]。
福建高校大學英語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可學習成功大學的經驗,從以下三種途徑著手:
1.必須有終身學習意識
教師除了參加高校組織的專業課程的進修、培訓外,自身也需不斷學習。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大學英語教師在英語語言知識和專業知識上均需與時俱進、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可利用互聯網、移動無線終端、數據庫等資源學習,共享優質ESP課程教學資源,終身學習,構建全方位、立體化、開放的知識結構。
2.團隊合作協同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團隊合作協同發展比個人獨立學習更能促進高校英語教師快速成長。而校本研修活動作為團隊合作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式,具有其他活動無可比擬的優勢。校本研修活動中的專業課程專家對英語教師的幫助通常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能指導他們從紛然雜陳的表象中迅速發現問題本質和根源。此外,由專業教師指導英語教師的跨學科師徒合作制可以促進英語教師通過耳熏目染的方式學習專家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知識,幫助他們快速成長,提高ESP 課程的授課質量。
3.爭取環境與政策的支持
高素質的ESP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不能僅靠大學英語教師的個人努力,福建高校還需爭取相關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申請專項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學校自身也需通過資金支持以及健全的機制為 ESP課程教師發展提供物質和制度保障。
目前福建省高校的 ESP課程教學大多采用教師分析語法、講解文章等方式進行。應該指出,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的教學,忽視ESP課程的需求分析,而且課堂沉悶乏味、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因此,為了提升ESP教學效果,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的勢在必行。
1.以需求為導向,改變傳統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差異是區分ESP課程教學與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標準。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設計以語言教學為活動目標,而ESP課教學側重學生的語言與專業需求,并以學生需求為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此外,在教學過程中,ESP課程教師與學生應保持無間的互動與雙向溝通,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變化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做到按需施教、按求調整。
2.創設實境模擬,提升學生應用能力
ESP課程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ESP課程教師需在課堂上創設實境,讓學生進行模擬操練,提高學習輸出能力。讓學習者在課堂上進行工作實境模擬操練有助于讓他們提前熟悉未來工作中可能會面臨的情況。因此,實境模擬應選取具有一定真實性的活動,并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專業特點設計針對性的活動,常見的模擬實境演練活動有角色扮演、撰寫工作匯報或策劃書等。在進行實境模擬時,教師應著力營造良好的情景氛圍,盡可能使實境模擬真實化,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3.依托互聯網,構建線上、線下教學新模式
福建高校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手段開設 MOOCs( 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 ,課程內容可涵蓋ESP寫作、技能、報告等,供學生根據自身水平、專業發展、學習需求等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并安排教師跟蹤、指導。另外,高校可以利用創新 2.0 下的互聯網,將 ESP 課程與外校、外國的教學平臺進行遠程連接,讓學生在平臺上獲得最新的相關知識與信息。平臺上共享的電子教案、教師課件、作業提交、師生實時互動等技術能使教室邊界模糊,克服時空障礙,實現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的師生互動溝通,從而讓知識傳播更便捷,思想碰撞更頻繁。